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晨 《理论学刊》2022,(4):161-168
数字时代的城市治理,在治理主体定位、体制机制设计及治理效能上都有明显不同于传统治理的特征,实践中也面临着政府治理体制数字化转型难、民生服务数字化升级难和治理成效数字化评估难等困境。以公共价值理论为切入点,寻求数字治理本质与公共价值创造的内涵契合,立足数字政府、数字社会以及数字公民三个维度构建数字治理的公共价值生产—整合—表达的逻辑框架,通过提升政府政务服务数字化效能、丰富数字化公共产品与服务供给,以及开展数字化治理人文反思的城市治理数字化路径,能够丰富数字时代的治理理论内涵,进而推动数字赋能城市治理的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2.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快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深入推进数字政府建设,是适应信息化发展时代趋势、加快建设数字中国的必然要求。数字化时代,数字政府治理成为适应政府数字化转型的治理新形态。数字政府作为现有信息化架构下形成的一种新型政府运行模式,其治理效果成为衡量政府治理能力的关键标准,也是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引擎。以整体性治理为理论基础,聚焦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数字政府治理效能的提升,探索数字政府整体性治理的理论逻辑,构建数字政府整体性治理实践范式,结合数字政府治理的需求,为数字政府治理提供合理有效的方案,为政府治理创新拓展治理应用方向。  相似文献   

3.
数字经济是各个国家和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从微观层面,数字经济可以使企业形成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网络经济;从中观层面,通过应用数字技术可以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从宏观层面,数字经济能够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协调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从而赋能高质量发展。本文立足于“微观—中观—宏观”的理论架构,为助推山西数字经济转型发展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4.
谢小芹 《探索》2024,(1):90-102
城市治理逐渐向智能化、智慧化和敏捷性方向发展,同时不断融合绿色、宜居、包容等新理念。已有成果探究了美好生活的内涵、特征和建设路径,相对忽视了数字治理的生活维度,少有研究将美好生活置于城市数字化治理转型进程中予以详细分析。研究提出城市数字治理美好生活逻辑的新命题,重点揭示城市数字化治理转型过程中美好生活逻辑的实现机制。城市数字治理嵌入居民微观生活实践中,并通过改变居民个体进而改善群体生活模式和生活经验。成都市数字化治理转型过程中呈现出美好生活的逻辑转向,并通过五种机制逐步推动居民美好生活的实现,即通过政策设计机制实现高品质宜居引领市民生活方式变革、通过数字助推机制实现全链条的居民幸福美好生活、通过共建共治共享机制完善全领域的居民幸福美好生活、通过服务进阶机制健全全周期的居民幸福美好生活、通过托底与提升机制实现全覆盖的居民幸福美好生活。城市数字化治理折射出居民生活方式的全面变革,通过技术和社会的高度融合实现美好生活的建设,进而促进国家现代化。研究探索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城市生活治理新模式,拓展了城市治理中的生活维度,同时为相关部门建设高品质居民生活方式提供了重要启发。  相似文献   

5.
数字政府建设受到持续关注,但如何理解和建设数字政府还缺乏共识。中国数字政府建设需要关注数字政府的概念化和建设水平评估、组织间数据共享与业务协同、政商关系与数字政府共建、数字政府建设水平的影响因素、数字政府的用户使用和合供五大关键问题。绩效评估、数据共享、政企共建、影响因素和用户使用,是未来数字政府研究需要关注的主要方向和研究路径。围绕共建、共享、共用、共治的建设目标,全面推进数字政府建设。组织理论、技术执行理论、协同治理理论等有助于加深对数字政府建设的理解和解释。基于行为科学和循证决策视角的研究,可为加快数字政府建设提供更加科学可行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近年,数字政府受到我国公共管理学术界的高度关注,相关研究与日俱增,但在数字政府研究的历程、现状及其趋势等方面还存在争议。我国公共管理学术界对数字政府研究的历程大致经历了概念引介、理论溯源和深化发展三个阶段,且现在正处于数字政府深化发展阶段。中国未来数字政府研究需要系统关注数字政府治理实践、数字政府建设中数据共享、信息公开与公众满意度、数字政府建设影响因素、国外数字政府经验研究以及数字政府建设评估六大关键议题。对数字政府概念的理论概括与实践总结是未来数字政府研究的重要基础。信息共享、平台驱动、多元主体关系、绩效评估是未来数字政府研究的主要方向。多种研究方法综合使用是未来数字政府研究的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7.
现代数字技术的迭代发展推动新兴业态的出现,数字经济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流形态,对传统政府治理结构产生了极大冲击,推动着政府治理变革。技术-经济范式的理论框架为数字经济时代政府治理提供了"技术赋能—价值重塑—治理变革"的理论逻辑。数字经济所表现出来的新要素和新市场特征是数字技术赋能政府治理的载体,推动了政府治理手段革新和流程再造。数字技术的强制嵌入与固有治理理念之间存在结构性张力,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政府治理理念向"服务思维""跨界思维""开放合作思维"转变,从而实现从治理工具到治理理念的深层次革新,以适应治理现代化转型的时代要求,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8.
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纵深演进,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推动了物理空间、人类社会之外的“数字空间”的诞生。这不仅是一场技术革命的现象,而且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并对政府形态与治理模式产生颠覆性影响。通过对政府形态与治理模式嬗变和发展的内在逻辑分析,可以发现,第四次工业革命成为重构新时期政府治理理论与方法的重要机遇期。在这一时期,中国凭借其无可比拟的优势成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社会大实验场”,并持续塑造着“数字空间”政府形态和治理模式。作为国家治理的新形态,“数字空间”政府需要在价值取向、政府与社会主体关系定位,以及政府存在方式和服务供给模式上不断适时调整,以回应时代变迁中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宏大命题。  相似文献   

9.
曹海军 《理论学刊》2023,(3):96-104
数字时代,数字、数据及相关技术的发展驱动着国家治理方式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转型。在数字中国建设的整体布局下,呈现出三个递进交叠的逻辑阶段,即从服务到治理再到统筹安全和发展的重心转移。与之相适应,国家数据管理机构的职能转变和治理方式也发生了深刻变革。在未来的数据管理机构建设中,应持续深化数据管理机构体系改革,统筹数据管理机构在横向与纵向政府间的职责设置,推动数据要素的价值释放,实现数据公共价值的创造,强化数据管理机构组织能力建设,以及构建有力的人才支撑。展望未来,数字中国背景下的数据管理机构建设必将迎来光明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0.
外卖垃圾治理是推进城市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逐渐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对S市相关人员进行半结构化访谈,运用扎根理论进行编码,治理主体、宏观指引与微观落实是制约城市垃圾有效治理的关键变量。治理主体多元化是影响垃圾治理有效性的关键驱动因素,包括纵向上各层级政府间的"条条联系",横向上政府与社会、市场、公众等主体间的"块块联系";宏观指引作为顶层制度设计起"总体引领"效用;微观落实作为技术路线发挥"基础保障"作用。加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密切纵横双向联通,正确引导宏观价值走向,强化战略指引以及夯实微观技术基础,提升治理新位阶的有效治理路径,对提高城市外卖垃圾治理水平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1.
当前在吉林省数字政府建设进程中存在着顶层设计不足、数据孤岛现象严重、信息安全保障不足等问题,未来要从安全层、硬件层、系统层、平台层、决策层、软件层六个方面加强数字政府建设,助推政府治理现代化能力的实现。  相似文献   

12.
《求实》2021,(3)
基层减负进程中"问责悖论"的出现成为基层治理的痛点,严重掣肘了新时代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与基层治理效能。宏观上,基层政府面临着全面问责体制下政策执行效果不确定性所带来的问责风险压力;微观上,基层政府官员面临着剩余索取权的紧缩,导致了官员政策执行不出事的避责形式主义执行。这种"问责—避责"的双重逻辑使得基层政府及官员在"干事"与"避责"之间来回钟摆。克服基层减负进程中的"问责悖论"核心在于激励机制的设置,政府如何设置合理的激励机制以实现对基层的有效监督但又不会消减问责绩效,这是政府组织治理的难题。通过构建"剩余权"与"控制权"互嵌的分析框架,探究了不同层级、部门间在控制权四个维度,即信息决策权、目标设定权、检查验收权、激励分配权中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错配下的避责形式主义执行。  相似文献   

13.
进入数字时代,数字技术为社会治理效能提升带来新机遇。如何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正向效用,实现整体社会公共价值的最大化目标,成为数字技术驱动社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转型的关键所在。已有研究对社会治理中数字赋能的效果仍存在认知分野,理论预设与经验证据之间饱含张力。基于社会治理内在合作性和价值共创的理论视角,通过回顾数字技术赋能社会治理的效能衡量及其生成逻辑,阐释提升数字技术效能的价值共识机制、价值共生机制、价值共增机制,并围绕机制间的相互作用与数字赋能社会治理效能提升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中国地方政府陆续开展了数字政府建设实践,但各地数字政府发展水平却呈现显著差异。以中国大陆31个省级政府为研究对象,基于TOE理论框架,从技术、组织与环境三个维度对数字政府发展水平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省级数字政府发展水平受多元复杂因素影响。除财政资源供给的影响不显著外,技术管理水平、信息基础设施、领导注意力、府际竞争、公众需求均与数字政府发展水平呈显著正相关。此外,经济发展、区域位置等因素对数字政府发展水平的影响并不明显。在实践上有助于深化对地方数字政府发展水平影响因素的认识,也为地方数字政府建设提供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使命。与之相适应的是,政府领导力的理念价值与实践路径亦要求随之而变。适应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任务,依循建构与演化相结合的政府领导力创新理路,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界面以及实、时、式、试四个维度出发,在坚持党的领导、领导干部主导、制度完善与人民主体相结合的进程中不断推进政府领导力创新。  相似文献   

16.
共同富裕是古今人类社会追求的美好梦想,也是世界各国人民向往的共同愿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是新时代我国发展的重大理论与实践主题。云南肩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高质量发展和促进共同富裕的艰巨任务,势必要奋力闯出“超常规”发展新路。当前,数字技术引发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一场深刻的数字化变革,数字经济成为我国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未来发展新方向。云南以数字经济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并促进共同富裕有着深刻的理论、现实和伦理逻辑。云南应顺应数字化发展大势,坚持系统观念,加强规划引领,聚焦公共服务,健全体制机制,完善政策体系,优化要素配置,推进区域一体化,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主动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云南要加快建设数字设施、数字政府和构建数字社会,有效激发“数聚创新”活力、提升“数字治理”水平和营造“数字文明”环境,在人人共谋“数字化发展”与人人共享“数字化红利”的数字云南建设中,推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与促进各族人民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7.
张梁  董茂云 《求实》2023,(5):25-42+110
“数字法治政府”作为数字政府和法治政府的统合概念,并非是数字政府与法治政府概念的简单相加,其具有“1+1>2”的双向重塑、互动融合与协同改造效应,是数字政府法治化与法治政府数字化的辩证统一。“数字法治政府”建设面临数字政府与法治政府双重叙事逻辑的耦合困境,具体表现在数字政府的法律因应迟滞、权力风险扩张、行政伦理消解、“技术—制度”失衡、职责体系紊乱等方面。“数字法治政府”建设的核心难题在于如何调适数字政府/法治政府的“技术—制度—价值”张力。为此,“数字法治政府”的关键任务是切实加强信息权力结构再造的法治因应、准确把握“技术—制度”的辩证互动关系、积极防范数字技术对法治政府的侵蚀和解构、充分保障数字政府社会回应性与责任性的协调。其突破路径在于确保数字治理面向数字法治政府建设、数字权力融入数字法治政府建设、行政效能嵌入数字法治政府建设。当前,需要推进“数字法治政府”的系统框架塑造和基础机制构建,包括信息平台设施、权力监督制度、数字财政体系、绩效评估机制等的构建。  相似文献   

18.
法治政府理论作为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篇章,是一种具有时代性、实践性和创新性的理论,直接作用于法治政府建设的实践。从理论逻辑来看,法治职能是政府各项职能的立足点。在中国,法治政府理论经历了从“法制政府”到“法治政府”的深刻转型过程,这种变化也统一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特点与改革需要。从历史逻辑上看,法治政府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政府建设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法治从一种政府治理的工具式手段转变为今天渗透国家治理各部分的自觉选择。从现实逻辑上看,法治政府建设是新时代建设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主体工程,以坚持党的领导作为根本保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价值立场,依法行政是其核心命题,数字法治政府建设是当前的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19.
平衡好技术运用与制度建设的关系是地方政府成功实现数字治理转型的关键。基于政府注意力的研究视角,借助山东省大数据局官方微信相关推送文本进行数据分析,发现地方政府在技术与制度之间的注意力配置情况如下:数字治理转型主要集中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惠民服务和政务服务四个领域,不同领域的业务属性是影响地方政府注意力在技术与制度之间配置强度的重要因素;政府注意力的不同配置实质上塑造了技术与制度互构的差异化机制,形成了技术主导型、制度主导型、制度跟进型和融合发展型四种关系模型。通过分析当前地方政府注意力在数字治理中的配置情况,从理论上细化了技术与制度互构的微观机制,在实践上有助于理解和推动数字治理转型。  相似文献   

20.
数字乡村韧性治理的建构逻辑与创新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求实》2021,(5)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新时代乡村治理的挑战,数字乡村建设成为了乡村振兴的战略选择,也是推动数字中国建设的必由之路。数字乡村的韧性治理可以理解为是乡村脆弱性的对立面、乡村发展的动态过程、不同系统韧性的组合以及乡村多种稳定性状态。数字乡村韧性治理的建构,体现了秩序与发展的权力逻辑、利润与效率的资本逻辑、沟通与网络的技术逻辑、宜居与幸福的利益逻辑。针对现阶段数字乡村发展的复杂性、不确定性、脆弱性时刻影响着乡村的整体可持续发展问题,应创新整体性治理路径、适应性治理路径、包容性治理路径、风险性治理路径、内生性治理路径,从而更好地提升数字乡村的韧性治理绩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