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追求真理需要冲破各种偏见的束缚。无知、盲从和偏见使得许多并非认真探讨过的观点得以流行。爱因斯坦在1938年写给青年时代的一位朋友的信中说:“正如在马赫时代曾经非常有害地为一种教条唯物主义的观点所统治一样,在我们的时代则是一种言过其实的实证论主观主义的统治。  相似文献   

2.
刘丰 《社会主义研究》2007,10(2):113-116
近年来,反美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蔓延开来,成为世界政治中一种重要而独特的政治现象。对于反美主义在世界范围的盛行,许多美国人认为这完全是一种对美国的偏见所致,与当前美国外交政策的现实及其所作所为无关。本文批评了这种观点,认为反美主义的存在与兴起具有客观的现实根源,即美国在“反恐战争”开展以来的单边主义和霸道做法。同时,无论对于美国还是其他国家和地区而言,反美主义都有着不可低估的正面价值。  相似文献   

3.
《今日中国论坛》2001,(3):63-64
如果说认识真理需要智慧,那么,追求真理却需要勇气。人的天职,特别是知识分子的天职,在于追求真理。这一点,自从西方十八世纪的启蒙运动以来,一直是众多知识分子的共识之一。戈尔巴乔夫和雅柯夫列夫,一位有着莫斯科大学的文凭,  相似文献   

4.
关于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有几种代表性的观点:第一种观点是传统观点。认为社会主义国家仍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第二种观点,认为社会主义国家是没有阶级性的全民国家。赫鲁晓夫时期的苏共纲领写道:在建立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无产阶级专政“本身也发生了变化,由于剥削阶级的被消灭,镇压他们反抗的职能也就消亡了。社会主义国家的主要职能即组织经济和文化  相似文献   

5.
时代问题就理论体系来讲 ,属科学社会主义研究范围 ,研究现代资本主义也涉及到这个问题 ,然而 ,两者的研究都离不开哲学 ,离不开科学的方法论 ,即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一、关于时代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现在有三种基本观点 :一是大时代根本转变论。这种观点认为列宁提出的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已经过去 ,当今已经转变为所谓的和平发展与友好合作的新时代。这个时代是告别战争、告别革命的时代 ,是摆脱苦难、走向彼岸的时代。似乎在这个时代里就可以消灭贫困、消灭不平等、实现世界的永久和平 ;似乎在这个时代里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共同发展与相互溶合 ,从而走向世界大同 ;似乎在这个时代里当今世界的根本矛盾和一切矛盾之火都会自动熄灭了。这种时代观所唱的靡靡之音 ,是一付烈性麻醉剂 ,企图让全世界劳动人民驯服地、永远地处于世界垄断资本主义的统治之下。这种时代观 ,是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一个重要方面 ,是以美国为首的国际反共势力施展各种阴谋诡计的帮手。二是坚持大时代论。这种观点坚持列宁的《帝国主义论》与列宁提出的时代观 ,指明当今时代的根本矛盾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趋势 ,坚决反对上述第一种建立在矛盾熄灭论与溶合论基础上的...  相似文献   

6.
马克斯·韦伯认为,魅力型统治的合法性不是依赖于传统和规章,而是依赖于"由被统治者承认的,这种承认是由实际的考验--原先总是由奇迹--保障的,自由的,产生于献身于默示、对英雄的崇拜和对领袖的信赖".他甚至认为,在纯经验和无价值偏见的意义上.魅力是一种创造性的革命力量.这就是说,实行魅力型统治的领袖的权力依赖于他能否让自己的追随者和信徒们确信他的"盖世神力".在苏共执政的合法性资源中,和其他类型的政治系统一样也包含有政治领袖个人魅力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7.
一马克思、恩格斯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就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受统治阶级支配的。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而已。“既然他们正是作为一个阶级而进行统治,并且决定善某一历史时代的整个面貌,不言而喻,他们在这个历史时代的一切领域中也会这样做,就是说,他们还作为思维着的人,作为思想的生产者而进行统治,他们调节着自己时代的思想的生产和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不是中国现代哲学发展的主线,学术界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看法。持否定观点的人认为:(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主线的论点,与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的原理相悖;(2)西方哲学流派几乎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时传入中国,从传播过程看,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不是一开始就占优势。基于这两点,他们认为,说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现代哲学的主线,难以成立。  相似文献   

9.
<正> 认识之差异性是绝对的。偏见论认为,偏见性是认识的属性,偏见存在于一切认识当中,并贯穿认识发展的每一侧面和每一阶段。偏见论的思维基础是理解与怀疑的不平衡性,理解和怀疑在人的思维过程中是不可逾越的两个重要阶段,理解与怀疑的结果直接决定人的认识程度,是导致认识“肯定”与“否定”的直接原因。我国传统思维的主体是全见性思维,主张以“一”包“无”,把事物的发展方向设想为两种可能,而这两种  相似文献   

10.
民主问题辨正刘木天姜终身“民主是多数人的统治”吗?在我国,一个极为普遍的观点就是,民主就是多数人的统治。他们认为,在阶级对立的社会里,民主是有阶级性的,具体表现在“多数人”是哪个阶级的多数人。如奴隶社会的“民主”是按照多数奴隶主的意志来管理国家,封建...  相似文献   

11.
目前在我国绝少人将经济哲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而予以足够的重视和探讨。需要指出的是,在有些同志看来,经济学的出路在于自然科学(如高等数学)的引进,而不在于哲学的思辨。我们认为这是一种无益的偏见。 80年代,在西方学术界,语言哲学和逻辑哲学已经取代了70年代分析哲学和科  相似文献   

12.
<正> 关于科学技术革命的实质问题,在理论界正热烈地讨论着,并发表了许多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科学技术革命的实质是生产过程的自动控制化;另一种观点认为是科学变为直接的生产力;第三种观点认为是空间的科学和技术;第四种观点认为是生产工艺过程的革新。还有其他的一些观点,例如认为科技革命的实质在于把与用人脑有关的生产任务的完成转交给由人控制的技术工具,或者所谓控制生产过程的革命、技术革命和工艺革命在现阶段的融合。  相似文献   

13.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源:社会需要还是个人需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统治阶级维护自身利益,进行统治和管理的工具,源于社会发展的需要;作为人的一种生存和活动尤其是把握精神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则源于个人发展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本源应该是社会发展需要与个人发展需要的统一。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既要立足于个人的现实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也要坚持主导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服从和服务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4.
偏见     
“残疾人保蹿法”已颁布10年了。在我们的社会中,对残疾人的偏见,仍然是一个客观存在。在许多时候,这种偏见常常出于不自觉的潜意识,因而更加令人忧虑。长春读者罗永忠对偏见的反应是:愤怒与悲哀。本文作者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必须容许偏见存在;我们的尊严在于超越自身局限的努力中,而不在他人的评价中。这是一个很好的观点,尤其是对残疾人群体而言,自强、自立,才有自尊。我倒认为,这可以看作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作为偏见所针对的主体,可以较为宽容,可以更加积极;而作为主流社会,却不应容忍偏见的存在。因为,偏见终归是偏见,还是“正见”多一些为好。  相似文献   

15.
正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依然是人、技术、规模等,作为要素核心的人类,可以对各种要素进行组合。关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前景,国内和国外学术界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经济社会将出现未富先老;另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经济社会将呈现未老先富。对于中国经济社会前景分析,不能贸然下结论,需要全面考察和动态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6.
《今日民族》2014,(1):50-51
<正>国家的共同文化与民族文化是可以和谐共存的,不会对国家认同产生根本性的消解作用。这一结论的依据是充分的,也是可证的。1.民族文化与国家的共同文化并非对立的关系。现在有一种并非少见的观点,有些学者将一些恶性事件归咎于多元文化的存在及共同文化的薄弱或缺失。我认为,后者是正确的,但对前者的认识是一种偏见。一般认为,即使多数民族的文化嬗变  相似文献   

17.
在《经济与社会》一书中马克斯·韦伯阐述了理想类型的体系,其中有关统治的类型情况则集中地表。达了马克斯·韦伯关于统治类型的学说,魅力型统治、传统型统治、法理型统治是合法性统治的三种类型。探析马克斯·韦伯关于法理型统治及其基本条件的学说和观点,对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亲属研究是人类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在人类学中占有核心的地位。在人类学的发展历史中,不同时期与理论流派的学者在方法论、知识论乃至本体论方面常有着不同的关怀重点与见解,说明了亲属概念的复杂性。受到社会科学反思运动的影响,美国学者大卫·施奈德(David M.Schneider)于1984年出版《亲属研究批判》一书,严辞批判西方亲属研究充斥着西方人"血浓于水"的"民族中心主义偏见",以西方的文化观点为理论架构来审视与建构非西方社会的"亲属"。大卫·施奈德的批判被视为是新旧人类学的分水岭,带动了其后西方社会科学亲属研究的全面反思与转向。相较于西方学者,两岸中国学者的亲属研究不仅在理论上承袭了西方民族中心主义偏见,同时也在观念上存在着汉文化民族中心主义偏见,从而形成了一种双重性偏见。而台湾泰雅族与云南大理白族亲属研究可以说明这种双重偏见存在的事实。因此,中国人类学的亲属研究,需要诸如大卫·施奈德式的深刻自我反思,来进一步探求不同文化人群的"亲属"。  相似文献   

19.
《前进》2018,(12)
正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最忠实的学生、马克思主义最忠实的传人,也是马克思最优秀的学生、马克思主义最优秀的传人。忠实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坚定不移,不畏风云变幻,不惧风吹浪打,不计高潮低谷,不论顺境逆境,咬定青山不放松,不忘初心,一以贯之;优秀在于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时代内涵。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  相似文献   

20.
生态女性主义认为,生态运动与女性主义运动的共同目标是推翻二元统治的逻辑框架,以此建立男女平等、人与自然平等的新型关系。生态女性主义是一种情境伦理(contextualist ethic),认为个人的伦理叙述和实践都是处于不同的历史环境的。生态女性主义对关系伦理的强调,使人类在人与自然关系中,首先认清自身作为关系中的个体或共同体而存在,从而使人与自然关系有一个更为和谐的发展。生态女性主义哲学的大部分学术聚焦于环境伦理学。生态女性主义哲学家认为,对女性、其他受支配的人群、动物和自然的概念化和待遇之间的联系,需要一种女性主义的伦理分析和回应。最低限度上,生态女性主义环境伦理学的目的是发展不偏向于男性的有关人类和自然环境的理论与实践并在前女性主义存在中提供一种导向去实行。但生态女性主义与其他环境环境哲学和生态伦理学又存在显著不同,除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女性主义还研究性别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生态女性主义成长于对女性的支配和自然的支配之间的联系和理论化。作为一种关爱伦理,生态女性主义重新将环境伦理学的焦点聚焦于自然可能的意义、道德上的说法、人与与他者联系的观点(人与非人类自然),塑造人类、自然以及人类对非人类自然环境的义务的基础。生态女性主义伦理以反对二元统治逻辑概念框架的批判为基础,将所有具有父权统治逻辑概念框架的不平等现象均纳入其探讨的视野。生态女性主义伦理将女性主义与环境保护主义相结合,承认文化的多元性,在当代环境伦理学中展示着其独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