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公共治理理论在各国改革实践的广泛运用,公共治理已经成为学界分析和研究中国问题的框架.中国共产党是长期执政的执政党,研究中国的公共治理问题就不能回避中国共产党在治理和善治中的责任和地位."政党治理"问题就是对公共治理理论及实践的积极正面回应.执政党必须在政党与政府、市场、社会关系中寻求各自的行为边界,并要遵循科学治党、民主治党、制度治党的原则思路,寻求科学的政党治理结构和方式.  相似文献   

2.
"制度治党"在促进中国共产党长远发展上具有强大的功能。首先,"制度治党"确保党的领导在制度轨道上运行,体现了增强政党合法性的功能;其次,"制度治党"从党的作风建设、廉政建设入手,促进了反腐策略常态化,也促使党内政治生活逐渐规范化,体现了保持政党纯洁性的功能;最后,"制度治党"有利于调适政党目标,以促进政党应对各种挑战,保障政治秩序平稳运行,体现了强化政党适应性的功能。  相似文献   

3.
从源泉上来看,政党危机问题反映的是政党文化危机的问题。批评与自我批评作为无产阶级政党文化的一部分,有着政党文化的功能。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它对政党组织自身建设和发展所具有的功能和作用这一内向型功能方面,即在党内斗争与自身建设方面。无产阶级政党只有做到批评与自我批评,保持自身纯洁才能增强“执政合法性”,才能有效防止“寡头政治”,跳出“历史周期率”,才能发挥“政党执政功能”,才能创新“善治”理论。  相似文献   

4.
一直以来,西方政党制度和理论在言说方式、理论框架和制度设计等方面都处于优势地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理论的成功实践,打破了西方政党理论的话语权垄断。该理论有效地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理论与统一战线理论、人民民主理论、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结合起来,进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理论话语体系。在新时期,必须在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民主集中制,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政党功能、运作方式和实现方式,进而增强具有中国特色政党理论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5.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推进政党协商有效开展,需要进一步厘清政党协商的相关理论问题。要进一步明确政党协商的性质,即政党协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途径;要理解政党协商的内涵,政党协商具有政党性、目标性、政治性、精英性、时限性、直接性等六个特点;要把握政党协商的基本原则,即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参政党的"参政"特性;要认识政党协商的功能,即利益表达功能、凝聚共识功能、科学决策功能;要进一步弄清政党协商与政治协商及政协协商的关系,即政党协商和政协协商都是政治协商的形式之一。  相似文献   

6.
政治建设在国家建设和社会建设中处于顶层的制度建构层面,包括政治制度的完善、政治体制的发展,经常表现在政党的政治建设领域。中国共产党在对国家的治理过程中,不断强化对自身的治理,继而推进整个社会的善治。政治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坚持基本的政治制度架构,并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任务和目标进行调适,最终实现政治的再发展。政治建设要实现预期的政治目标,必须坚持政治性不动摇,坚持政治性前提条件的设置。  相似文献   

7.
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来临,出现了以善治为主要目标的新公共管理运动和政党现代化的潮流。在这一历史潮流中,中国共产党肩负着建立规范的法治化行政管理与改革传统行政管理的双重任务。直接把善治作为执政目标,转换执政方式,是建设新型政治文明的一条途径。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确认和推进民主党派的参政党地位,从而有效地激发民主党派参与现代国家建设热情。与执政党一样,参政党具有所有政党共同的功能。面对执政党领导方式的继承又变革趋向,必然需要参政党主动或被动适应、调适这一变化,适时调整其政治功能,从而在政治生活中与执政党契合,推进现代国家建设。  相似文献   

9.
香港是"一国两制"下中央政府下辖的一个地方特别行政区.香港政党是中国的地方性政党.然而,西方地方性政党及其与国家执政党的政党关系理论难以有效解释香港政党现象.由于香港政党与西方地方性政党不同,中国共产党也与西方国家执政党不同,中国共产党与香港政党的政党关系与西方地方性政党与西方国家执政党的政党关系也就不同.中国既有政党关系理论同样难以有效解释香港政党现象.中国内地民主党派与香港政党不同.中国共产党与内地民主党派的政党关系和中国共产党与香港政党的政党关系也就不同.要在中国共产党的唯一领导地位和"一国两制"这一特殊的央地关系下分析中国共产党与香港政党的政党关系,以为今后香港统战工作的创新开展提供前瞻理论思考.  相似文献   

10.
坚持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研究有利于促进政党制度发展、有利于加强政党民主建设、有利于促进党际关系和谐,是当代中国遵循政党执政规律的客观要求,因而,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研究必定能促进执政党建设理论的发展与完善;坚持多党合作制度有利于提高中国共产党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有利于提高中国共产党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有利于提高中国共产党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有利于提高中国共产党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有利于提高中国共产党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因而,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是加强执政党建设理论的有效载体。  相似文献   

11.
政党关系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民主党派政党功能的开发有利于促进政党关系的和谐。民主党派的政党功能主要包括政治功能、经济功能、社会功能和文化功能。民主党派的政党功能开发的基本原则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和领导。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政党制度,其基本特点就是多党合作制。我国新型政党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政治条件。多党合作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多党合作事业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发挥我国政党制度对社会政治稳定的重要保障作用、凝聚功能、利益表达和社会整合功能、预测和警示功能、实现民主价值的导向功能。坚持执政党建设与参政党建设的互相促进,不断拓宽政党协商的渠道,实现政党协商有制可依、有规可依、有序可循。深化我国多党合作理论研究,构建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理论体系,为推动我国多党合作事业蓬勃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面临一系列独有难题和巨大挑战,诸如现代化进程可能会对政党权威造成局部衰减,从而冲击到党的长期执政,进而影响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现代生活可能会推动政党成员更多追求财富与安逸,从而失去革命与斗争的精神品质,最终对政党活力带来侵蚀;市场资本可能会增强资本对国家权力的控制,进而导致资本力量对国家生活的系统化渗透,最终削弱党领导现代化的执政能力。作为使命型政党,中国共产党必须不断增强政党的自我调适与塑造能力,始终确保自身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力量。  相似文献   

14.
在以往国内关于治理与善治理论的研究中,来自政党政治视界的关注相对较少,这其中固然有对于西方理论植入的谨慎态度,也不乏对于这一政治发展范式的片面解读。事实上,作为对现实公共政治生活危机的直接回应,治理与善治理论促使了政治学知识的主题由统治转向合作,这对于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制度安排也起着重要导向作用。因此,将中国政党制度研究纳入治理视域,一方面有助于发现"问题",另一方面也能够展现"价值",本文结合"中国治理评估框架"和"中国善治指数评价框架",着重就"价值"即中国政党制度对于中国善治构成要素的积极培育,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独具中国特色,独具中国气派,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与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共同创立的,是中国人民政治智慧的结晶。马列主义政党学说关于无产阶级政党要与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政党进行联合等多党合作思想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产生的的直接思想渊源。毛泽东关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一系列重要论断、重要思想,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丰富、发展的直接理论来源。  相似文献   

16.
"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目标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自觉进行政党功能创新和目标调适的结果。传统党建模式下基层党组织在结构、运行和功能等方面存在局限性,导致基层党组织融合程度低,服务质量难以保证。要开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新格局,将其功能聚焦到服务,不断提升和强化党对基层社会的管理能力和服务能力,必须深刻把握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的本质内涵,实现功能定位、组织结构、目标导向等方面的调试与创新。  相似文献   

17.
善治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最终目标,具体表现为治理绩效良好、治理过程刚柔有度、治理主体关系和谐。政党协商在国家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本身的内在规定性与善治的内在规定性具有相通之处,在和谐政党关系中所蕴含的文化理念、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征、所追求的目标与善治有着高度的契合,在推进我国实现善治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而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现代国家治理强调政党、国家和社会等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协同治理。其中,政党作为国家与社会的中介,以社会代表的身份掌握或参与国家政权,是现代国家治理最为能动的政治主体。政党代表社会提出治理国家的方略,依托政权实施治国理政的行动,其政党功能的发挥和政党能力的状况,直接影响着国家治理绩效的好坏,同时决定着政党制度效能的大小。民主党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既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政党主体,也是参与国家治理的行为主体。参政党因应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功能调适和能力建构,是提升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效能的着力重点。遵循国家治理现代化对政党功能和政党能力的一般性要求,坚持主体能动性和时代适应性原则,探讨参政党功能及其能力的建构,对于坚持和完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学界开始从不同侧面探讨中国共产党的转型问题.本文借用政党转型理论,从政党-社会关系的视角解释了中国共产党改革开放以来的转型.政党必须适应社会,这是政党存续能力的主要方面,也是政党转型的基本诉求.在西方,政党因应对社会变迁的回应不同,产生了三种理论范式:政党僵化论、政党衰败论和政党转型论——它们分别代表政党回应社会的不同方式、结果和取向.论文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迁,考察了中国共产党在组织规模与构成、意识形态、基层组织建设方面对社会的适应.并指出,执政党在某些方面已经发生了转型.  相似文献   

20.
“政党功能”与“参政党职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党功能是对政党作用整体、共性特征的描述,政党职能则是对政党作用具体、个性特征的界定。参政党职能与政党功能之间具有个性与共性、特殊与一般、主观能动性与客观必然性的内在联系。正因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中国特色才得以彰显。然而,如何充分发挥参政党在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中的职能,以及如何有效发挥这一政党制度的功能,尚需更深入的探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