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其辉  黄雪英 《传承》2009,(14):56-57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中华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包括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四个方面内容。大学生是中华民族的未来和希望,理所应当担当起民族精神的传承重任。然而,相当部分大学生对民族精神的作用和意义缺乏应有的理解和认识,民族精神意识淡薄,民族责任感匮乏,这种现象值得引起广大教育者警觉和思考,强化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2.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中华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包括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四个方面内容.大学生是中华民族的未来和希望,理所应当担当起民族精神的传承重任.然而,相当部分大学生对民族精神的作用和意义缺乏应有的理解和认识,民族精神意识淡薄,民族责任感匮乏,这种现象值得引起广大教育者警觉和思考,强化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3.
张岱年先生将中华民族精神概括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在民族文化中.自强不息体现了道家天道平等的人本观念和达致长久的人生态度:儒家以德应道.在“人”的观念上承认了人的主体平等性和“道”的可认知性以及“德”的可传承性。如果说道家用自强不息回答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那么儒家则用厚德载物的文化承栽培育了中华民族在承认和顺从自然力之下的人与人关系的准则。道家和儒家均以自然平等喻示着“人”的观念,从民族文化角度共同建构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  相似文献   

4.
民族精神是指在一个民族历史文化中那些相对稳定,影响深远,对本民族具有重要作用的精神。它主要包括民族群体共同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思维方式等。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表现在许多方面,本文主要论述近代爱国主义思想中所体现的中华民族精神,燕以说明中华民族精神在近代反侵略斗争中的历史作用及其现实意义。一、自强不息与捍卫民族独立中华民族向来崇尚刚健有为,自强不息。早在春秋《周易大传》中,就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记载。其意思是说天体运行永恒不息,体现着天道的刚健本性,人也应该仿效它,奋发向上,永不停息。这…  相似文献   

5.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爱国主义——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团结统一——中华民族的立身之本,爱好和平——中华民族的固有本性,勤劳勇敢——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强不息——中华民族不懈追求的精神。这五个方面的内涵是一个相辅相成的统一整体,这是对中华民族精神内涵的一个最一般的概括。  相似文献   

6.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把中华民族精神概括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发原点,是推动中华民族不断走向文明进步的力量泉源。它不仅在古代对我国各民族的文明进步产生过积极的影响,而且,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唐华清 《传承》2012,(6):29-31
红八军的革命首创精神同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一样,成为我们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概括起来主要有勇于开拓、敢闯敢干的革命首创精神,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的英勇献身精神,世界眼光、全球视野的高瞻远瞩革命精神,服从命令、严守纪律的顾全大局精神,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唯物主义精神。这些精神对于今天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得以发展的精神支撑,民族精神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但现行的民族精神教育实效性并不理想,这是由于国内外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及大学生自身多方面原因引起的,文章对此提出了一些改进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正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伟大的时代产生伟大的民族精神。在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许多著名的铁路精神,不同时代的铁路精神,既反映了不同时代铁路人的精神风貌,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追求。一、铁路精神的历史变迁20世纪初,爱国工程师詹天佑带领建设者艰苦奋斗、自强不息,铺就了第一条完全由中国  相似文献   

10.
孟和宝音 《前沿》2007,(9):219-221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精神。中华民族是具有优良传统和独创精神的伟大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中,历经磨难信念弥坚,报偿艰辛而斗志更强,凝聚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我们要热爱祖国弘扬民族精神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祖国,为全面实现振兴中华民族而奋斗。  相似文献   

11.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认同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是一个民族心理、传统、文化、思想和情感的综合体现。中华民族崛起、复兴和发展,有赖于民族精神的传承、塑造和培育。正如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在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的形势下,在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的新时期,使大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高校必须认真研究和切实解决的重大课题。为此,本文就高校如何弘扬和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作如下研究。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多年的社会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  相似文献   

13.
中华民族是一个不屈的民族、不服输的民族,这种从不屈服、永不言败的精神生发于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刚毅不拔的气节之中;而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气节则蕴育于华夏儿女舍生取义、为国担当的家国情怀里,奠基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价值评判基础上。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保障,有改革开放40多年建设成就的积淀,坚定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信念,崇尚自强不息气节,时刻丰润着家国情怀的中国人民定能一次次化危为机,取得超乎世界想象的巨大成就。  相似文献   

14.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撑,是民族传统的历史积淀,也是民族文化的思想精粹。客家优良传统作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蕴涵着民族精神的丰富的有益元素,与爱国主义、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相融相通。这表明,客家优良传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民族精神上具有深层次的同构性关系。  相似文献   

15.
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力量支撑着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繁荣、富强。弘扬和培育当代大学生的民族精神,不仅对于推进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促进我国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江凌 《长江论坛》2011,(6):25-29
每个城市的文化因其底蕴不同而各显特色,因而不同的城市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反映出一个城市的文化状态。城市文化精神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当前,培育和确定城市文化精神已成为一种积极的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软实力竞争策略。它主要从以下三个角度把握:一是历史文化传统;二是城市精神文化建设与城市文化精神培育;三是市民共识与城市文化精神认同。黄冈的城市文化精神可以定位于"承继先贤,自强不息,敢作敢为,开拓创新",亦或"承继先贤,开拓创新,开放包容,有所作为"等。  相似文献   

17.
陈辽 《群众》2002,(12)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说:“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  相似文献   

18.
论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及凝聚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文化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精神,亦即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概括起来有这样几点:中华一统、民惟邦本、重义轻利、富国富民、平均平等、贵和持中、群体至上、舍生取义、正道直行、自强不息。中华文化基本精神的优秀成分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来源,是推动中华民族不断进步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19.
3月3日,州委党校、行政学院以聆听朱万杰先进事迹报告的新颖形式举行的春季开学典礼让学员在震撼、激动和思考中开始党校的学习生活,受到学员好评。报告会上,朱万杰先进事迹报告团的同志们结合自身的工作、生活经历以“支书楷模朱万杰”,“百姓心中的朱万杰”,“亲人眼中的朱万杰”为题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介绍了朱万杰的先进事迹,将朱万杰精神概括为:市党为公、执政为民、公而忘私的精神;知难而进、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精神;求真务实、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的精神;牢记“两个务必”、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精神。给即将开班的党校主体班学员…  相似文献   

20.
高度重视高校的国情教育工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国情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为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当前对大学生进行国情教育,要突出国家兴衰荣辱史的教育,要突出忧患意识的教育,要突出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精神的教育,要突出爱国主义教育,从而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