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董仲舒吸收先秦诸子的正确思想,融入儒学体系,对先秦儒家伦理思想进行了理论概括和神学改造,形成了一套以"三纲"、"五常"为核心,以天人感应和阴阳五行说为理论基础的系统化、理论化的伦理思想体系,其社会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德思想。在汉代封建社会上升时期,董仲舒的政治主张的历史进步性是无可否认的。  相似文献   

2.
诸子问题是先秦诸子学的内在问题意识,核心是探索天下秩序建构问题.围绕诸子问题,先秦诸子和后来的子学研究者在不断思考,演绎了思想史的主线.“诸子问题”作为中国政治与文化的元表达,是我们理解自身的初始境遇,也是面对现代性的思想起点.“诸子问题”显示的中国传统智慧,能否在建构现代中国的过程中居于中枢(或者底座)的地位,保持其基本结构,这是最大的问题,也是一个迄今无解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读先秦诸子     
易中天 《传承》2008,(5):28-31
读先秦诸子要回答三个问题,第一,我们为什么要读;第二,我们读什么;第三,怎么读。先说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要读经典。为什么要读先秦诸子,  相似文献   

4.
中国原始社会的图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们多民族祖国里,各民族人民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可以上溯到遥远的古代。民族史的研究是民族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木有根、水有源、历史不能割断,基于上述认识,这里,我们用一个专栏的版面,刊发了中国先秦史学会第一次年会上五篇关于先秦民族史的论文。如果能够进一步引起对民族史探索的重视,和在寻根追本上起到一点参考作用,也就如愿以偿了。  相似文献   

5.
<正>2014年2月2日,惊悉恩师汪宁生先生长辞人世,闻此噩耗,我不禁潸然泪下。记得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说过:"所谓大学者,非谓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汪宁生先生是云南民族大学教授,国际考古学界的知名学者,云南20世纪学术界的杰出代表之一。长期从事云南民族历史的考古、田野调查及系统研究,是我国民族考古学奠基人,民族文化人类学代表和中国考古人类学、先秦史学学科带头人,曾获美国著名的卢氏基金及挪威人文科学基金会奖。先后在世界三十多个国家讲学,介绍云南民族文化,著作达400余万字,培养了大批云南本土民族理论历史研究人员,奠定了云南民族人文学科的基础,是云南民族现代人文历史研究当之无愧的奠基人和拓荒者,为提高云南民族历史、考古、人文学科学术水平作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6.
伦理道德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其影响绵延至今.行政现代化建设需要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导向,义利观是不可缺少的内容.构建现代行政价值观,离不开对传统义利观的批判性继承.先秦诸子早已提出了几种代表性的义利观,提供了珍贵的文化资源,研究其现代价值成为当务之急.当代人肩负着创新民族文化的重任,应积极阐释传统文化并汲取其精华,为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王灿 《理论月刊》2012,(10):57-62
《尚书》是华夏文化最早、最重要的文献载体之一,反映了虞、夏、商、周"四代"的历史,是先秦时期华夏文化的第一次凝聚成书。探讨《尚书》历史思想与先秦历史思想潮流及整个先秦历史文化的关系,非常必要。《尚书》历史思想的各个方面,都具有中国特色和先秦文化印记:它是中国原生本土文化中"王道"文化的最早体现,是史官文化的孑遗;受到周人文化的改造;带有明显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宗法色彩和实用理性精神。这一切,与西方史学的类似思想范畴相比,有相当大的差异。《尚书》历史思想在中国历史思想史上具有肇始之功,影响极为深远。  相似文献   

8.
正"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重要的思想观念。先秦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的天人观不断交锋,促使了后来"天人合一"观的形成。荀子在批判总结先秦诸子思想的基础上,大力推动了儒家思想的发展,特别是荀子的"天人有分"论,有助于我们切入"天人合一"观的精神内核,更加深刻认识当代人类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天功与人功有别  相似文献   

9.
先秦文士是中国历史中的一个特定的阶层。在特定的历史文化时空中,先秦文士通过政治社会化形成了独特的政治人格,这对其政治行为、政治品质、政治思想、政治价值乃至对整个社会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分析先秦文士的政治人格,阐释在传统政治文化环境中文士与社会的关系及其对当代的影响,会对当今人文知识分子人格构建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0.
义与利的关系问题是先秦诸子争论的焦点,在争论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孔子的义利对立论、墨家的义利同一论和<易传>中的义利统一论,从而使他们的思想呈现出辩证发展的轨迹.思想的这种辩证发展轨迹仅仅是一种文化现象,在这种现象背后则需要一种历史结构的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