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贾永生 《政法学刊》2010,27(3):48-54
犯罪现场层次是犯罪现场存在表现及其被侦查人员认知的程度。犯罪现场是由犯罪时间、犯罪空间、犯罪嫌疑人条件、犯罪痕迹物证、犯罪活动过程、犯罪心理、犯罪证据等各种层次构成的复合体。研究犯罪现场层次论也是研究犯罪现场构成要素的存在及其在不同层面的联系。犯罪现场层次也是研究和揭示犯罪现场存在的一种认知。研究犯罪现场层次问题,也可以使我们对犯罪现场状况及其勘查工作质量给以程度判定。  相似文献   

2.
随着对“犯罪现场模拟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对犯罪现场模拟技术面临的问题、分类、实施程序、实施方法、意义等一些基本理论进行了补充、修正与总结。  相似文献   

3.
论犯罪现场重建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犯罪现场重建在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就已有运用,美国等西方国家对犯罪重建的运用晚于我国但研究成果比较丰厚。本文在借鉴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犯罪现场重建既有经验和实际需要,对犯罪现场重建的概念及其与现场分析的关系,现场重建的功能、种类、依据、步骤、局限性等基本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青少年犯罪是一个社会性问题,关系到社会治安的稳定和国家民族的未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各种因素也在逐渐增多,青少年犯罪低龄化、犯罪方式成人化、犯罪手段残忍化的趋势日益突出。作者针对青少年自身特点、结合犯罪现场勘查和检验,如何分析判断是青少年作案,为破案指明侦查方向进行了总结探讨,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5.
犯罪现场信息在刑事侦查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犯罪现场信息是指犯罪分子在现场留下的各种痕迹物证,以及通过这些痕迹物证和现场客观事物变化等外在表现,进行逻辑推理所获得的一种理性认识的总和。犯罪现场重建分析技术是以现场勘查获得的犯罪现场信息为基础,对犯罪客观过程进行的整体构建。在刑事侦查中,充分发掘和利用犯罪现场信息,提高对犯罪现场分析水平,对提高刑事案件侦破效率,有效地打击犯罪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张羽 《法制与社会》2012,(31):100-101
"犯罪现场重建",作为侦查学中现场勘查一个新的研究理论,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逐渐受到各国侦查学界的重视,我国的侦查学界也逐渐对其进行研究分析,有不少专家学者的著作中均有犯罪现场重建的相关内容。在实践中,公安部门的侦查人员也在一些案件的侦办过程中运用到了现代犯罪现场重建的方法,并成功地侦破一些大案,但具体的现场重建的方法有哪些,如何在犯罪现场勘查中应用等等,这些问题对于我们的侦查人员而言还是很模糊的,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探索、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7.
伪装犯罪现场是由人为故意改变加以影响的犯罪现场,其勘查具有不同于一般犯罪现场的特殊性和综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刑法学意义和社会意义。伪装犯罪现场的勘查高度融合了现场物证、痕迹的科学技术勘验,以及对于伪装状态和原始真实状态的犯罪行为及犯罪心理的分析。在现代社会的高科技水平下,对于伪装犯罪现场这类特殊现场的勘查具有其不同于普通现场勘查的特殊地位及高难度挑战意义。因此,伪装犯罪现场的勘查技术以及心理学的应用更为重用。  相似文献   

8.
任何犯罪的发生都会不同程度地引起被侵害客体和环境的改变,留下反映犯罪事实的种种痕迹,包括现场物证痕迹和现场心理痕迹。那么二者之间有何联系?物证痕迹的重要性固然可知,那么心理痕迹在确定案件性质、明确侦查方向及抓捕犯罪人的过程中又有怎样的作用呢?  相似文献   

9.
不在犯罪现场抗辩属于一种后发制人式的积极辩护,未经预先告知而在庭审中抛出,将重创控方指控。英美国家往往要求辩方在审前程序中以书面方式预先告知控方其意欲在庭审中提出此种抗辩,并开示据以证明该抗辩成立的证人姓名等信息,以消除此种抗辩的突袭性。新《刑事诉讼法》引入了不在犯罪现场的术语,而未确立相关的程序规则。借鉴域外成功的立法经验完善我国不在犯罪现场抗辩的程序规则不失为明智之举。  相似文献   

10.
重大刑事案件犯罪现场是指重大刑事案件犯罪分子作案的地点和遗留有犯罪痕迹、犯罪物品的场所。案情自身的严重性及案发后造成的严重社会影响决定了检察机关介入重大刑事案件犯罪现场的必要性。而法律和实践上的要求则为检察机关介入重大刑事案件犯罪现场提供了可行性。在实践中,检察机关面临着介入机制缺失的困难,影响检察机关介入的质量和效果。为了保证重大刑事案件的高质量办理,保障被害人、嫌疑人和社会的法益,有必要建立起介入范围清晰、联动应急及时、介入事项明确、责任承担到位的重大刑事案件犯罪现场介入机制。  相似文献   

11.
犯罪现场生物检材的发现、提取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改进现场生物检材的发现和提取技术的同时,也要进行理论创新和体系构建,才能够更好地指导实践。全局的观点、具体案件具体分析和犯罪现场重建对于现场勘查中有效地发现、提取和利用生物检材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2.
蔡雪冰 《时代法学》2011,9(6):53-59,65
所谓新生代农民工自救犯罪,是指新生代农民工在面临对自身生存发展构成的威胁或合法权益遭受侵害时,依靠自己的力量,以非法手段和方式来维护自身权益的犯罪行为,具有犯罪手段暴力化、犯罪主体低龄化、犯罪形式团伙化、犯罪对象确定化、犯罪动机简单化、犯罪事先有预谋等特点。公力救济难到位和社会保障水平低是新生代农民工自救犯罪的外在原因;用人单位违规失信是新生代农民工自救犯罪的直接原因;行为人的人格扭曲是新生代农民工自救犯罪的内在起因。  相似文献   

13.
身份犯及其相关概念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希慧  杜国强 《现代法学》2005,27(2):115-121
身份犯是指刑法规定的以行为人所具有的特定身份作为犯罪构成要件或量刑情节的犯罪。身份犯不同于亲手犯和不作为犯,身份犯是以犯罪主体是否具有特定身份为标准对犯罪进行分类的结果,亲手犯是根据实行行为是否可以和主体相分离而对犯罪所作的一种分类,不作为犯则是以实行行为的表现形式为标准划分的一类犯罪,三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相似文献   

14.
杨扬  刘海辉 《政法学刊》2009,26(4):83-85
通过现场勘查,就是要查清事件的性质,即研究和了解犯罪分子作案情况、作案动机和手段;研究和了解犯罪分子本人的特点和特征;发现和提取犯罪分子作案遗留的痕迹、物证;为侦查破案提供各方面的犯罪信息。侦查人员依靠这些犯罪信息,“再现犯罪”,确定侦查范围,制定侦查计划,采取侦查措施,进行侦查破案。  相似文献   

15.
新媒体作为现代传播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具有信息传播的即时性与广泛性、信息平台的数字性与多样性、信息交流的自由性与持续性和信息受众的平等性与互动性等特点。因此,在新媒体的背景下,在认定诽谤罪中的散布行为时应考量“公然性”的条件;在认定损害结果时应着重传播手段的严重性;在认定犯罪主体时应根据不同的传播方式区别对待;在认定犯罪主观故意时应当包括间接故意,以此准确认定诽谤罪。  相似文献   

16.
The delivery of forensic science evidence in a clear and understandable manner is an important aspect of a forensic scientist's role during expert witness delivery in a courtroom trial. This article describes an Integrated Evidence Platform (IEP) system based on spherical photography which allows the audience to view the crime scene via a virtual tour and view the forensic scientist's evidence and results in context. Equipment and software programmes used in the creation of the IEP include a Nikon DSLR camera, a Seitz Roundshot VR Drive, PTGui Pro, and Tourweaver Professional Edition. The IEP enables a clear visualization of the crime scene, with embedded information such as photographs of items of interest, complex forensic evidence, the results of laboratory analyses, and scientific opinion evidence presented in context. The IEP has resulted in significant improvements to the pretrial disclosure of forensic results, enhanced the delivery of evidence in court, and improved the jury's understanding of the spatial relationship between results.  相似文献   

17.
犯罪本质特征新说 --社会学与刑法学立场分野下的认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许发民 《法律科学》2005,23(3):54-61
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在社会学意义上无疑是犯罪。但在刑法学意义上讲,却并非如此。刑法上的犯罪,离不开法律的规定。刑事违法性,是立法者将那些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纳入犯罪圈的标识,是判定罪与非罪的惟一标准。在个罪成立与否的判定中,既要考虑刑法分则的规定,也要考虑刑法总则规定的犯罪定义,以防止形式的犯罪构成解释论。在刑法学中,犯罪的本质特征应该是立法者选定的行为的严重社会危害性,而非仅为行为的严重社会危害性。  相似文献   

18.
Footwear examination can provide an important link between the crime scene and the suspect. Casts have been taken from snow, soil, and sand substrates to assist with the examination and to accurately depict the impression. However, there has been some discrepancy on what kind of fixative, if any, should be used with impressions present in sand. This study tested four different fixatives on three sandy substrates. Eight gross characteristics were added to a boot sole, and thirty sand impressions were created in each substrate. Except for one control set that remained untreated, the impressions were treated with a fixative agent before casting. The ninety shoe casts were examined by a qualified footwear examiner and scored based on his ability to see the eight characteristic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pump‐action hairspray was the most successful on play and construction sand, while beach sand impressions without any fixative scored highest.  相似文献   

19.
犯罪对象概念的反思与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许发民  康诚 《法学研究》2007,29(5):121-128
刑法学者之所以在不同场合赋予犯罪对象不同含义,是因为我国刑法理论中的传统犯罪对象概念存在一定的缺陷。有必要重构犯罪对象概念,将“犯罪行为直接作用的具体人和物”与“犯罪客体的直接物质承担者”两种含义适当分离,在理论上区分为直接犯罪对象与间接犯罪对象,二者作为犯罪实行行为指向的事物,有时可发生部分重合,但功能上并不相同,不可相互替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