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焦体检 《学理论》2010,(9):145-146
在文学课程的教学中,对于文学作品的正确解读是学习的关键。诗歌这种文学样式的内在特质必然决定诗歌意义的多重性。早在北宋,苏轼就明确提出深观其意的诗歌阐释方式;南宋朱熹则进一步提出了涵泳的诗歌解读方法。这不仅对后代的诗歌阐释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指给了我们一种正确的诗歌解读方法,对于我们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解读作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秦浩 《学理论》2010,(15):144-144
诗仙李白历来被认为是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代表,但是细读李白诗歌,便不难发现其诗歌中的现实主义情怀在李白的一些战争诗与古风中体现得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3.
庄申 《学理论》2013,(21):191-192
被誉为"诗仙"的李白是中国古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飘逸豪放,洋溢着浪漫主义情怀,在中国乃至世界诗歌发展史上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在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中,作品英译是一种重要的沟通方法。自18世纪以来,李白的诗歌不断地被中外译者译成英文,许多翻译家也在为李白诗歌的翻译过程中创造出许多生动传神的译作。  相似文献   

4.
李白的咏史诗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他很多咏史诗都是以史咏"我".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认为自己具有用兵治国的雄才伟略,自比为姜尚、谢安等帝王之师;郭隗和诸葛亮等在他们各自的时代被君王以师友之礼相待,李白热切向往这种平等的政治关系;羡慕严子陵、谢安独立自由的生活,追求独立自由.  相似文献   

5.
高铭铭 《学理论》2009,(12):173-174
五代西蜀文人既历乱世劫难,又在乱世中获得相对安定的生活,那么,对于乱世人生的深沉感喟和偷生苟活的庆幸交织起来,使得他们的笔下呈现了多样化的意象选择;与此同时,巨大的社会压力和深重的心灵痛苦也导致了西蜀文人巨大的心理落差和性格变异,使得他们将人生悲苦沉埋心底,以内向、自省的态度来应付并漠视外界的巨变。这就不可避免地把诗境推向了狭小、枯寒之地,所有这些都影响了诗人们诗歌意象的选择,使其诗歌意象呈现了绮艳、通俗和细微纤弱的倾向。  相似文献   

6.
马堃 《学理论》2010,(5):109-110
辛弃疾后期词作有不少以谐谑的语言形式和表述风格传达对社会人生的认识,使他的后期词作在谐谑中呈现放达,在谐谑中蕴含悲凉,他因此使谐谑词摆脱了滑稽游戏的笔墨,而成为一种有深刻内涵的文学表述方式,使得谐谑能够与婉约、豪放、清雅并立为词的风格之一。  相似文献   

7.
明代泰州学派的平民儒者兼有儒和民的两重特征,他们体认王阳明、王艮的良知之学,具有积极认同王权的政治态度;由于对儒学传统政治价值的高度认同,平民儒者们在履行政治义务方面体现出相当的主动性,并发挥了维护政治秩序的独特政治功能。儒学传统与王权专制制度,给予平民儒者展现弘道激情的空间是有限的。臣民是儒家文化背景下政治社会化的必然结果,儒家的教化并不以培养觉醒的政治异己分子为目的,"主动的臣民"是平民儒者不可逃脱的宿命。道德主体性认知的主动性,体现了平民儒学的启蒙意蕴。在他们的精神世界中,充满着超越了自身阶层一般苦难的、高贵的自我肯认。他们较士人阶层具有更为强烈的理想主义特质,这使得平民儒者习惯于在远大的政治期许中理解日常生活的意义。泰州学派后学中的陶工韩贞是他们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8.
郭松廷 《学理论》2009,(9):133-135
本文分析了《越狱》中监狱的内涵(有形的监狱彝无形的监狱),越狱在本质上就是逃离束缚,重获自由。透过《越狱》可以看到,逃离的不仅仅是具体有形的监狱,还有着众多无形的监狱。如果说逃离有形的监狱是可行的话,那么摆脱无形监狱的束缚几乎就是不可能实现的。依据福柯、拉康和巴特勒等的理论,指出“越狱”的价值在于不甘束缚、不断超越精神的凸显,颂扬人们的超越精神本身,尽管也许人们不得不一直在“越狱”。  相似文献   

9.
王建良 《理论导刊》2002,(12):40-41
尼采曾自称为“自由精神者”,而庄子的“逍遥游”也是表达人的精神的自由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庄子的哲学和尼采的哲学都是自由哲学。但是,他们所说的自由,并不是现代政治法律制度下权利义务关系规范下的自由,而是一种精神性的自由。他们虽然都崇尚精神性的自由,可是各人的精神自由却都具有很不相同的文化特性和哲学内涵。  相似文献   

10.
周建梅 《学理论》2009,(32):124-125
东晋诗人陶渊明历经人世的艰难困苦,终于抵达和谐圆融的生命境界,这样的生命境界呈显在他的诸多诗歌中。宋词中和陶渊明相关的意象非常之多,宋代词人欣赏并企慕抵达陶渊明之生命境界,在这些词人中苏轼和辛疾弃是其典型个案。  相似文献   

11.
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进程来看,当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早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具体内容上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但其核心精神特质是难以改变的。随着时代的变化,如何看待这些核心精神特质,需要认真思考。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主义特质、无神论特质、无产阶级的阶级属性特质和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特质,通常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过程中所应坚守的思想底线,但当今也存在着科学主义特质的局限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既是人的本质需要,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中国共产党引领的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以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作为道德要义、中国式现代化作为道德通路、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道德胸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道德旨归,在主体层面、理念层面和实践层面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精神生产的扬弃与超越,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实践品格与精神境界。在扎实推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当代中国实践进程中,需要拓展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全球视野、突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现实诉求、强化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共识凝聚,进而使全体人民在先进文化的牵引、浸润、形塑中寻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3.
陆杰荣 《理论探讨》2005,6(4):33-36
哲学就其本性和特性而言是人通过反思的途径表达自身精神需求的内在方式,哲学通过境域式开掘与生成体现了人的境界的精神需求。哲学境界成为人超越自然存在的精神体现方式,主要蕴涵着人文精神的指向、自由精神的指向、理想精神的指向以及批判精神的指向。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津津乐道地享受黑格尔的逻辑学,抑或历史哲学、精神现象学等,忽略了黑格尔哲学的真正主旨.在我们看来,被誉为传统形而上学集大成者的黑格尔哲学,根本主题应是对自由原则的"重新"论证.首先,黑格尔哲学的理想是建构以绝对精神为基础的思辨自由原则;其次,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精神哲学>、<历史哲学>、<法哲学原理>等中,详尽阐明了自由自我运动的意义;再者,黑格尔为超越以个人主体性为基础的现代性自由观,实现个人与伦理共同体的内在统一,构筑了以"伦理实体"为基础的自由世界.  相似文献   

15.
现代人精神生活质量内涵的理性阐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人的精神生活质量是指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伟大历史进程,人们利用其所拥有、选择、追求和创造的精神资源,不断满足与超越自身精神需要所呈现出的文明程度和精神状态。精神生活质量的现代内涵必须反映精神生活的全面性,凸现精神生活的有序性和研究精神生活的不平衡性。这样才有利于打破个体精神生活中地缘关系和血缘关系的阻抗,近而克服精神生活的依附性,提升现代人的精神生活质量,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6.
以弗洛姆的逃避自由心理机制为核心,深入分析了逃避自由心理机制形成的根源及表现形式.在人的个体化过程中,实现自由摆脱孤独的途径包括逃避消极自由和实现积极自由.面对着现代人生存状态的困境,阐述了弗洛姆消极逃避自由的方式印权威主义、破坏性行为和机械趋同具体表现,把对人的存在的人本学思考和现代人的深层心理机制结合起来,并探索了人类超越自身的生存困境及实现积极自由的途径,对人类文化精神的演进作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7.
《科学社会主义》2021,(2):43-51
所有权、自由、平等、功利是自由主义正义观的四个关键词,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从所有权与正义、自由与正义、平等与正义、功利与正义这四重向度对自由主义正义观的"权利悖论"进行了立体化分析,深刻揭示了自由主义正义和资本逻辑既相互耦合又相互否定的辩证关系,指认了自由主义正义观不过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交换主体双方意志自由、契约自由的观念体现,他们服务于且遮蔽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真实本质。与自由主义正义观不同,马克思从超越资产阶级市民社会的人类社会这一全新的理论视阈和价值基点来重新思考自由、平等、正义的真实实现,从而实现了对自由主义正义观的超越。  相似文献   

18.
针对我国哲学在当代创新中存在的知性化倾向,提出哲学精神是哲学创新的灵魂和动力。哲学精神是人类精神的最精致表达,是对科学精神的超越。哲学发展一定程度上离不开科学精神,但简单地以科学精神代替哲学精神,却是当代哲学被知性化的重要原因之一。作为永葆"爱智慧"风范的精神品格,哲学精神主要包括追求纯粹、反思批判、高扬自由等内容。哲学的创新恰在于哲学精神的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9.
在<水浒>中,有两个孤独者:林冲和鲁达,他们俩的友谊超越世俗的功利,他们是一对真正达到精神默契的朋友. 无论在官场还是在梁山,林冲不是普通的官吏,也不是寻常的匪.在官场和匪窝,他都是一个品行高洁的异类,一个不丧失独立精神、独立人格的异类.鲁智深和林冲,不是势利之交,不是血缘同胞,偶遇而相互欣赏,结成生死之交.林冲与鲁智深相识,正值鲁飞舞禅杖,林冲喝彩道:"端的使得好."  相似文献   

20.
赵红 《理论导刊》2002,(8):44-46
钱钟书对知识分子的理性批判和病态无力的精神写照蕴含着巨大的思想力量。他对知识分子所依赖的思想文化的批判和他们固有的人性弱点的讽刺更为深邃和细腻。正是基于对知识分子精神特质的解构,钱钟书从反面表达了对知识分子的期望与精神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