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崔永辉 《政策》2013,(10):45-47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视察时指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是我国发展的必然要求,全社会都要提高认识,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黄冈是武汉城市圈的重要成员单位。自2007年底武汉城市圈获批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我市高举建设"四个大别山"旗帜,坚持开放先导、创新驱动、试验跨越的工作方针,大力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改试验区建设,推动了黄冈科学跨越发展。"两  相似文献   

2.
2007年12月8日武汉城市圈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武汉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构筑和谐武汉城市圈的过程中面临着新的矛盾,在这个阶段,进一步创新发展模式,构筑和谐武汉是广大人民的愿望.  相似文献   

3.
谭键 《今日海南》2008,(9):32-33
2007年12月,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至此,我国已设立了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成都以及重庆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武汉城市圈以及长株潭城市群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等六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被称为"新特区"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与传统的经济特区是何种关系,其改革试验对海南具有怎样的影响和借鉴,都是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2007年底,"武汉城市圈"获批"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为继上海、天津、成渝之后的第四批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08年9月,国务院正式下发了《关  相似文献   

5.
做好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立法工作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去年年底,国家批准武汉城市圈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对我们来说还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如何加强地方立法工作,更是一个新课题、新要求。  相似文献   

6.
《理论月刊》2008,(5):F0004-F0004
为了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刻领会中央批准改革试验区的重大战略意图,全面把握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深刻内涵,加快推进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7.
孙璜清 《政策》2011,(4):74-76
黄冈市是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主要城市之一,生态环境资源、人文资源十分丰富。近几年来,为培育和发挥生态环境比较优势,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我们从创新战略入手,在创新载体、创新发展模式、创新  相似文献   

8.
《湖北政报》2009,(19):23-26
<正>鄂政发[2009]38号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国家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以下简称"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标志着武汉城市圈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为紧紧把握历史性机遇,加快推进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把湖北建设成为  相似文献   

9.
基于区域制度移植视角的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我国批准的第四批改革试验区,对中部崛起意义十分重大。然而,制约中部崛起的瓶颈是制度缺失。文章基于区域制度移植的视角,在借鉴国内外改革试验区及城市圈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可供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参考的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10.
陈习东 《前沿》2012,(12):98-99
2007年12月8日武汉城市圈获批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武汉城市圈建设需要大批英语、英汉双语速录人员,探索这个全新的岗位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必要。语言领先、通识教育、技能过硬、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英语、英汉双语速录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11.
许克振 《政策》2012,(5):68-70
2008年以来,我省以国家批准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改试验区及总体方案为契机和平台,创造性地用足用活中央政策,积极推进部省战略合作。通过几年努力,我省与国家部委、金融单位及央企的战略合作深入开展,签订了一  相似文献   

12.
曾黎 《政策》2008,(11):24-27
从去年12月14日圈家批准武汉城市圈成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到今年9月10日温家宝总理圈批同意“总体方案”,湖北在重庆、成都、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4个去年国家批准的综改试验区中,总体方案最先获得批复,创造了第一个“试验区速度”。这标志着武汉城市圈试验区正式承担起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探索经验、做好示范的使命和责任。  相似文献   

13.
杨遥 《政策》2012,(11):30-31
文化既是城市的"软实力",又是发展的"硬支撑"。麻城市是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市),在大别山地区人口最多、面积最大。近年来,我们抢抓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和湖北  相似文献   

14.
武汉城郊乡村旅游开发掣肘与思路分析──以江夏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底,武汉城市圈获批"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发展旅游业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有益于"两型社会"建设。面临武汉城市圈发展的历史机遇,武汉城郊江夏区乡村旅游也必然拓宽其已有的市场定位,并率先提出了"一山一湖一镇一姓"四大旅游品牌开发战略,成为武汉市的后花园和武汉城市旅游圈的亮点。  相似文献   

15.
环城游憩带的发展会加速城乡问人口流、资金流和物流,促进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融合发展.本文回顾了武汉环城游憩带发展的历程,分析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环城游憩发展的现状及特点,提出了现阶段的发展对策:整合营销,打造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旅游休闲之都的形象:完善环城游憩出行系统;创新开发环城游憩带内活动;引导当地居民和开发商的经济行为.  相似文献   

16.
张林 《政策》2012,(4):56-59
2008年5月,湖北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站在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和构建中部崛起支点的高度,提出了建设武汉新港的重大战略决策,将其作为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推动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重要突破口。三年  相似文献   

17.
2008年,武汉城市圈被国家批准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跨越,它强化了武汉城市圈在湖北乃至全国经济社会中的重要地位。黄冈作为武汉城市圈的重要城市,应该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充分发挥妇联组织优势,大胆探索一条妇联参与两型社会建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征稿     
《长江论坛》2008,(1):12-12
武汉城市圈经国务院批准为"全国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了更好地为市委、市政府决策和武汉市"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提供智力支持,本刊特向全国社科界广泛征集有  相似文献   

19.
管洪 《重庆行政》2008,(1):58-59
2007年,重庆市被国家批准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湖北省武汉城市圈被国家批准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下简称"两个特区")。巫山地处三峡腹心,位于"两个特区"中间,是库区移民大县、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两个特区"的设立,为巫山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我们将充分利用"两个特区"的辐射带动  相似文献   

20.
2007年12月23日,随着"轰隆"一声巨响,武汉水泥厂总建筑面积达11600多平方米的4座立窑在爆破声中,化为尘埃。此举拉开了武汉城市圈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改革试验的序幕。这天是国家正式下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