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社会主义新时期的伟大实践,呼唤着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几年来,文化发展问题受到了人们的热烈关注,这无疑是一件好事。但是,认为中国必须再来一次西方的“文艺复兴”的议论,也时有所闻。有一种议论说,“文艺复兴”运动导致了西方文化的繁荣,但在中国,“这种文艺复兴运动却未及时发生”,中国的文明要立于强国之林,“必经的途径”是再来  相似文献   

2.
文化意义上的“五四”时代,大约从1915年到1935年。在这个时代里,中国人自盛唐以来又一次表现了文化开放、大胆引进的恢宏气度。在“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的宽容旗帜下,西方各种流派思潮都被介绍到中国,辽阔的神州  相似文献   

3.
对外友协与中国文化艺术促进会、中国驻法国使馆、法国朗布依埃市政府等单位于4月在法国共同举办了“巴黎·中国美术周”活动。“巴黎·中国美术周”活动,是继中法文化年成功举办之后,中法两国在艺术交流方面的又一次盛举,得到了两国各方的高度评价。这次活动是中西方在绘画方面最为盛大的一次交流,参与人数众多,规模庞大。此次活动的成功举办,让中国的知名画家有幸在世界艺术之都巴黎展示了自己的艺术成就,使法国民众集中欣赏了中国当代最优秀画家的作品。此次活动充分展示了中国当代艺术的魅力,扩大了中国绘画在西方艺术界的影响,为中法两…  相似文献   

4.
中国历史上民利主义以及市场化政治,在宋代“文治复兴”以降发生,具有特定的文化逻辑,是与西方民本主义相区别的“国家民本主义”。国家民本主义与民利主义市场政治是一种具有互通的文化机制。历史上的民利主义市场化政治是连接国家与民众的重要形式和共享空间,这种连接的特点不是基于政治权利,而是基于政治市场之“利”,如此形成了国家与民众即若即离的共主体政治文化。  相似文献   

5.
魏源“师夷”思想与湖湘文化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立祥  殷国明 《求索》2007,(7):72-73
魏源的“师夷”思想,就是主张学习西方的“长技”,也就是西方比中国先进的东西。魏源早年接受湖湘文化,在长期的幕僚生涯中,参与了大量的改革,接触到底层社会,对西方先进东西多有了解。魏源也为“夷师”,他的著作,输入日本,在明治维新产生一定作用。“师夷”思想,扩大了湖湘文化的内涵,对近代的中国文化与革命都产生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在本世纪三十年代中叶(1935年),中国现代哲学史上发生过一次有关中国文化出路问题的大论战,即“全盘西化”论与“中国本位文化”论之争。本文仅对这场论战进行初步分析,以便总结历史教训,借鉴于现实。一从鸦片战争到本世纪三十年代,其间近百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疮痍满目。中国的文化,一方面被西方文化所冲击,接  相似文献   

7.
刘红霞 《青年论坛》2003,(3):122-124
19世纪 3、40年代 ,西方资本主义开始东侵 ,中国这个封建帝国的大门被外人强行打开 ,遇到数千年未有的“变局”。从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经历了一次文化主流的转变。清代文化主流以此为契机 ,走上了发展道路 ,以后的早期改良派、维新派、革命派都分别从不同角度推进了清代文化大潮。  相似文献   

8.
值此新世纪揭幕之际 ,东亚、中国文化建设迎来了新时期。在东亚与中国 ,现代化是“外启”式的 ,但同时又是“民族”式的、“国家”式的和尊重“传统”式的。西方现代化“个人”色彩重 ,而东亚现代化总显示出醒目的民族聚合与国家参与特征。东亚的现代化起步于“边缘” ,其大部分国家 ,包括中国至今仍处在世界体系的“边缘” ,都在一种不平等的环境中求生存与发展。处在当下严峻的世界商战“战国”时代 ,一个后进东亚国家突入战场 ,必须集合精锐的经济大军。引领这个“经济的大军” ,组织、法制和渗透人心的国家利益追求是必要的。另外 ,还需…  相似文献   

9.
金花子 《求索》2008,(11):194-196
改造“国民性”是晚清时期各种西方文明碰撞下所产生的最大思想命题,它从产生伊始就始终没有脱离开文化比较的视阂。西学背景浓厚的林语堂,早年追随五四先行者的足迹,看取西方价值观而致力于批判“国民性”以革新中国社会。三十年代以后,林语堂开始面对西方社会介绍中国文明,从中西文化的融合互补中找到了建构新的“国民性”的理想途径。而面向世界的中国文化书写,又使他的表述陷入了“自我”的尴尬与困境。  相似文献   

10.
中华民族历来爱好和平,主张强不凌弱、富不侮贫。一直以来,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近年来,某些西方国家出于政治操弄需要和意识形态偏见,利用涉疆涉藏涉港涉台涉海涉疫等各种借口对中国进行造谣污蔑和遏制打压,特别是违反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依据其本国法律对中国有关国家机关、组织和国家工作人员实施所谓“制裁”,引发社会各界人土的强烈愤慨,也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反对。  相似文献   

11.
一般而言,精神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从哲学角度看,精神是同物质范畴相对应的与意识、思维相一致的最基本的哲学范畴.在西方文化中,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康德、黑格尔,再到雅斯贝尔斯、弗洛伊德、舍勒、格里芬等学者都对精神概念作出自己独特的解读.西方文化中的精神概念,具有“灵魂”、“心智”、“意识”、“普遍理性”、“先天逻辑”、“宗教”等多种含义,而西方文化中的精神概念所内涵的“普遍理性”、“先天逻辑”、“宗教”的意义,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神概念所没有的.研究西方文化的精神概念,有助于在比较中深入理解中国文化中的精神概念,有助于深化理解西方民族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概念,从而对民族精神理论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准确地理解和运用西方文化中的精神概念,也利于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2.
吴根友 《新东方》2012,(1):6-10
徐复观是现代新儒家之一,他努力发掘儒家思想与现代西方政治自由主义相通的思想内涵,将自由精神看作是一切民族文化创造的根本精神,认定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创发了自由社会的人物。为了与现代西方的政治自由主义思想相区别,笔者将徐复观的自由主义思想称之为“文化自由主义”,其特征有三点:第一,他在将自由放在宽广的文化创造背景上加以讨论,使自由成为一种普适的价值,从而构成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对话的共通性的正面价值。第二,这种“文化自由主义”的核心理念强调“我的觉醒”或日“自作主宰”,凸显个人意识之觉醒。第三,这种文化自由主义不是不关注政治自由,而是把政治自由看作是文化自由的特殊表现形态,并将政治自由放在德性自由与知性自由的基础之上,使政治自由获得坚实的人性基础与知性的基础。徐复观的文化自由主义有其理论上的优势,但这种自由主义未能区分政治自由中积极与消极自由的不同性质,对于政治生活中个人权利的尊重与落实缺乏足够的关注。  相似文献   

13.
在中西方翻译理论史上对于“直译”与“意译”有过几次争论,从“直译”与“意译”到“归化”与“异化”的发展以及转变的过程,可以看出发生转变的原因既有翻译理论自身发展的要求、其他学科对翻译理论发展的影响,还有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因素。  相似文献   

14.
在清末中西文化相互冲突与融合的历史流程中,总有人苦心地钩稽西学与中学的联系,以图证明西方近代文化于中国古已有之。他们将西方的“议院”制与中国古代“乡举里选”制、西方民主思想与中国古代民本思想、西方强调个人主义的人本主义与中国古代伦理道德  相似文献   

15.
一百多年前清末的“留学热潮”,实为中国社会内部在西方冲击下出现“了解西方”“学习西方”的呼声,但是却被清廷拖延、积压,推迟了60年后才集中迸发。在时代变动之际,能否以开放心态了解世界情势,借鉴先进文化,并能审时度势、把握时机、协调机制,善用人才更新与制度更新两个杠杆,实现社会的顺利转型,是清末“留学热潮”留给我们的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16.
某种意义上,当下人们争论的中国发展道路问题,与发生在近代中国的东西文化论争有着某种内在的逻辑联系。中国文化传统中是否存在有益于当代中国政治建设的思想资源,答案无疑是肯定的。但是,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国文化不足以支持中国社会从传统走向现代。深化改革过程中的当代中国应审填对待“西方”与“传统”。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文化艺术发展战略学术研讨会上80余位专家学者针对当前世界文化的发展动向以及中国文化的未来格局,群策群议,期望中国文化的发展战略能够跳出流行的“全球化”与“中心论”的误区,走出一条不同以往的独特道路。有关中国文化是应坚守本土,还是归依西芍,是已经激烈论争了国民Z久的世纪话题。L是种论点及形式鼓除西方文化的强大军优越人为西6文化有理田和资格弓后犯受配真地)七的“西S中心论”,一喜此伏彼起、sh隐的现王苏联解体,冷战结余,世弄经济“金球化”#日日益形成的忘势下,又出现了讥笑贬斥民锡文化,冒杨吕国文化要…  相似文献   

18.
5月20日 ,台湾新领导人发表了题为《台湾站起来 ,迎接向上提升的新时代》的讲话 ,在接受一个中国原则这个关键问题上采取了回避、模糊的态度 ,表明他继续顽固坚持“台独”立场 ,开始由“明独”走向“暗独”。宣扬“台湾与中国的对等地位” ,顽固坚持“台独”立场台湾新领导人的讲话篇幅不过4500字 ,但从标题起 ,4次强调“台湾站起来” ,40次提到“台湾” ,只有一次提及“中国” ,并且是把一个中国作为“未来问题”而提出的。讲话提出“中国”与“台湾”都曾受到帝国主义强权的欺凌 ,应该相互谅解 ,其用意是将“台湾”与“中国”并…  相似文献   

19.
民主政治建设的“中国特色”应当集中体现在制度和过程两个层面,即“制度特色”与“过程特色”。考虑到中国文化传统与西方社会的巨大差异,中国民主政治的制度特点将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话题。就眼下而言,我们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如何发展和完善我国的人大制度、政治协商制度和多党合作制度,将既有制度中尚未开发的空间激活起来。  相似文献   

20.
<正> 在近几年来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喧嚣声中,有一种声音令人感到格外刺耳,那就是“个体本位”的喊叫声。不论从顽固坚持资产阶级自由化立场的头面人物那里,还是从深受自由化思潮影响的学者那里,我们都可以听到这种声音。这次政治动乱的某些“精英”就竭力倡导个人本位,反对群众本位。在动乱期间有人在公开发表演讲时说:“中国的启蒙文化与西方启蒙文化相比有很大的不同,中国人讲的解放,更多地是讲民族觉醒,民族兴亡的群体解放,而个体解放没有突出出来。”并且污蔑我们在“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