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围绕1905—1945年日本"海上帝国"的建设活动,分析日本国民性所起的"作用",是对明治维新进行反思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明治维新至日本战败的近80年间,"布国威于四方""日本人优秀论""万世一系天壤无穷"以及"樱花与武士关系论"等观念深入人心,内化为日本人的日用伦理,成为近代日本国家走向的助推剂。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种国民性带来了日本物质文明发展的动力,也最终在打造"海上帝国"的路途上,将日本国家带入了深渊。冷静分析日本国民性,对思考当下中日关系仍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朝鲜独立活动的情状──生气和杀气相冲 公理和强权苦战 且看最后那一天 到底是谁胜谁败这回朝鲜独立,朝鲜人说日本人不懂民族自决主义,日本人说朝鲜人误会民族自决主义。总归一句话:随便怎样说,总是和民族自决主义生了关系。到底是不懂呢,还是误会呢?必得要试验...  相似文献   

3.
一、根深蒂固的扩张意识及对弱小民族的轻蔑 日本是一个国土面积狭小,自然资源贫乏、自然灾害频繁的岛国。长期生活在这样一个相对封闭而又多灾多难的岛屿上的日本人,形成了既狂妄自大又很自卑,既充满危机感又能发愤图强的矛盾的集团心理。在近代日本国家形成的过程中,日本人的狂妄自大与发愤图强的精神同其统治阶级的对外扩张活动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日本人的根深蒂固的扩张意识。  相似文献   

4.
日本人向来以工作热情高而闻名于世.并以吃苦耐劳、忠于职守、对企业极端忠诚著称.日本人的这种"经济动物"的素质来源于日本古代固有的价值观念和受中国、西方的影响出现的新的伦理道德观念.日本人的劳动观是日本国民素质区别于其他国家国民的重要特征,也是日本经济腾飞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关注现实社会中的家庭变化,主要研究了东亚社会中的韩国、日本、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这四个社会中电视剧是如何对家庭和家庭关系进行再现的。该研究的研究范围如下:首先是对电视剧中再现的家庭结构和状态进行分析;其次集中研究家庭关系;最后将关注点放在了电视剧中再现的个体性问题上。通过研究可知,从家庭自身的中心性层面来看,韩国最为明显,而日本并不是从基础的家庭关系,而是从新的基础上提出了问题。中国不同于日本和韩国,家庭是以夫妇为中心的核心家庭结构。同在中华文化圈的台湾地区则在乡土剧这一类型里,主要是强大的家长式权威下的两代为中心的家庭。  相似文献   

6.
20世纪60年代后,家族政治开始在日本政坛出现,人们对日本家族政治开始关注起来。1955年自民党成立,之后的38年间日本政坛大致经历了4代家族政治人物。在现任议员中“世袭议员”占了40%,在发达国家中这个比例是最高的。日本家族政治的形式在归纳起来大致为3大类:一是随同父兄进入国会、二是长期的工作上形成的信任关系、三是门生与老师的关系,当然家族政治也是按照一定原则形成起来的,其形成是日本传统的家族制度,选举制度、派阀政治以及后援会的存在共同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历史上,日本与南洋(东南亚)地区的交流是通过海上交通、海上贸易的途径进行的,而日本战国时代的所谓"战国海商"和"引込町人"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历史文献和历史研究中的相关记述都较为粗略,反而是一些日本文学家在相关史料基础上,以日本战国时代与南洋地区经贸关系为题材、以"战国海商"或"引込町人"为主人公,创作了一系列历史小说,对相关的历史场景予以了重现和回忆.作为活跃于东海、南海商道上特殊的商人群体,"战国海商"与"引込町人"在日本与东南亚地区的关系中所发挥的作用也是特殊的.这些小说对"海贼商人""引込町人"的掠夺贸易及对因之而盛的南洋"日本人町"的描写,是对战国时代日本与南洋之间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呈现,同时也从一个侧面表现了历史上东亚—东南亚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值得我们从东方学及东亚区域研究的角度、使用文史互证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8.
论越南人的祖先崇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祖先崇拜在当代越南是全国性和全民性的民间信仰,儒家思想是其深厚的思想基础.对祖先的崇拜实际是在血缘基础上对人伦关系的关注,其实质是对血缘关系的崇拜.它在很大程度上支配着越南人民的精神生活,决定了越南人普遍重家族、重血缘亲情的文化心理以及习惯用家庭、家族中的各种秩序关系、血缘关系去认知、阐释并构建社会关系的家庭伦理社会化倾向,同时,也强化了越南人"报恩答义"的社会交际理念.  相似文献   

9.
刘迪 《新民周刊》2022,(32):57-57
为何日本各地满街人们都戴口罩,但感染率却居高不下?日本首相岸田文雄8月21日确诊感染新冠病毒。岸田感染消息公布后,日本网民有各种声音传出,既有同情,也有批评。岸田按盂兰盆节惯例,从8月15日至21日取得一周休假。其间,他与家人去过筑波的高尔夫球场,还访问过静冈县等地。此时,尽管正值日本疫情第7波,但日本政府并未限制居民出行,因此岸田与家人的出行无可厚非。  相似文献   

10.
奴化教育,是日本对中国进行文教侵略的主要表现之一,其中,日本用力最多的是学校奴化教育。迄今学术界对此研究廖廖,为此,本文拟作系统探讨,以侧面揭示日本的侵华行径及中国人民的顽强抗日精神。一、学校奴化教育的统治机构与方针政策日本对占领区的奴化教育是通过控制伪政权及教育机构实现的。在东北地区,从伪满洲国国务院民生部(负责文教的机构),到各省、市、县教育机关,日本人虽多充当副职,但掌握全权,“任正职的‘满系’官员没有任何实权”。①在中小学校,都派有日本人。中学的校长、教导主任、训育主任一般都由日本人担任…  相似文献   

11.
日本的集邮家们对集邮的性质下了这样一个定义:“集邮是具有丰富文化意义的高度知识性的娱乐”.早在1840年英国发行第一张邮票数年之后,日本人就开始集邮,所以这项活动具有较长的历史.现在世界上不少国家很盛行,可以说是一种具有国际性的,有高尚趣味的活动.进入20世纪50年代之后,集邮活动已在日本民众中广泛展开.目前,日本的集邮活动越来越普及.从青少年到老年人,爱好集邮的人不断增加.  相似文献   

12.
长期在东盟各国居留的日本人已达两万多人,到东盟各国旅游的日本人也达三十多万人,这说明日本和东盟地区的经济关系越来越密切。首先从日本向东盟提供的官方援助来看,它已成为仅次于世界银行对东盟地区最大的供援者。在东盟国家中,接受日本官方援助额最多的是印度尼西亚,从一九六七年到一九八○  相似文献   

13.
《外国投资法》制定以来到1990年6月,外国投资项目总计159件,累计投资额10.57亿美元。从投资项目看,大部分是泰国企业对食品加工、竹工艺品等家庭作坊式的小规模投资;从投资额看,70%以上是用于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开发。 从各国对向越南投资的反应看,德国、法国和澳大利亚等国的厂商十分积极,日本和  相似文献   

14.
大江氏家族是日本平安时代名闻遐迩的文化世家,公元7-8世纪中国科举制的东传为大江氏家族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大江氏家族自始祖大江音人以来,读书应举,十一世父子、兄弟连第,可谓是英才迭出。研究大江氏家族的贡举参与不仅有益于剖析大江氏家族贡举成功的原因,还能把握大江氏家族与日本贡举制特征的内在关联性,挖掘贡举制度无法根植在日本社会的泉源。  相似文献   

15.
老曹酷评     
@中国经营报晏耀斌:朋友反映春节在海南岛旅游被宰,报警当地不管。明星马伊俐说:西红柿鸡蛋和墨鱼结账八百。海南宰客已多年,房费8800元一夜,早餐300元+20%服务费,出租起步价400,农夫山泉要6.5元一瓶!一人一天均花10000元,比去欧美都贵。老曹:要追问的是,消费者被痛宰,究竟谁得到好处?海南老百姓也都认为他...  相似文献   

16.
前近代日本究竟有无哲学,日本哲学的合法性依据究竟何在?关于日本有无哲学的讨论意义何在?这是中日哲学研究者近年来热议的课题。本文作者认为,关于日本是否有哲学的判断基准在于如何理解"何谓哲学"的问题。无论从狭义的哲学,还是广义的哲学理解来看,日本都有哲学。概而言之,它大体包含以下3个层面的内容:其一,自古以来日本人的价值观、自然观、宇宙观、人生观等,即日本人关于自然与人的深层性思考;其二,引进西方哲学后关于西方哲学的研究成果;其三,在与西方哲学对决(对话)的过程中,日本学者独自的哲学创造。但是,在思考日本哲学问题时要注意"思想"与"哲学"的区别,以免泛哲学化。思想只是"臆见"、主观的、想当然的,但不是哲学思维;哲学必须是建立在"逻格斯(Logos)"基础之上,努力追求抵达客观性依据的学说。  相似文献   

17.
战后日本人的公私观经历了三次变迁。战后初期,随着封建色彩浓厚的近代天皇制及家族制度的解体、"灭私奉公"观念的淡化以及自由民主人权意识的上升,私的立场得到重视和强调。经济增长时期,现代化的企业组织成为日本新兴的共同体,日本传统的主从关系支配下的拟家族式的序列等级制,以及"恩情"与"奉公"的伦理融入企业制度中,日本人的奉公对象普遍指向企业,公的意识高涨。泡沫经济破灭后,终身雇佣制的传统企业经营模式受到冲击,个人能力主义上升,对企业的忠诚意识弱化,重视家庭及个人之私的趋势抬头。与此同时,对爱国心的强调、以及在国家之公与个人之私之间构筑社会公共层面的呼声,体现了日本人公私意识的新动向。  相似文献   

18.
漫漫谈     
崔泓 《新民周刊》2023,(8):40-41
1.“拭”无巨细日本广岛市教育委员会近日宣布,日本著名反战漫画《赤脚阿元》将被删除出小学教材。此事引发巨大争议,众多日本民众批评此举“愚蠢透顶”“让人寒心”;更有分析认为此举是岸田政府在“揣度美国人”,因为今年5月的G7峰会将在广岛举行。  相似文献   

19.
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废除了身份制度,贵族制度也随之消失。但封建时代的许多旧俗仍然不可避免地残存下来,并在现代日本的政治生活中发挥着不可小视的影响。其中,“世袭议员”现象就是最为典型的政治文化遗产,折射出日本政治中某些传统的潜规则。日本政坛长期以来存在的“家族世袭”现象,在某种意义上对过去几十年日本的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都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同时,“世袭”现象也使日本政坛的关系过于复杂化,权钱交易丑闻时有发生,增加了政治和经济改革的难度。日本大选使得民主党和自民党在这一问题上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世袭议员”制度的政治传统面临着改革的压力,然而日本民族文化深远的影响力同样不容忽视。关注2009年日本大选背景下日本有关“世袭议员”现象的争论,从制度成因变化的角度分析日本政治的传统与变革之争,并尝试对“世袭议员”现象的前景做一展望。  相似文献   

20.
"无缘死"现象经日本NHK电视台传播以后迅速成为日本社会学界关注的热点,其相关研究在近五年来也层出不穷。日本学界将"无缘死"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归结于共同体解体,即包括家庭功能的衰退导致的家庭的解体、雇佣制度变革带来的大规模失业等,日本正迈向个体化时代。从这些研究结论不难看出,日本社会学界并未摆脱共同体主义意识形态预设,依然将共同体看作是稳固、静态、有凝聚力的集团,认为"无缘死"是日本家庭、村落、企业等共同体凝聚功能失效的后果。然而,这一意识形态预设不仅在理论上存在矛盾,也与日本社会的经验不相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