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自然遗产随着世界大门的打开,导致了旅游业的激增,也因此使自然遗产的生态环境遭到了各类不同的破坏,严重的甚至被列为濒危自然遗产名录。本文以自然遗产的法律保护问题为基础,来介绍我国自然遗产的概况以及保护自然遗产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借鉴相关优秀的保护经验,提出一系列完善的建议,最终实现保护我国自然遗产资源、维护生物多样性、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是自然遗产保护领域内的纲领性文件,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公约制订时代的局限和实践的发展,公约在适用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日益增多。晚近,世界遗产管理委员会、区域组织等通过制订操作指南或区域性条约的方式,对公约在适用中存在的问题加以修正。作为公约的缔约国,中国正在进行自然遗产保护法的立法工作,如何利用公约,借鉴公约的立法经验,对我国自然遗产保护的立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索人类自然遗产保护规律,征求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遗产保护法(草案)》的意见建议,充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遗产保护法(草案)》相关内容,促进《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遗产保护法》尽早通过并实施,确保全国各地各类自然遗产得到有效保护,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环资委[2010]157号“关于赴陕西进行自然遗产保护法立法调研的函”和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2010]140号文件精神,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公安行政执法的概念、特点及现状入手,归纳了当前公安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改进公安行政执法工作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马明飞 《法律科学》2011,(4):175-180
随着时代的发展,自然遗产保护的国内立法呈现出许多问题,集中地表现在自然遗产界定标准的扩大化、管理体制的选择、中央与地方立法权的冲突、立法模式困境,以及法律责任的弱化。《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遗产保护法(征求意见稿)》的审议正在进行中,借鉴他国立法经验,克服现有国内立法的不足,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6.
2007年,贵州荔波和云南石林、重庆武隆捆绑成功申报"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为确保中遗成功,荔波县政府因此背负了2亿多元高额债务,目前遗产地保护正面临困境.(<人民日报>8月24日)  相似文献   

7.
1994年《仲裁法》的颁布实施是我国仲裁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但是受当时条件的局限,这部法律本身存在不少问题。本文从六个方面对这些问题及其在仲裁实践中的负面影响进行了分析,论证了存在这些问题的规定既不符合国际惯例,也不符合我国国情,对其进行修改已是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职业道德的内涵出发,引出了法官职业道德是职业道德的一种具体形式,然后对当前法官职业道德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并且就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而且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可以采取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9.
论我国驰名商标法律保护制度的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商标法》建立了相关制度来保护驰名商标,但是在驰名商标的保护中还有一些突出的问题没有解决,例如驰名商标的商标淡化问题、未注册驰名商标的保护、驰名商标与域名、企业名称相冲突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反映出我国在驰名商标的保护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亟需改进和加强。因此,本文结合这些问题,对如何完善我国的驰名商标保护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0.
双重劳动关系在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文章分析了双重劳动关系的性质,我国现有的关于双重劳动关系的规定存在的问题,并初步探讨了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11.
刘瑾 《行政与法》2013,(3):59-63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中,公法有其自身的局限性,私法的引入则可以弥补这些缺陷。知识产权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间的特性和关系决定了知识产权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必要性和正当性,但现行知识产权制度在主体和客体保护上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对此,本文结合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际,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综合保护模式构建的设想。  相似文献   

12.
本文试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路径为视角,首先从域内外的判例入手展开实证解读,梳理司法实践中权利保护的现实困境;其次以非遗资源与知识产权内在属性的冲突、价值理念的弥合及保护机制的协调为着眼点,追溯非遗资源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理论根源;在此基础上从不同层面研究现存问题并提出完善对策,主要着眼于理念层面的价值构建与实践层面的争议思考,主张从价值层面平衡多元利益,呵护原创制度本旨;从理念层面倡导合作共赢,完善原始权利保障;从制度层面强调分类施策,区分智力成果类型;从实践层面注重完善机制,优化司法规则设计。以期对于深化非遗资源保护,优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并完善法治化营商环境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3.
国家地质公园法律规制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国家地质公园既具有“地质”内容,又具有“公园”特征,建立国家地质公园既可以保护地质遗产,又能够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本文首先阐述了国家地质公园的概念及理论基础,接着分析了国家地质公园现状及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国家地质公园立法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4.
王竹青 《河北法学》2012,(7):108-113
《婚姻法》第 17 条第 4 项关于婚后继承或受赠财产原则上为夫妻共同财产的规定,引发了立法、司法和社会生活中的诸多问题。从共同财产认定的法理基础、该条与《婚姻法》第 18 条第 3 项之间的法律困惑、法律在本土化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该条存在的法律漏洞以及与相关法律的冲突等角度进行分析,提出废除该条款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5.
唐海清 《时代法学》2009,7(4):107-112,120
武装冲突情况下文化遗产国际法律保护是文化遗产国际法律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拿破仑战争”到“一战”,再到“二战”,文化遗产所遭受的严重毁损和流失客观上导致了武装冲突情况下文化遗产国际法律保护的萌芽、形成与发展。武装冲突情况下文化遗产国际法律保护在历史演进中,以禁止战时掠夺为基本原则,不断完善法律规范、扩大保护范围、加重保护责任、加强保护措施,从而得以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16.
Policy making and advocacy efforts throughout the legislative history of heritage conservation display the gaps in heritage conserv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To represent the political dynamics at the federal level in both intangible and 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olicy discussions, this article will examine cases of legislative processes: the policy discussions to amend the National Historic Preservation Act (NHPA) in 1997 and 2005 and the reauthorization of the American Folklife Center (AFC). The study will focus on the subgovernment framework in heritage policy to demonstrate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policy discussion and review the intergovernmentalism and decentralization in heritage conservation.  相似文献   

17.
我国《继承法》偏重于保护继承人的利益,忽视了对于遗产债权人利益的保护。建议在编纂民法典时,坚持继承人利益与债权人利益并重和同等保护的理念,明确规定先清偿债务后分割遗产原则,建立相应的遗产管理制度、遗产清册制度和遗产债权公告制度,采取有条件的限定继承制度,规定共同继承人对于遗产债务的连带责任。  相似文献   

18.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立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意义。深入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关系的客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立法保护模式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司法救济制度,将有助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的制定。  相似文献   

19.
文化遗产法的立场:民族主义抑或国际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文化遗产法领域,存在着两种对文化遗产的价值判断方式。一种立足于民族主义,强调对文化遗产原主国权利的尊重和维护。另一种则站在国际主义立场,强调文化遗产属于全人类。本文认为,两者的基本目标都是保护文化遗产,但是在一般情况下,民族主义的立场是第一位的,只有在国家保护不力或蓄意破坏文化遗产时才应站在国际主义立场加以干预和保护。同时,应警惕和反对极端国际主义。  相似文献   

20.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私权保护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必要在公权保护之外予以私权保护,私权保护有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保护与弘扬。在具体权利的构建上,应重视精神权利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有人在文化遗产中所蕴含的人格利益需要得到尊重,享有以适当的方式表明非物质文化遗产来源的权利以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被不适当使用和贬损性使用的权利;经济权利不宜过分强调,经济权利的授予与权利行使以惠益分享为原则,还应基于利益平衡原则予以一定的限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