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你的孩子真听话,今后一定有出息”,“那个人在单位很听话,一定会受重用”——这里所说的“听话”,就是顺从、服从,领导和他人怎么说就怎么做。“听话”的人一般给大家的印象是没有“刺”,容易驯服和驾驭,是人们眼中的“良种马”,好脾气,这样的人,人生道路就比较顺利,在事业上也应该是康庄坦途。  相似文献   

2.
每每看见一些重用听话的,抛弃不听话的人和事,便想讲儿童时代听到的两则故事。可是又担心自己讲不准确。孩子时听大人讲的,几十年了,怎么可能写得完整呢?再加上,经历过“文革”的人,很怕碰“防扩散”的内容,便一直没有动笔。“一日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相似文献   

3.
点滴集     
张峰 《党政论坛》2012,(22):28-29
听话 越是悦耳动听的话,你越是要谨慎地听,警惕地听。 越是不中听的话.你越是要耐心地听,认真地听。  相似文献   

4.
政工干部不仅需要有较强的表达能力——会说会写,而且还需要有听别人讲话的能力,即具备“听”的艺术。平时工作和日常生活中有大量需要“听”的东西,我们如果不善于去“听”,就难以听到或听得不全面,思想政治工作也就难以有的放矢地去开展。许多政工干部平时只注重说和写的能力培养,而忽视听的能力的培养,这是不全面的。听不仅是说和写  相似文献   

5.
一位领导同志在谈到如何深入实际、了解基层真实情况时说:到一个单位了解情况,不仅要听会上的,也要听会下的;不仅要听干部的,也要听群众的;不仅要看“门面”和“窗口”,也要看“后院”和“角落”。此话既是对如何做好调查研究工作的提醒,也是对少数领导干部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作风的批评。 贪图虚名、不务实效、劳民伤财的形式主义在一些地方还相当严重。有的习惯于喊口号,说空话、套  相似文献   

6.
“听话听声,锣鼓听音”,是说我们要善于倾听。上面的话,得其要领;下面的话,明其实情。上下的话都听明白了, 才能良于行。现在有两种不好的风气。对上面的话,因为中央领导人的讲话常常冠以“重要讲话”,于是层层仿效,只要是上级的讲话,不管讲的是什么,也不管是在什么场合讲的,下级就一概都称重要讲话, 好像这是一种不可移易的规矩,不这样就不足以表现对领导的尊重。其实,对象不同,场合不同,各级领导也会讲些家常话、应酬话、场面话。他也会出于探讨的目的,说些并不确定的意见,与大家商量。这些话同经过缜密的调查研究、作为方针性的讲话是不同的。何况  相似文献   

7.
说是一门艺术,会说是本事,能说会道叫有。才,人们也经常把某个干部的口才好坏作为衡王其水平高低的一个标准,社会上还有人专门研究”演讲学”、“口才学”。但是如果把听也说成是一门学问,也设立一门“听才学”,肯定有人不以为然——只要不是聋子,谁不会听呢?其实,耳朵不聋只不过是具备了听的生理功能,会听、善听还是另外一回事。《资治通鉴·唐纪·贞观二年》记载:康太宗问谏议大夫魏征:“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魏征对日:“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听也。”这也就是“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这一成语的来历。…  相似文献   

8.
茹荻 《瞭望》1991,(35)
每年的“六一”儿童节都给孩子、家长和老师、儿童工作者留下美好的记忆。美好的记忆是令人难以忘怀的,但普通的日常生活却往往不那么使人印象深刻。即如孩子们平时大量的功课、作业已经压得他们的肩头、头脑都很沉重,还有更沉重的世俗的旧包袱压在他们的心头,可是对此许多大人却司空见惯,不以为意了。 这个压在孩子心头的沉重的世俗的旧包袱,我以为培养“乖孩子”的理论和做法就是要点之一。所谓“乖孩子”,顾名思义,就是一、“听话”:听教师、家长和其他长辈的话;二、“乖巧”;对大人柔顺、“识  相似文献   

9.
这些年来,有人对“我讲你听”颇多指责,认为是“说教”、“硬灌”,是“左”的方法,主张“摆脱”、“抛弃”它。这个问题涉及到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些基本原则和方法问题,因而有必要作些讨论。我认为,“我讲你听”事实上是思想政治工作一种很普遍而又必需的形式和方法,不应摆脱,也摆脱不了。作报告、上课离不开“我讲你听”;群众讨论,  相似文献   

10.
最近,一位领导同志在谈到如何深入实际、了解基层真实情况时,深有体会地说,到一个单位了解情况,不仅要听会上的,也要听会下的;不仅要听干部的,也要听群众的;不仅要看“门面”和“窗口”,也要看“后院”和“角落”。这位领导同志的话,既是对如何做好调查研究工作的一种提  相似文献   

11.
读《吕氏春秋》“察传”篇,对古人在听“人言”方面的见解颇有感慨。文章列举了历史的经验教训:齐桓公从鲍叔牙那里听说了管仲,楚庄王从沈尹筮那里听说了孙叔敖,经过慎重考察,重用了他们,“故国霸诸误”;吴王夫差听太宰伯(喜否),谈论越王勾践,智伯听张武讲赵襄盲目轻信,“故国亡身死也”。文章因此告诫人们:“得言不可以不察”。“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这就  相似文献   

12.
近日听几位领导同志述职,在每人必有的“一分为二”时,“……不够……不够”的组词何其多。有位参加评论的同志反感地说:“你们尽说这也不够,那也不够,光说些‘不够’就够了吗?”  相似文献   

13.
孙燕 《民主》2005,(4):42-43
云南省宣威市人民法院法官胡光佳2002年自建的房屋2003年遭遇拆迁,因评估价格及拆迁程序等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他将宣威市政府告上法庭。单位领导多次找他谈话,政府有关领导也与他协商,要他撤诉,他没有听话。起初判令胡光佳胜诉,之后便是官司“拉锯战”,又有开发公司和其他行政机关介入,胡的“麻烦接踵而来”,最大的“麻烦”是他这一年的考核被定为“不称职”。对他的复核决定认为:“胡作为一名国家机关工作者,应该有较强的  相似文献   

14.
笑不出来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真是铁铸一般的事实。当我去看张刚导演的新作《多此一女》的时候,才知道他有一个阿满喜剧系列,而且他已导演了13部这样的影片了。这是第13部,虽然是我看的第一部。我又知道关于他的阿满喜剧系列的讨论中,有“喜剧生活化”和“生活喜剧化”的争论。听了听要言不烦的讲述,还蛮有味道。于是想,庄老先生的“以有涯  相似文献   

15.
梦前呓     
前几天在一个小说讨论会上,听一位青年作家说,南方有位青年作家有个“观点”,他很受“启发”。我想,或者还不好说是“观点”,是一个“感想”吧。也或者不算是“启发”,是“共鸣”的情况吧。先不咬文嚼字,我这里记下的,也只是“印象”,是大概意思。说:一个作家面对一堆素材,要刽子手那样,手里拿着尖刀,找着要  相似文献   

16.
在因室中踱步的他,忽地想明白“我应该有一颗属于自己的头脑。”日后他多次告诉学生,自己曾是个很听话的人,但从这天起,他决定再也不用别人来替他思考。  相似文献   

17.
刘东春 《学理论》2008,(9):35-35
“拉大锯,扯大锯,姥家门口唱大戏。接闺女,叫女婿,小外孙也要去……”。俗话说,“听话听音,锣鼓听声”。从这首唱了几辈子的儿歌中,我们能听出两个“弦外之音”:一个是人们对文化生活的渴望,再一个就是群众缺少文化生活,基本文化权益没得到应有的保障。  相似文献   

18.
一提出要讲理想、讲纪律,一些人便马上以为“又要搞‘假、大、空’了”。包括我们一些政工干部,也深自忧虑:这年头人们讲“实惠”,谁听你的“大道理”呢? 是的,经过清“左”,人们对“假、大、空”的一套深为反感了,都想来点“实际”的。做思想政治工作的同志也比较注意了接触具体问题,多讲些人们乐于接受的“实际”道理。但是,一个时期以来,有些人只爱听解决个人或小集体的具体问题的小道理,不愿听有关革命的理想、纪律、精神以及党和国家事业的前途和方向的大道理了。在他们看来,讲“小道理”实在可行,大道理没人听,没人信。于是乎,讲到“理想”、“信念”、“共产主义”时,就有点理不直气不壮了。  相似文献   

19.
八十年代的青年,思路敏捷,勤于思考。他们思考社会的现实和未来;思考人生的目标和价值;思考改革的意义和措施;思考科技的疑难和方向。在他们的头脑里,疑问不断,问题成堆。于是,有些人就认为,现在的青年颇有“离经叛道”之味,实在不如五、六十年代的青年“听话”。其实不然。在唯物辩证法看来,疑问是真理的先  相似文献   

20.
来稿摘登     
石家庄铁路分局石家庄机务段张毅: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中,企业各级领导干部深入一线,积极宣讲,认真服务,受到广大职工欢迎。但也有一些宣传教育活动,讲的还是官话套话,“原原本本”一大堆,职工们反映说:他们不讲“普通话”,我们不爱听也听不懂,有了困难也不愿意找这些干部解决。一线职工具有朴实的情怀,喜欢深入浅出的道理、通俗易懂的语言,认为这样的领导才算是“自己人”。而对于那种理论上总是“高”出他们一大截子的领导则会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