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随着电脑的普及应用,网络在改变人们生存的地缘空间的同时,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及思维方式,尤其时青少年这一特殊群体的影响更为明显。本文在分析网络特点及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的基础之上,从认知过程、行为特征、情绪情感等几个方面论述网络对青少年的心理危害,并提出了相应的矫正措施。  相似文献   

2.
网络犯罪在近几年迅速发展,严重影响了正常社会秩序,而青少年群体在网络犯罪犯罪人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文章分析了犯罪心理矫正的可能性,青少年网络犯罪的现状和犯罪心理的形成原因,进而提出了青少年网络犯罪心理矫正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3.
青少年网络途径认知及其网络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少年对网络途径的认知可从他们对网络的态度、对网络影响的认知、网络规范的认知和网络信度的认知四方面分析,青少年的需要、价值观及生活阅历等决定他们对网络社会化途径的认知和选择,从而导致青少年产生特定网络行为,表现为青少年上网的目的、时间与地点、迷恋程度以及对不良信息的阅读。要将网络的消极作用抑制在更小的范围,最佳方法就是教育:对青少年来讲,要加强“善待网络”的教育;对家长来讲,应系统的接受网络技术和网络道德方面的教育;对学校来讲,应该加强网络人文教育,培养“善待网络”的一代。此外,还要从整体上净化青少年成长的环境,重视媒介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4.
网络已成为我们生活的重要部分,但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只有全社会行动起来,加强网络立法、净化网络环境、深化教育改革、净化社会风气,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的"小三位一体"和立法、技术、教育的"大三位一体"相结合的网络文明系统,才能还孩子们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  相似文献   

5.
网络视频是当下青少年网络应用的热门类型,他们青睐包括青春偶像类、国产情感伦理类、海外剧、日本动画片等在内的七大主要影视类型。这些影视类型对青少年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产生了重要影响。在认知方面,青少年对国外认可度较高,对国内种种现象不太认同,产生认同困惑;在情感方面,青少年在爱情、亲情和其他情感方面均产生了现实与理想的困惑;在行为方面,影响已经呈现在了语言、形象、消费、交友、婚恋、工作等从个体行为到社会行为的多个层面。  相似文献   

6.
网络社会化的发展趋势使互联网在青少年生活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它在增强青少年自我意识、方便其学习生活的同时,也造成部分青少年学生的人格障碍与缺损,带来了许多心理问题.为此,应采取相应对策,真正使网络成为促进个人主体性全面发展的崭新舞台.  相似文献   

7.
浅析青少年网络犯罪的特征及其心理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推广,各种网络犯罪活动也频频发生。其中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犯罪主体多以掌握网络技术和知识的青少年为主。青少年网络犯罪具有高度智能化、隐蔽性极强、犯罪手段多种多样和破坏性强的特征,并旦呈现日益规模化趋势。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心理成因主要有:贪利和聚财心理,逆反心理,冒险、挑战心理和寻求刺激的心理,孤僻心理,侥幸心理以及破坏和报复的反社会心理。  相似文献   

8.
当前,青少年已成为我国网民的最大群体。从网络舆情的产生及酝酿过程来看,网民的媒介认知能力始终是网络舆情向良性或恶性发展的关键。青少年网民在网络舆情形成中,不仅是在获取和传播信息,同时也是在分析和评价信息。现阶段我国网络舆情发展中存在着监控体系不完善、信息监测与分析技术落后、对突发事件没有相应的快速反应机制、网络舆情导向性不强和对青少年没有专门的引导机制等问题。认识网络舆情的传播机制,提高对媒介信息内容的辨别能力,正确获取信息与传播信息,学会对信息进行编码和解码,提高分析信息与评价信息的能力,是解决青少年媒介认知能力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青少年网络犯罪是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引起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强烈的好奇心与表现欲、自我实现的需要、逆反心理、孤僻心理、冒险挑战、寻求刺激的心理、侥幸心理。应针对青少年的认知结构特点、个性倾向性因素、性格结构特征加强预防,加强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心理矫正。  相似文献   

10.
网络传播所带来的网络生存状态以及衍生的网络观念,对青少年的社会化产生重大影响。由于家庭教育的缺位、学校教育的错位、虚拟环境中主流文化的空位以及青少年成长的“越位”导致青少年社会化进程出现超前或延迟,甚至是扭曲的现象。重视早期家庭教育,夯实青少年社会化的根基,树立大教育的观念,发挥学校在青少年社会化中的主阵地作用,弥补虚拟环境中主流文化的空缺,主流媒体责无旁贷。  相似文献   

11.
青少年网络成瘾已成为当前的一种社会问题,许多家长、教师都为此苦恼,学生本人更要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本文就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特征、危害、原因及其干预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2.
网络心理-道德教育是青少年心理一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心育与德育的融合。在开展青少年网络心理-道德教育时,应遵循整体发展、价值导向和寓教于乐的原则,通过加强教育队伍建设、教育阵地建设和网络法规建设等途径,通过全社会的整体协调,共同实现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笔者通过焦点小组的质性研究方法,就青少年及家长对于网吧及网络使用进行对话,从网吧活动动机、网吧活动内容、网吧环境状况、网吧管理现状、网吧管理期望等五个方面对双方的态度进行了描述性分析。提出了加强青少年网络教育、丰富青少年休闲场所,引入社会工作制度、促进家庭功能恢复等建议。  相似文献   

14.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文化作为一股影响青少年品德发展的重要力量对学校德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笔者基于道德认知维度,深入分析网络文化对青少年道德发展的负面影响,立足于网络时代背景,为改进现有的德育教学,指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并达到高层次的道德水平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5.
网络教育是一种超前性教育,带给青少年的将不再是阶段性而是面向终身的教育,将弥补传统教育的某些滞后性的缺陷。网络的出现和发展,使青少年的道德主体意识增强,使青少年的道德意识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化,并且有利于青少年形成平等、互爱的思想。但网络也有可能使青少年淡化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思想,淡漠亲情,缺乏爱心。  相似文献   

16.
网络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有利有弊。一方面,起到了增强社会化的自主性、促进知识技能的学习、拓宽人际互动的范围和提供广阔的虚拟角色演绎空间等积极作用;另一方面,造成了社会化的缺陷、道德社会化的偏离、人生价值观的冲击以及自我角色的失调等负面影响。应该加强网络的管理,加强青少年健康上网的引导和社会化方面的教育,促进青少年健康地社会化。  相似文献   

17.
当前青少年的网络交往行为、网络娱乐行为、网络信息搜集行为日益普遍,原因在于,网络提供了满足他们个性化需求的舞台空间,网络行为暂时缓解了他们来自现实世界中的挫折感和孤独感,但网络虚拟交往的片面性又给他们带来了新的认同危机和困惑,这种危机直接影响到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文章以社会心理学对网络行为和自我认同感研究为理论基础,对青少年的网络行为和自我认同感之间的关系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随着青少年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异性之间交往的愿望日益强烈,但由于其既缺乏异性交往的心理孳备苎缺詈相应磊经验嘉技巧,难免产生心理和行为问题。因此,从理论和实证系统研究青少年异性交往的心理问题,指导青少年培养异性交往能力和积累异性交往经验,为其步入社会做好准备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9.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分析与矫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现象已日益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本文在剖析青少年网络或瘾的现状、诊断标准、类型及其危害性的基础上,揭示出导致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社会、家庭、个人等方面的因素,并在此基础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健康上网教育、家庭和谐与交流、以及心理矫治和优化社会网络环境等方面的措施来应对这一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20.
青少年与家长对网吧及网络使用态度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通过焦点小组的质性研究方法,就青少年及家长对于网吧及网络使用进行对话,从网吧活动动机、网吧活动内容、网吧环境状况、网吧管理现状、网吧管理期望等五个方面对双方的态度进行了描述性分析。提出了加强青少年网络教育、丰富青少年休闲场所,引入社会工作制度、促进家庭功能恢复等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