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是一个有着深厚“德治”传统的国家 ,同时也是一个有着灿烂历史文化的国家。纵观历史 ,会发现“德治”的实践 ,总是伴随着相应的文化发展 ,为其提供着强有力的支持。考察历史上文化发展对“德治”实践的支持 ,探索文化发展与“德治”实践的内在规律 ,对我们今天实施“以德治国”方略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本文主要从哲学社会科学特别是政治思想、伦理道德思想和教育科学文化这几个与“德治”更为密切的方面 ,选择了西周、西汉、唐代和清代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德治”时期 ,来研究文化对“德治”的支持问题。从对“德治”文化支持的历史考…  相似文献   

2.
早在先秦时代,“德治”的思想就已经形成政治理论,并且开始影响政治实践。历史上的“德治”,客观上有益于社会的缓慢进步,有时还可以成为盛世形成的条件。因此,“德治”在理论上长期被看作立政之根本、为政之宗旨、行政之原则。但是,在专制时代政治运行的实际过程中,“德治”又往往只是宣传口号。从总结“德”与“法”、“德”与“财”的关系的角度回顾历史,也应当对“德治”的时代限定意义有清醒的认识。“德治”,其实有多重的政治文化涵义。如果说“德治”曾经产生过积极的历史影响,或许首先在于执政者施行着某种道德自律,接受着某种道德监督,从而有益于成就治世。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德主刑辅”的德治政治文化 ,其主要特征可概括为高调的政治道德传统 ,自律本位的政治文化 ,家长本位的政治文化。在新的社会转型期 ,这种文化面临着价值取向多元化带来的政治道德困境 ,由利益分化与重组所导致的“自律律不住 ,他律跟不上”的困境 ,以及由中西文化碰撞所引起的家长本位政治文化的困境。要走出困境 ,亟需实现“德主刑辅”政治文化向“德法并重”政治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这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4.
正确地学习、研究和领会江泽民同志“以德治国”这个重要提法 ,关键问题之一是必须正确地理解和评价中国古代尊崇德治的传统政治文化与我们党和国家几十年的治国经验。下面我就这个问题谈点看法。一、“以德治国”是古代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精华古今中外许多统治阶级的思想家、政治家都十分重视道德对于政治的作用。道德发挥作用的特点是求之于内而直指人心。古人讲 :治世在得民心 ,得民心者得天下。得人心的主要手段只能是靠“德治”。正因如此 ,讲“以德治国”就成了古代中国传统政治思想文化的精华。在中国历史上 ,传说中的尧、舜、禹 ,皆…  相似文献   

5.
中国政治文化的一个重要传统就是德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儒家思想十分重视道德的教化,将德治作为一种政治理想。站在新世纪的历史高度,江泽民总书记提出“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最近,中共中央又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这是贯彻落实社会主义以德治国方略的重要举措,对于提高全体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促进物  相似文献   

6.
传统政治文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优秀思想。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具有丰富的民本、德治思想和独特的人文精神,同时又有重人治轻法治、等级意识明显等特点。其中既存在着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取向相一致的成分,也有不利于和谐社会构建的因素。所以,应当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通过改革创新,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实现和谐社会的构建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治国理念以等级制度为基础 ,德治的实质是“辅之于法的人治”。虽然在治理国家的实践中 ,儒家青睐德治 ,法家崇尚法治 ,但在中国历代统治者的政治实践中 ,往往是“阳儒阴法” ,儒法互补的。法治经过现代转换 ,与民主政治相伴而生。社会主义的“德治”以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民主关系为基础 ,具有不同于以往的全新含义。要从根本上杜绝“人治” ,就必须把“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8.
“德治”思想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提出的治国理论,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伦理化的产物。“德治”思想重视君主和最高统治者的道德品质、道德修养;注重对人民的道德教化;主张以德选官、实施仁政。批判地继承传统“德治”思想,挖掘其现代伦理价值,对我们落实“十六大”报告精神,贯彻“以德治国”的思想,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德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国德治传统具有深远的历史文化渊源和深厚的社会基础。江泽民“以德治国”重要思想对加强行政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即行政伦理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社会伦理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不少文章将传统的“礼治”、“德治”归结为“人治”论,在批判“人治”的声浪中,否定了中国传统法文化的积极因素。其实,德治要求的是“以德政治国”;而“礼治”更涵盖着“礼制”、“礼法”、“礼仪”、“礼貌”、“礼器”、“礼教”等不同层面的丰富内容,其“礼法”一层又包括刑名、法律、条例、禁令等。在这里,礼、法、刑、制等,原是统一的东西,都服务于“治”。论者离开中国传统法文化的实际,片面解释德治、礼治问题,实在是一种人为的误解,应予澄清。  相似文献   

11.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 ,必须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等方面搞好结合  相似文献   

12.
权力腐败的产生不仅是制度设计问题,还是一个文化问题,任何腐败现象都有其政治文化背景和根源。我国现阶段的权力腐败也渗透着某些政治文化因素的影响和作用,“官本位”意识和权力崇拜观念,以情代法、情大于法的权力远行逻辑,道德自律的德治主义传统,公民权利意识和公共意识的缺乏,政治信仰危机和政治价值迷失等落后政治文化的存在,都在一定程度上促发了权力腐败现象的产生。利用政治文化的方法可以透视腐败现象背后的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13.
“以德治国”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重要治国方略,是对中国传统政治伦理特别是德治传统的扬弃。以德治国必须加强领导的政治道德建设,同时还要加强人民的社会公德教育和职业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14.
“以德治国”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我国社会经济步入新的发展时期所提出的重要治国方略 ,对犯罪的防治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中国传统的“德治”认为道德对犯罪防治的影响具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比较犯罪防治的“德治”与“法治”。探讨如何在犯罪防治中充分体现德治。  相似文献   

15.
儒家德治思想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德治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历代儒家都很重视德治,并把德治看治国的基本原则.儒家德治思想中既包含了对政治生活崇高性的追求,也包含了政治权力道德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16.
徐复观对儒家的“德治”展开了一种创造性的解释——德治即“无为之治”.为政者要消解自己的好恶和才智,限制自己的政治权力,使自身处于一种无为的状态,即非主体性的状态;而以人民的好恶为好恶,即“以百姓之心为心”,突出天下人民在政治中的主体性,以天下治天下.德治即无为之治,蕴含着深刻的民主精神.徐先生的解释把儒家的德治与现代的民主政治结合起来:儒家的政治思想具有民主精神,但没有建立民主的制度和法治;现代的民主政治,只有建立在儒家之仁义道德的基础上才能根基牢固.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市场经济”和“依法治国”的观念逐渐占据了人心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已成为现实。相反 ,“计划经济”和“人治”的思想已为世人所唾弃或者发生了根本的动摇。在这样的背景下再提出“以德治国”是否有必要呢 ?从伦理学、政治学和法学角度看 ,“德治”又有何学理上的根据呢 ?应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区区几千字难以说透 ,在此我只想简单地谈几点看法。首先 ,“德治”不等于“人治” ,“德治”也不是另一种形式的道德理想主义。由于长期受传统文化的无形影响 ,在许多人眼里 ,一提“以德治国” ,就很…  相似文献   

18.
中国法治与德治辨析——在传统与现代语境之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的法治和德治需要澄清“法治”与“德治”二词在传统语境和现代语境下的不同内涵,历史地辨析法治与德治在传统条件和现代条件下的不同关系,以便正确地理解现代法治和现代德治及其相互关系,防止思想和实践因受到语言的异化而走向歧途。  相似文献   

19.
在治国方略上,法学界有人认为历史上的法家主张法治,儒家主张人治,现代社会讲法治,就应当抑儒扬法,才能以资镜鉴,实现以法治国、依法行政;伦理学界则有人从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这一点出发,得出中国政治是以儒家德治观为核心的德治主义,他们强调以德治国、...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文化传统里,“天人合一”不仅是一种宇宙自然学说,也是一种社会政治学说。董仲舒的“人副天数”的政治学说旨在从以“天”为本体的宇宙论推演出社会政治生活中的“理人之法”,从而构建以阴阳五行为主干,以儒学为指归的具体政治制度。考察董仲舒的政治理论,有助于理解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形成机制与现实指向,同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化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