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年时期是一个人自信心形成的关键时期。具有足够的自信心既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又是个体成功地立足于现代社会的必备条件。社会越发展、越进步、越开放,缺乏自信的人也就越容易走入彷徨、无奈和痛苦之中。因此,自信心已经越来越成为一个现代人不可或缺的基本素养。●寻找自信的支点●一个人如果找不到自信的支点,是很难自信起来的。这里所说的“支点”就是指青年自己突出的长处和优势,而且这个突出的长处和优势主要不是和其他人相比,而是和自己比。每一个青年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世界,每一个青年都与众不同,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长处,在自己…  相似文献   

2.
自信的意义     
自信心是人类心理生活中最为基本的内存品质之一。自信是青年积累社会阅历与经验的通行证,是青年走向成功的试金石。一个人自信心的强弱,将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与制约着心理压力对自身的影响。青年时代是一个人自信心形成的关键时期,青年有意识地提升自信心对个人的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自信心的发展轨迹什么是自信心?所谓自信(Selfconfidence),是一种积极、有效地表达自我价值、自我尊重、自我理解的一种意识特征和心理状态,是指个体对自己的一种肯定态度、认识和信念,是一个人相信自己的心理,是相信自己有能力实现自己愿望的心…  相似文献   

3.
青年是祖国的希望,未来社会的栋梁。对于青年的健康成长,社会应给予高度的关注。青年时期是个人成长发展的黄金时期,对青年的成长发展具有奠基作用。青年应乐观豁达,积极进取,与时俱进,把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肩负起历史与时代的责任,发展自我,奉献社会。同时,青年时期也是一个躁动的时期,在学习、交友、恋爱、求职过程中,现实与理想,情感与理智,个体与社会等方面的矛盾冲突给成长中的青年带来诸多烦恼。每个青年在人生成长过程中都会经历不同的挫折,挫折对于人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让人愈挫愈坚,百折不回;也能使人心灰意冷,一…  相似文献   

4.
青年是社会中最有生气的一部分,发展是他们的基本要求和主要特征.青年发展的道路取决于青年的社会目标与个人理想、抱负的选择与结合.现代社会中的青年问题和青年关注的社会问题,都是与青年发展这个主题密切相关的.研究社会的发展必须要研究青年的发展对社会的作用与影响.一.青年发展的社会目标青年的命运是同整个国家、民族、社会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青年发展的社会目标对于青年和社会来说都是重要的.由于社会有自己符合规律的发展目标,每个青年又有自己的理想抱负,这就使得青年发展的社会目标具有两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每一个人都要经历青年时代,任何一种形态的社会都有青年。青年总是社会中生机最旺盛、最活跃的部份,在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对社会的稳定或变迁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哪一个国家、民族和阶级都在关注着青年,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那么,该如何去掌握和引导青年呢? 我国是世界上最年轻的国家之一。目前全国平均年龄只有二十六岁。十五岁到三十岁年  相似文献   

6.
青年研究的学理建构,是关系到青年研究学术性和规范性的基本问题。青年研究是现代社会的产物,探讨其学理建构,就必须将其置于现代性境域之中,而析解其必要性、可能性与实现路径。事实上,只有学术性的青年研究才需要讲求学理;青年研究的综合性框架可以基于某种哲学观点或经典理论,也可以基于某个学科的理论模型;理论整合可以是基于对青年特性的理解,也可以是基于特定的研究主题;青年理论要具有现实性,必须考察已有理论的事实基础和内在逻辑,更必须关注当代社会和青年的现实。  相似文献   

7.
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农村青年较为关注农村人才与科技、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保障制度以及自身的收入与支出、精神生活和娱乐情况等问题.农村青年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困境是乡村精英和普通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农村内部组织与合作缺乏、农民缺少自信心,资金缺乏,农业资源严重不足以及农民增收困难等.  相似文献   

8.
青年学生人际交往不适与引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相互交往和交流的过程中,由于彼此间相互影响而形成的心理上的联系或距离。人首先是社会的。人在社会中,总是有意或无意地运用交流达到人际目的。不管一个人是否愿意,他总要面对并处理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有益于人们的心理健康,提高工作效率,解除心中烦恼,满足自尊心,提高自信心。如今的青年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成长和生活的环境导致不少人性格孤僻、缺乏自信、交往胆怯、待人冷漠。人际交往成了许多青年学生的烦恼,谈起人际关系总认为太复杂、难应对,结果是自我封闭、拒绝交往。难怪他们认…  相似文献   

9.
对理想的追求,是人之为人的本质特征,反映了人力图超越现实、超越自身的愿望以及对未来的自觉意识。可以说,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是人类无法回避的永恒矛盾。在现时代,在当今,在体制交替的社会转型期,在成长中的青年身上,这种矛盾、冲突与困惑表现得尤为激烈、普遍与经常。  相似文献   

10.
<正>现代社会急速的社会变迁跨越了数代人的经验,青少年再不可能仅从书本和长辈那儿接受社会化的知识,他们开拓了自己的活动空间:网络、时尚、服饰、流行歌曲等,由此构成这个群体的亚文化生活风格。在大众文化当中,应该说流行歌曲是最为青年所熟悉与喜爱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可以成为青年亚文化的载体。  相似文献   

11.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这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它不仅是青年成长成才不可缺少的心理品质,而且也是我们做好一切事情的前提。青年人的自信心与他的成功概率成正比。自信心越强,越能够不畏失败,不怕挫折,不懈进取;自信心越大,越能够产生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进取激情,排除一切障碍去实现自己的目标。青年自信心的建立,需要我们在生活与学习的每一个细节中去培养与造就。要善于培养和发展个人的能力培养和发展个人的能力是造就自信心的根基。这既包括记忆、思维、想象等一般能力,也包括绘画、音乐、交往等特殊能力。能力是自信心最重要的基础。对自…  相似文献   

12.
为了防御外来敌对势力的入侵,保持强大的国防力量,每年都有一大批青年应征入伍,也有一大批青年军人解甲归田。回到农村去的青年复退军人,在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能否找到自己的位置,如何确定自己在社会中的座标,这不仅是青年复退军人们自己非常关注的切身问题,也是全社会都关心的一个热点问题。从广东省徐闻县近几年来对复退军人的安置,可以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发。  相似文献   

13.
吴端 《青年探索》2014,(1):69-75
青年是一个不断创造其自身存在的自由主体。新的一代总是处于创造自己社会生活条件的过程之中,而不是从现有条件出发去开始他们的社会生活。青年不是在上一世代的生存环境中再生产自己,而是从中展开尚未完成的人的全体性的构想。如同真正的人是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一样,青年应该理解为是他自己超越与创造的结果,是面向未来的自我形成。只有通过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才有可能深入青年的生活实践和经验世界,解释青年世界的超越与创造。  相似文献   

14.
现实人世界观的生成与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现实世界观的生成是由人们在与周围世界的相互联系中,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经过亲身的体验,通过社会交往所获得的间接经验以及通过社会教育获得的科学知识和理论等三个方面因素共同构成的。现实人世界观存在差异与层次性。只有现实社会中的人们真正形成了与现代自然科学相匹配的关于社会和社会事物的观点和看法,才可能真正形成现代意义上的科学的世界观。  相似文献   

15.
●现代社会是一个极具开放性的社会,这种开放性增加了青年个体的交往频率和交往层面,使其所面临的人际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面对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网络,青年要在社会中确立自身的地位,进而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并通过其人际交往活动为为自身的发展铺平道路,就必须了解现代社会的交往之道,使自己处于良好的人际环境之中。  相似文献   

16.
平凡教育实际上就是教育孩子们有清晰的自我认识,能够充分认识自己的个性,常常自我反省,从不同的角度去了解自己,认识自己,建立自信心。并在此基础上,合理地定位自己与他人、自己与社会、自己与自然的关系,找到自己的位置,寻找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下,不少学校  相似文献   

17.
在当代世界中,青年所面对的许多问题的根本原因,一般来说,就是在青年自己所理解的想像中的青年地位与社会对青年地位的理解之间的差距。青年对自己地位的理解与社会对此的理解,以及青年地位在价值体系中最近的众多变化,都是由于过去整个世纪的社会经济、人口和教育  相似文献   

18.
"小粉红"是当代青年群体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亚文化群体,是中国迈向现代化进程中社会情境的产物。他们在态度、价值观以及行为方式等方面展现出较为现代的一面,同时也面临着带有全球流行现代症候以及中国青年现实焦虑双重考验的现代化困境。为此,我们应当在推进总体现代化的同时,着重从教育、现代职业经历和大众传播媒体等现代性因素入手帮助"小粉红"青年群体提升个人现代性。  相似文献   

19.
现代生活的紧张和忙碌让我们无暇聆听自然,无从关注别人微妙的感怀,更不用说碰触自己心底的情思;人与人的交流与温情处于真空,讨论、探索及现实的对话成了一种难得的"炫耀性财富"。缺乏对话  相似文献   

20.
中国人要重新理解自己的文化,而不是在鸦片战争以来节节失败基础上缺乏民族信心的立场上误解中国文化传统。我们必须很完整地思考法律在当代中国人的社会究竟可能会发挥什么样的功能,我们接受来的西文的法律有否可能在中国人的地上生根还是继续水土不服。我们必须把法律放在完整的、比较广泛的脉络里面加以探讨。中国人自己的文化主体性、自信心在自己承认和别人承认的双重承认的脉络中,可能逐步建立起自己特定的立场,然后逐步走出自己的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