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理论》2013,(34)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指导社会发展的客观真理,是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理论,然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民主社会的发展,社会各种矛盾也日益凸显出来,一些人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动摇,一些错误思潮也传播到学校,对成长中的大学生产生了不良影响,少数辨别能力差、抵抗力弱的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了怀疑。大学生的信仰关乎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找准加强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之路径是当今时代的命题。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6,(3)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思想的极大解放,多元文化相互激荡已经成为当代一个很重要的社会现象,在多元文化思潮的影响下,文化的冲突与碰撞导致部分大学生出现精神家园迷失、内心冲突加剧的状况,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了怀疑,这是我们在新时期面临的严重信仰危机。本文旨在探讨多元文化对大学生信仰的影响以及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当代大学生信仰现状,最后重点分析在多元文化下加强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正>在当前形势下,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维特点,笔者认为,对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与弘扬民族文化相结合信仰是人们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持有和选择,必须由人们自己来选择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科学的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对青年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  相似文献   

4.
曹花 《学理论》2011,(11):254-255
":选择性"是当前中国大学生接受社会思潮的重要特点,"选择性"成为当前中国大学生接受社会思潮的重要特点有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的原因。然而,大学生在选择接受社会思潮时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逆反心理,因此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高大学生对社会思潮的辨别能力,同时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优化社会文化环境,以加强对大学生选择接受社会思潮的引导。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20,(5)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与灵魂,对大学生、高校以及国家的精神文化与信仰建构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网络的飞速发展,带来了一个全新的网络社会空间,这种社会空间发展状态对青年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带来很多的挑战和诸多负面影响。因此,高校务必要主动适应网络社会发展的新常态,在坚持理论创新的同时,切实做好开发马克思主义信仰网络平台,掌握网络平台的话语主动权,做好网络舆情的引导与监控,积极建设健康、文明的网络社会空间;坚持外在教育引导与自觉学习提升相结合的办法,从马克思主义信仰认知、认同与践行等三个层面,增强当代青年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不断丰富与提升当代青年大学生的精神教育与信仰空间。  相似文献   

6.
杨欣艳  范晓锐 《学理论》2012,(32):284-285
当今大学生信仰多元化,各种信仰出现在大学校园,马克思主义信仰仍然在学生群体中占首要的地位,但是也出现一些问题。通过分析天津师范大学化学学院学生信仰存在的一些问题,可以看出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全球化背景下多元信仰的外部冲击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及其信仰教育内部缺失两个方面,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建设。  相似文献   

7.
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具有整体、联系和动态平衡等生态化特征。从生态思维的视角审视,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内生动力缺乏、外延动力受阻。将生态思维运用于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路径,须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内容,提升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认同;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体系的内涵教育,提升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代价值的认同感。同时,突显高校多元化价值链中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导地位;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信仰体系建设;抓廉政促政风提升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信任度。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6,(3)
思政课教学是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并外化为行为习惯的过程,需要学生有坚定的发自内心的信仰力量支撑。然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一些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出现困境:部分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基于功利主义,无法将社会对大学生的道德要求内化为自身的思想道德品质,并外化为品德行为习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成为与他们相对立的异化活动,无法对他们的思想道德产生影响。应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提升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主体性;发挥思政课教师引导作用,提升信仰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9.
贾鹏飞 《学理论》2013,(6):282-284
后现代主义自20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以来,其"不确定性"、"非理性"、"非中心性"等理论主张对大学生信仰力形成巨大挑战。后现代主义思潮削弱大学生个体信仰力,冲击大学生社会信仰力,消解大学生国家信仰力。为此,我们要创新高校教育,建构个体信仰力;加强舆论引导,夯实社会信仰力;凝聚核心价值,统摄国家信仰力。  相似文献   

10.
杨子 《学理论》2011,(12):225-227
社会思潮是重要的社会意识现象,是社会生活的晴雨表,是社会变迁的风向标。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文化的全球传播、社会思潮的潮涌冲击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从有益的角度来看,能开阔大学生的视野,为大学生了解社会提供一个窗口,与主流价值观形成互补关系,并提高青年大学生的适应力和辨别力。研究和把握当代社会思潮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积极影响,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大课题,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大学教育中的新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  相似文献   

11.
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不仅关乎到大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成才,而且关乎到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青海省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总体呈现积极健康向上现状,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在不同大学生群体中呈现差异性,且信仰问题上的多元化、民族化和宗教化等特点更加明显,其主客观原因分别是受到青海省特殊省情和大学生自身情况的制约,同时也受到国内、国际形势变化的影响。应当从建设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队伍、创新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理论、凸显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特性、营造马克思主义信仰优良环境等四个方面着手,切实加强和改进民族地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相似文献   

12.
刘巍 《学理论》2011,(35):260-261
意识形态是一个社会的价值体系,而社会价值体系的核心是信仰。对于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来说,繁荣的大众文化、意识形态的多样性等使大学生日益浸润于多元化的价值观中,一元化主流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遭遇多元化社会价值观的挑战,因此关注大学生的信仰问题是十分必要的。以信仰"四化"现象为出发点包括:信仰真空化、信仰多元化、信仰经济化以及信仰教育教条化。探究解决大学生信仰存在的这些问题势在必行,这就要求我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重新建构大学生的信仰,帮助大学生形成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8,(12)
"中国梦"既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题中之义,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时代主题,又在实践层面上对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提出新要求。"中国梦"语境下进行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应以"中国梦"提升国际话语权,优化信仰教育环境;以"中国梦"助力"四个自信",丰富信仰教育内容;以"中国梦"凝聚力量,增强信仰教育主体责任感;使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实际生活中显示其精神力量,指导大学生以马克思主义信仰为价值指引,更充分地实现个体价值。  相似文献   

14.
在市场经济深入展开和多元文化思潮的影响下,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中共中央作出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与此同时,也为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开辟了一条新路。为此,要科学界定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信仰的应有的文化维度,充分展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意蕴,并注重从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中培育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相似文献   

15.
《学理论》2017,(6)
大学生党员是大学生中的先进分子,是传承、发展党和国家事业的骨干力量,因此,必须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其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在医学院校,应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等途径加强大学生党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革命理想信仰教育。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代西方社会思潮里,后现代主义思潮、全球化思潮与消费主义思潮对我国大学生产生了新的影响,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应积极行动起来,认真研究消除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消极影响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6,(8)
在社会思潮多样化背景下,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呈泛娱乐化倾向。这种特征的呈现,既是因受到网络时代社会思潮形成、传播方式的影响,也是大学生自身求关注心理的需求所致。虽然大学生对社会思潮的关注多是因感性因素所致,具有摇摆性与不确定性,但其价值观仍受到一定程度的动摇。因此,有必要从理念、内容、方法上对大学生的网络行为进行教育引导,使其识别社会思潮的本质,提高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从而坚定其社会主义信仰。  相似文献   

18.
随着当代世界经济文化联系的日益紧密,当代社会思潮对我国大学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当代社会思潮既给大学生带来了积极的影响,有助于大学生的自我完善和成长;同时,又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对大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生活习惯等方面产生了不利影响,需要我们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以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相似文献   

19.
在文化多元化和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大背景下,大学生信仰心态纷繁复杂,马克思主义信仰有弱化的趋势,大学生信仰呈现多样化、功利化、世俗化的特点。这与当前社会发展状况和大学生自身思想文化素养有着密切关联,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异化则是另一重要原因。因此,要加强大学生主流信仰教育,引导大学生在繁芜丛杂的信仰中树立正确的信仰观。  相似文献   

20.
赵群  孙海涛 《学理论》2012,(33):187-188
通过对某医科大学一二年级本科生关于"当代大学生信仰状况"的专项问卷调查,了解掌握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的基本现状,分析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创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路径的新视角,进一步构建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教育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