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人物简介:梁衡,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作家。1946年出生,山西霍州人,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任光明日报社记者、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等职,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鲁迅杂文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个奖项,是入选教材作品最多的作家。作品有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  相似文献   

2.
2002年,我采写的人物通讯《本继:植绿两山一沟的僧人》。分别获得“甘肃省2002年度好新闻通讯一等奖”,“中国报协城市党报好通讯二等奖”、“中国报协城市党报副刊、星期刊好作品二等奖”,“中国地市报作品好通讯三等奖”、“甘肃省第十六届‘环境好新闻’三等奖”共五个奖项。总结起来,这与我近些年来认真研读、实践梁衡同志的新闻理论不无关系。我这个人比较偏爱梁衡同志的新闻论著,这篇作品能获奖,可以说是得益于他的有关新闻论著。梁衡先生在《传媒新论》中认为新闻可以分为“瞬间新闻和稳态新闻”,瞬间新闻由于时效性强,稍纵即逝,因而“记者写这种新闻关键要快,叫‘抢’新闻。”他还认为“稳态新闻”是指事件“早就发生.并一直存在着”,  相似文献   

3.
早些年我出过两本书,一本《两副面孔》,一本《拎出新闻眼》,凡读过这两本书的朋友,一定会发现我与梁衡先生有过一段交往。《两副面孔》的序是由梁衡先生作的,许多刊物都登了,有些影响。《拎出新闻眼》里有我撰写的长篇文章《梁衡:愚溪桥畔与柳子对话》,该文被收进好几本集子,读者也爱看。梁衡是著名的大记者、大作家,还是一个大官儿,能...  相似文献   

4.
早些年我出过两本书,一本《两副面孔》,一本《拎出新闻眼》,凡读过这两本书的朋友,一定会发现我与梁衡先生有过一段交往。《两副面孔》的序是由梁衡先生作的,许多刊物都登了,有些影响。《拎出新闻眼》里有我撰写的长篇文章《梁衡:愚溪桥畔与柳子对话》,该文被收进好几本集子,读者也爱看。梁衡是著名的大记者、大作家,还是一个大官儿,能得到他的鼓励,确实颇感荣幸。  相似文献   

5.
聆听梁衡     
袁忠民 《学习导报》2014,(12):28-29
对于梁衡,只要喜欢读书看报的人,都会对这个名字耳熟能详。梁衡是一位"大家",就是大作家、大记者、大新闻理论家……2013年11月上旬,我参加了新湘评论杂志社在韶山举行的通联骨干培训班,有幸聆听了梁老师的讲课,让我真正领略了这位"大家"的神韵与风采。其实,对于梁老师,我"认识"在20年前。初识梁衡:在《没有新闻的角落》在我的书柜里,珍藏着一本《没有新闻的角落——一个记者的内心独白》,作者梁衡。  相似文献   

6.
政治思想方面的文章和讲话怎样才能让读者和听众喜闻乐见?《人民日报》副总编辑梁衡同志的散文集《走近政治》对此有着独到而精辟的见解。梁衡主张,文章要为思想而写,文学不能缺政治,倡导写大事、大情、大理,呼吁人格在上。这就使得他的文章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历史  相似文献   

7.
安生同志的新闻论集——《感悟真实》,分为三大部分,一曰新闻与真实;二曰文学与诚实;三曰理论与求实。我简称之为“三实论”。“三实论”融新闻理论、文学理论、马列主义基本理论于一炉,集宏观性、导向性、思辨性、实用性于一身,在我读过的新闻文论集中,更显得厚重、系统,具有鲜明的理论色彩。初品“三实”之果,喜悦、兴奋之余,收获良多。概言之:理性思维——“三实”的根基;生活底蕴——“三实”的沃土;艰辛磨砺——“三实”的雨露。读这本书,使我看到安生同志在20多年的新闻生涯中,通过不断地打下理论基础,不断地积累生活的底蕴,不断地勤奋耕耘,一步步走出了自己独特的成才之路。这条成才之路,既具有他自身的个性,又有同行们成才的共性。从这个意义上讲,安生的这本“三实论”就更加可读和耐读了。  相似文献   

8.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之际,各个新闻媒体围绕这一重大的历史性时刻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新闻宣传活动。这样重大的新闻事件很需要具有历史纵深感的新闻报道“大片”,无锡日报采访部在研究报道时就颇为如何把握“大片”问题而伤脑筋。最后,我们策划并组织实施了一次“新闻团体战”,将全部15位记者分成三组,分别就政治地位、生活状况、思想观念三个方面50年的变化,采访了15个无锡普通老百姓的家庭。采访结果写成了《无锡寻常百姓家的50年变迁》一组三篇稿件,在分别以《同命运》、《共呼吸》、《齐升华》为题刊发时,又分别在每个家庭变迁的故事后面加注无锡全市在这个方面的变  相似文献   

9.
与梁衡先生神交已久,从发表于1978年《一个伟人的生命价值》,到纪念周总理诞辰一百周年的名作《大无大有周恩来》,二十多年间,他的许多散文和随笔我都一一拜读过,很多观点和精警语句在击节叹赏之余,引以为涉世、修身和做人所追求的座标。俗话说“文如其人”,梁衡也是如此。如同他磊落大气立论雄辩的文笔,其处世风格也有着率直坦诚的鲜明特点。2002年6月他在清华大学的演讲,又一次显现了这位儒雅学者的率直秉性和思想的锋芒。有学生问:如果有来生,你选择做什么?梁衡答道,做官。他接着说:“我敢于这样说,是因为我这个年龄和身份已经不会被人们…  相似文献   

10.
1929年8月30日,日本人控制的《满洲日报》以头版头条的醒目标题,刊登了一条新闻《共党地下首领张贯一在抚顺落网》。接着,沈阳有影响的几家报纸如《盛京时报》和《奉天新闻》等也同时转发了这条政治新闻,一时间“张贯一案”引起了东北各省民众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1.
美国著名政治学者、哈佛大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于1993年夏季号的美国《外交》季刊上发表了《文明的冲突》一文,提出了在华约垮台、苏联瓦解、两大阵营的对抗(也就是冷战)结束后,国际舞台的冲突将不再以意识形态为界线展开,而主要以不同文明之间的斗争形式展开的观点。以后又发表系列文章进一步阐述这个观点。其理论引起广泛的关注和争论,而2001年“9·11”事件的发生,似乎有力地印证了他的观点。于是乎,亨廷顿及其理论成了学界的热点。十年过去,亨氏《再论文明的冲突》问世,不能不再次引人关注。综观《再论文明的冲突》一文,其基本内容延续…  相似文献   

12.
对“民生新闻”的粗浅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生新闻,作为当前媒体新闻的一大热门品种,正被各家媒体主打着高举着,都市报民生新闻的肇始者大概当属深圳报业集团的子报《晶报》,他们在2001年创刊不久就打出了“以民生新闻为特色”的宣传口号,之后,江苏电视台的《南京零距离》、北京电视台的《第七日》也靠打“民生”牌受到广大市民的追捧。2005年开始,《江阴日报》也开设了“民生新闻”版面,每周三版。半年过去了,作为一名民生新闻的采写者,对于什么是民生新闻、民生新闻与社会新闻有什么不同等问题谈些自己的粗浅认识。一、什么是民生新闻?民生新闻是以民本思想为基点,平民视角和人文…  相似文献   

13.
提起报纸上一些板着脸孔的言论,我想起了当代新闻名家梁衡写的《文章怎样才好看》一文,仔细地琢磨了一番。梁衡提出美文"五要素"——形、事、情、理、典,有其独到见解。而我要补充的是,对于版面有限  相似文献   

14.
《奋斗》2017,(16)
正原始部落2016年,黑龙江省绥棱林业局把旅游工作作为转型发展的一个突破口,尤其把五一林场新发现的一片原始林作为重点。这片原始林人迹罕至,所以我们最初将景区定名为"原始部落"。人民日报社原副总编辑、人文森林理念倡导传播者梁衡曾于2016年6月光临此地,并有感而发写了一篇《这一片幸存的原始林》美文,先后在《人民日报》《中国绿色时报》和《黑龙江林业报》刊发。在梁衡的  相似文献   

15.
我在1984年写的《再促李大钊研究工作的发展》一文中,提出要加强对李大钊的学术思想方面的研究。我说:“可以分头研究政治、经济、哲学、教育、史学、法学、文艺、新闻等思想。” 1990年,我在与侯且岸合写的《1984年以来李大钊研究述评》中又说:“李大刽不仅是共产党的重要创始人之一、伟大的  相似文献   

16.
《理论与当代》2012,(11):59-59
梁衡在8月27日的《北京日报》上撰文指出:我长期当记者,深入基层,出入官场,后来又从事管理,身为官员。了解了老百姓怎样看政治,官场怎样看政治。我想从百姓所望和官员所为角度给政治下这样一个定义:政治是一定的个人或集团借用公民所委托的权力来为社会和民众办大事。这里有几个关键词:一是“办大事”,不是做小事,不要作秀,不要庸俗化;二是“公民委托的权力”,你手中的权姓“公”不姓“私”,政治家干的事是公事,不是私事;三是“个人或集团”,就是说再大的事还是要落实到具体的机构或人来干,可能干好,也可能干坏,因此必须有监督和制约。政治姓“公”不姓“私”。  相似文献   

17.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风华正茂的梁衡就以山水散文一领风骚,进入九十年代中期,又以名人咏叹散文名噪文坛,多篇被收入中学、师范的课文。我采写和研究人物通讯四十余年,拜读了这位记者同行加同学的人物散文,自愧弗如,惭愧之余又得到诸多启迪和借鉴。尽管人物通讯的采写与人物散文创作有许多不同之点,也各有千秋,但又都以真人真事为基础,以文学手法来表现,相通相融之处颇多。那么,为什么梁衡的人物散文出手不凡,那么隽永耐读,让人久久难忘呢?我初学的体会是:苦苦觅“眼”,以意象美贯通全文;苦苦觅理,以哲理美独辟新径;苦苦用情,以人情美憾动人心;精心用典,以沧桑美辉映古今;精心打磨,以持久美铸造范文。  相似文献   

18.
1978年8月11日,文汇报发表青年作者卢新华写的短篇小说《伤痕》。小说发表后,被全国20多家省、市广播电台先后播发。新华社、中新社先后播发新闻,法新社、美联社的驻京记者对外报道说:“《文汇报》刊载《伤痕》这一小说,说明中国出现了揭露‘文化大革命’罪恶的‘伤痕文学’。”作为由此开端的、揭露“文化大革命”期间种种苦难的纪实文学——伤痕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写下了浓浓的一笔。  相似文献   

19.
“党报姓党,党报是报”,新华日报总编辑周正荣的观点较为准确地表达了党报的属性与特征。泰州日报作为市委机关报,承载着党的声音,负有一种特殊的政治与社会责任。但它又与生活类、娱乐类的报刊一样,是普通的读物之一,具有“新闻纸”不可缺少的要素。从2004年9月1日起,《泰州日报》对版面的内容与设置进行了调整,着力在“重”、“新”、“靓”上下功夫,让党报更耐看,更好看。“规定动作”:重在信息泉涌的今天,面对政治、经济、社会、文体生活等许许多多的新闻信息,《泰州日报》作为市委机关报,如何积极主动地、尽可能及时准确地把市委、市政…  相似文献   

20.
王源 《发展论坛》2002,(9):78-80
伟大的实践呼唤伟大的理论,新的历史转折时期渴望具有创新精神的文学作品的出现。政治长篇小说《省委书记》是著名作家陆天明继《苍天在上》、《大雪无痕》后的又一部史诗般的现实主义新作,它的面世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和思想震撼力。《省委书记》出版之时,正值江泽民同志“5·31”重要讲话发表。“5·31”讲话是一篇与时俱进地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纲领性文献,讲话把“执政为民”作为“三个代表”的本质提了出来,进一步深化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如何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在文艺创作中体现出来,如何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