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曹路 《人事天地》2008,(12):26-27
一代国学大师、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一生中的许多故事都感人至深,尤其令人扼腕的是他和一位德国姑娘的一段爱情经历,虽然他一直深埋心底,却给他带来绵延一生的怀想与快乐。  相似文献   

2.
不久前,舆论界涌起一轮质疑“季羡林是国学大师”的声音,90多岁的北大老校长季羡林陷入了似乎前所未见的“大师门”危机,他连忙出来公开表示,要辞谢诸如“学术泰斗”、“国学大师”、“国宝”之类的“帽子”,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 真实的人物永远是圆形的。不管季老是否堪称泰斗,从周围人眼中看来,这个像土地般朴素的耋耄老者,都绝对是一个相当真诚、谦和及值得尊敬的老学人。 本文作者为季羡林先生弟子,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相似文献   

3.
一辞“国学大师” 现在在某些比较正式的文件中,在我头顶上也出现“国学大师”这一灿烂辉煌的光环。这并非无中生有,其中有一段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4.
正晨起读书,有一句话自古人生最忌满,半贫半富半自安读来颇有意趣,品来很有禅意,思来蕴含哲理,让我心潮起伏,感慨良多。国学大师季羡林说: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至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菜根谭》中说:花看半开,酒饮微醉,此中大有佳趣。细品之,有感于心,这说的是一个度的问题。半开之花,正是美丽绽放的过程中,会让人想到一日比之一日的鲜艳。而面对开到极致的花  相似文献   

5.
目前学术界对于龙崇拜的性质有不同看法。笔者认为龙崇拜是一种灵物崇拜。龙崇拜的灵物崇拜性质体现在龙崇拜的各种文化涵义之中。20世纪40年代闻一多提出“综合图腾说”,既无翔实可靠的材料,又没有进行严密的论证,基本上是想象出来的,这种观点只能视为一种假说。从我们现在所掌握的材料来看,这种假说是无法成立的。图腾说是十分荒谬的,危害甚大,必须彻底摈弃。龙崇拜至今仍以灵物崇拜的形式继续存在,并且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6.
季羡林先生的"东西文化互补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季羡林先生近年来提出了一种东西方文化的理论,借用了中国的俗语"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说法,阐述了东西方文化的此消彼长的关系.学术界对此说有赞成者,也有反对者.系统梳理季羡林先生的观点是理解其思想的关键东西方文化的未来,不是西方文化会被东方文化消灭,而是西方文化必须吸收东方文化的综合思维方式,以弥补西方以分析思维见长的思维方式.东方文化将在21世纪再现辉煌,正是指此而言的.  相似文献   

7.
将始祖诞生视作女性与上帝或某些动植物乃至无生物接触的结果,是原始人类在与自然斗争过程中所产生的原始性幻想故事的类型之一。华夏民族始祖诞生神话自周秦传至后代,承载了若干历史事实,也传递了一些人类古老的原始崇拜信息。本文通过解析几种较具代表性的始祖诞生神话,挖掘潜藏其中的各种原始崇拜,对从母系社会走向父系社会过程中性别崇拜角色的变换,即由最初的女性崇拜到传承过程中男性意识的增强,乃至帝王角色父性的神化及其深层文化因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当代毛泽东崇拜是中国祖先崇拜和圣人崇拜的传统信仰模式在当代的延续,它是个人信仰的私人化表达,它有两条路径,一是虔诚的信仰,二是把毛泽东当成一个价值符号,借此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或实现自己的现实目的,包括:通过崇拜毛泽东来宣泄情感;从毛泽东身上汲取智慧,为我所用;表达对现状的一些不满情绪;打着毛泽东的旗号,为自己服务四种情况。  相似文献   

9.
对伴随侦查信息化建设而来的"信息崇拜"、"信息超载"与"信息污染"的危害性,理论界和实务界应有清醒的认识。目前侦查信息化建设正处于推进阶段,上述的危害性尚未得到充分认识,我们应该及时看到问题的严重性,及早做预防工作,防患于未然。  相似文献   

10.
国学大师梁启超自小聪明,17岁参加乡试,成了举人。当时主持乡试的考官、清末著名维新派人士李瑞棼,对梁启超的才华极为赏识,当即请人做媒,将堂妹李惠仙许配给他。  相似文献   

11.
日本领导人坚持参拜靖国神社,有着其深刻的历史根源。这一方面体现在对日本传统宗教文化中“亡灵观”的继承,另一方面是明治维新后为建立统一国家意识形态和发展军国主义需要,而借助神道国教化大肆推崇对天皇的崇拜与效忠。靖国崇拜从其诞生之日便深深体现出其国家主义本质,这种国家主义经历了早期的天皇国家主义,后发展为法西斯军国主义而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小泉不断参拜靖国神社对内反映着日本国内政治基础的右倾化,对外则表现了日本国家主义与民族主义的日渐增长。冷战后至今,在新的历史环境下又以“新国家主义”的形态对亚洲的国际关系产生负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壮族是一个淳朴的民族,其自然崇拜中蕴涵着尊敬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伦理观,趋福避祸、消灾免难的幸福观,多子多福、人丁兴旺的家庭伦理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善恶观等。这些伦理思想对维护社会稳定、规范社会秩序仍有积极的一面。  相似文献   

13.
14.
先民的自然崇拜与生态意识的萌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农业文明古国。在农业文明的社会中,农民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最直接和最微妙的,由于人类最初认识水平的局限性就决定着他们行为方式的神秘性。本文主要从信仰的角度,阐释先民信仰的起源,自然崇拜与现代生态保护之间契合之处及其对现代生态保护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壮族与泰国的泰族本为同根同源,两个民族的文化既存在着相同性,也存在着差异性。壮族、泰族的民间传说中都有牛崇拜文化现象,通过对两个民族牛崇拜文化的比较研究,有助于增进对两个民族、两个国家的共同文化的理解,为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流互鉴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6.
广西壮族与泰国泰族本为同根同源,两族文化存在着普同性,也存在着差异性。以壮族、泰族的民间传说中都有两族牛崇拜文化现象,通过对两个民族牛崇拜文化的比较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两个民族、泰中两国的共同文化,为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流互鉴的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在男性文本中,母性崇拜无疑是最古老、最传统、最常见的话题之一。从文学、文化的角度,追溯毕飞宇小说母性崇拜意识,发现他作为男性作家身上同时兼具了生理属性和社会属性。作为“自然人”的男性,对母亲有着与生俱来的亲近与依赖,但作为“社会人”的男性,又会自觉地排斥母亲权威在其身上的实施。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的农耕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华各民族对牛的特殊情结,产生了很多少数民族以牛角头饰来表示特殊身份的习俗,在有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中,牛更是成了崇拜的图腾。  相似文献   

19.
稻作文化是千百年来形成的一种民间历史文化积淀,是一种原始的农耕文化现象。6500年前就已经从事稻作生产的隆安壮族先民,初始对鸟产生崇拜,后来引申出对百鸟之王——娅王的崇拜,娅王逐渐成为壮族水稻的守护神,成为壮族稻作农业的最高神灵,千百年来接受从事稻作生产的壮族人的顶礼膜拜。  相似文献   

20.
北大中文系曾有著名的“三老”:张中行,季羡林,金克木。他们年纪均在80岁以上,曾经比邻而居在未名湖畔,他们高士名流的独特风范也传扬甚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