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公共服务理论和政策变迁的历史同时也是一部社会史。公共服务理论和政策主张始终是社会各阶层和利益集团博弈的结果,是与贫困和不平等以及其他社会问题有关的一场持续的政治斗争。"政府责任"是公共服务研究的核心问题,西方国家政府在公共服务供给中的角色经历了强化、巅峰、紧缩、回归四个阶段的变化。我国目前公共服务供给效率偏低,公共服务满意度持续下降,基本公共服务需求存在显著的"空间结构"、"类别结构"和"供求结构"差异。如何合理划定政府责任边界并高效履行责任,是我国未来公共服务制度设计中面临的最大挑战。传统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已经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新要求,迫切需要实现三个转变:从"供给导向"向"需求导向"转变;从"粗放供给"向"精准供给"转变;从"单一主体"向"协同供给"转变。重视发挥社会信任、公民参与网络和互惠规范等社会资本形式对政治民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降低社会成本,促进社会公平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地方政府作为国家重要组成机构,承载着公共服务的重要职能,是国家公共服务的核心体现和基础。伴随着公共需求的发展与变化,公共服务需求与供给之间矛盾突出,对地方政府公共服务提出了新的挑战。将供给侧改革引入地方政府公共服务领域,通过供给端改革发力向需求端传导,是实现公共服务供需均衡,提升公共服务效率的创新途径。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的关键是明确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的价值取向与供给主体定位,以良性协作、达成行动为归依,利用社会与市场机制完善资源配置,调整供给结构,提高供给主体的供给能力,构建政府、市场与社会间多元供给机制,完善供给侧改革的配套机制,以供给侧改革促进供需平衡,实现供需"双到位"。  相似文献   

3.
促进社会长期稳定的新思路——论优化基本公共服务供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快速转型的过程中,危害社会稳定的各种矛盾日益凸显,促进社会稳定的任务更加繁重。传统"治标"式的维稳方式忽视公共服务促进社会稳定的功能,直接影响民生问题的改善,导致维护社会稳定的成本高昂,效果欠佳。扩大与优化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有利于切实改善民生、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因而具有"安全阀"和"稳定器"的功能。当前城乡、地区之间差别化的公共服务供给体制,不利于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从而有碍社会公平,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进一步优化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是促进我国社会长期稳定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4.
公共服务创新是政府管理的永恒主题,英国公共服务改革所形成的"蝴蝶效应"引领着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公共服务变革的方向。英国公共服务的供给模式变革经历四次大规模转换,价值主导分别是政府本位、市场本位、公民本位和社会本位;供给主体分别是政府、市场、公民和社会;供给方式分别是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上下结合和混合多元,形成了官僚体制的供给模式、效率政府的供给模式、整体政府的供给模式和分权政府的供给模式。要实现我国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需要进一步提升供给总量,优化供给结构,完善供给配套制度,激励政府部门自为供给、社会组织自治供给和公民自主供给,实现质量与效益统一,规模与结构匹配。  相似文献   

5.
现代意义上的公共服务是社会福利最大化意义上的公共物品,它以"民主公民权"为核心价值,要求政府在保障国民公共需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等方面有所作为。面对现代社会多元、异质的公共需要,政府的权威型供给已力所不逮且愈益与社会需求相脱离。因应这一局势,构建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的合作治理框架,不仅可以实现公共服务"生产"与"提供"的适度分离,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公共服务生产供给;而且可以在公共服务提供中形成开放的民主协商平台,通过公共议程整合社会各界的利益诉求。  相似文献   

6.
陈娟 《理论探索》2017,(1):92-98
政府是公共服务供给的重要主体,其公共服务职责的合理分工也是实现公共服务供给机制转型和多元供给格局的基本前提。现阶段我国公共服务供给还面临着"职责同构"下的笼统供给、财政制度限制下的公共服务供给乏力、"GDP增长"指标波动压力下公共服务供给结构扭曲等困境。针对这些困境,应理顺政府职责配置关系,合理划分各层级服务职责,加快对省级以下政府间公共服务职责分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根据权责一致原则细化财政制度设计,规范公共服务供给的操作和执行;科学构建公共服务供给激励机制,确保各类公共服务有效供给。  相似文献   

7.
转型期政府职能的重点转向服务经济建设,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履行的空间出现缺位,迫切需要一种新的供给模式取代以政府为单一中心的供给模式,从而更好地响应地方经济发展所引致的迅速增加的公共服务需求.以浙江瑞安"老板消防队"为例,围绕多中心理论讨论民间自发组织在提供地方公共服务上所应有的经济角色,并构建一般效用函数模型,分析公共服务不同供给模式的可能局限以及多中心供给的效率改善.结论表明:引入民间自发组织等多主体参与公共服务供给能充分反映地方公共服务的需求和偏好;多中心供给模式是克服政府单一供给局限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教育公共服务供给作为政府公共服务中优秀人才的"供给侧",有着非常丰富的理论基础。根据公共服务发展的历史脉络,总结归纳教育公共服务供给的理论基础:新公共管理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公共服务供给与生产理论、交易费用理论、第三部门理论和治理理论,它们为研究教育公共服务供给的发展和实践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西部民族地区通过"民办公助"、"公办民助"、"公私合作"和"参与式发展"等形式实现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的多元化,打破了政府作为公共服务唯一主体的治理模式。但由于市场发育尚不健全、政府转型滞后、公众参与性缺失及相关的配套制度尚未健全,公共服务多元供给的领域还很有限。西部民族地区地方政府可通过构建多元参与的分担机制、探索民间组织管理运行机制、健全社会参与机制、完善保障机制等措施,实现公共服务提供机制创新。  相似文献   

10.
郭明 《理论导刊》2015,(2):16-19
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推进与政府自身能力的不断弱化,民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在公共服务供给中,社会组织是介于国家与社会之间的中介力量,它的建立及其功能的完善是解决政府无法充分满足民众服务需求问题、消解政府服务体制面临困境的有效出路。N镇政府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的案例表明,社会组织对提升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现有的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抑制和阻碍了社会组织的成长与发育。为此,政府应该降低社会组织的准入门槛,在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扶持,并加强对社会组织的监管,以使其健康发展,进而发挥出应有作用。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14,(27)
随着新公共管理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等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英国等国家的实践经验,公共服务供给打破了原有的政府单一供给模式,向多元化供给模式发展。结合武汉市在城市建设和公共文化服务两个领域的供给现状,分析对比了引入市场的多元供给模式和政府主导的单一供给模式。对优化我国公共财政支出结构、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和效率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公共服务供给中的市场失灵、政府失灵与社会失灵同时存在造成了公共服务供给的"低质、低效、低用"。为弥补三重失灵引发的困境,需要以公共服务供给为切入点,重新审视"三重失灵"的内在关联并探寻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之道,重塑市场、政府、社会在公共服务供给中的结构关系,以达到公共服务供给的动态循环平衡。  相似文献   

13.
管亮  刘红娟 《学理论》2010,(12):14-17
传统的由政府供给公共服务的单一供给制存在着诸多弊端,从这些弊端入手,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由以政府为单一供给主体的供给模式向以政府、市场主体、民间组织等共同参与的多元化供给模式的转变是公共服务供给发展的必然趋势,并试探性地给出多元供给的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14.
发达国家常用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在适用于我国时遇到一定的问题,基于此,本文提出一个基于公民互助的公共服务协同生产模式.公民并不是单一的、均质的主体,公民内部的差异性与多样性使公民可以通过互助互惠满足彼此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公民与政府协同生产公共服务.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对政府、社会组织提供公共服务的依赖.此外,这种公共服务的供给模式不仅具有技术意义,而且具有政治意义,公共服务供给方式的转变会带来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从而改善公民与政府间的关系,减少社会失序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学理论》2015,(12)
西部民族地区公共服务供给既影响着民族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同时也制约了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因此详细分析西部民族地区公共服务供给的现状,探索制约其发展的原因以及提出提高民族地区公共服务的对策有利于西部民族地区的长期发展和国家的繁荣稳定。  相似文献   

16.
在经济全球化、社会复杂化和自然环境不断恶化的背景下,突发事件和公共危机频繁发生,社会秩序经常处于非常态。在非常态下,公共服务必须更具回应性。然而从实践中看,我国在非常态下的公共服务存在供给与需求不对称、供给速度较慢、供给协同不够、合力不强等诸多问题。为此,需要从完善公共服务立法入手,清晰划分中央政府与各级地方政府在非常态下的公共服务职责,落实公共服务责任,健全和完善非常态下公共服务的需求表达机制、供给机制、财政投入机制和公共服务协同机制,提高非常态下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相似文献   

17.
西部地区是我国公共服务供给最薄弱的环节,在创新供给机制的过程中,由于受到财政困难、公共服务支出差距过大、市场化程度不高以及片面政绩观的影响,公共服务供给能力较弱、成本较高.因此,应从供给观念、供给过程、供给能力、供给决策机制四个方面进行创新,以提高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与质量.  相似文献   

18.
多中心治理理念的深入和民营化浪潮的推动为非营利组织提供公共服务奠定了理论基础;政府与市场的失灵使得其参与具有了必要性,而非营利组织自身的优势使得非营利组织参与到公共服务供给具备了可能性。为了更好地发挥非营利组织在公共服务供给中的作用,就要选择正确的路径推进非营利组织发展。  相似文献   

19.
吴楠 《学理论》2013,(22):93-94
根据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程,将我国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演变过程以20世纪80年代为界分成两个阶段,分别是之前的行政型供给机制和之后的多元化供给机制。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在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亟须处理的问题。通过借鉴发达国家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对我国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改革提出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公共服务理论和政策变迁的历史同时也是一部社会史。公共服务理论和政策主张始终是社会各阶层和利益集团博弈的结果,是与贫困和不平等以及其他社会问题有关的一场持续的政治斗争。"政府责任"是公共服务研究的核心问题,西方国家政府在公共服务供给中的角色经历了强化、巅峰、紧缩、回归四个阶段的变化。我国目前公共服务供给效率偏低,公共服务满意度持续下降,基本公共服务需求存在显著的"空间结构"、"类别结构"和"供求结构"差异。如何合理划定政府责任边界并高效履行责任,是我国未来公共服务制度设计中面临的最大挑战。传统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已经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新要求,迫切需要实现三个转变:从"供给导向"向"需求导向"转变;从"粗放供给"向"精准供给"转变;从"单一主体"向"协同供给"转变。重视发挥社会信任、公民参与网络和互惠规范等社会资本形式对政治民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降低社会成本,促进社会公平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