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芮晓恒 《党政论坛》2014,(24):14-15
今年的7月25日,是甲午战争爆发120年纪念日。这场发生在中日之间的战争,因朝鲜而起,在朝鲜打响第一枪,不少重要战役是在朝鲜进行的,结束战争的条约第一款也是关于朝鲜的。可以说,朝鲜是这场战争的另一个直接当事国。但事实上,朝鲜在甲午战争中的重要性却往往被忽略。  相似文献   

2.
1894年日本挑起的甲午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它的酝酿为时已久,远在明治维新以前,就有人狂热地鼓吹侵略中国,然而,战争的结果却让中国和当时的列强都瞠目结舌,堂堂天朝上国居然如此不堪一击,败在了日本人手下,也因此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现在110多年过去了,战争的硝烟早已燃尽,然而,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争给我们的反思还很多很多。  相似文献   

3.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稳定共同体,是进入近代,特别是中日甲午战争以后的事情。  相似文献   

4.
陈鹏 《瞭望》2008,(37)
51枚奥运金牌说明我们的运动康复同样出色,完全配得上奥运金牌的嘉奖,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刚刚过去的奥运赛场意外不断,先是中国女足尖刀马晓旭在小组赛之前的热身赛中撕裂韧带,不得不遗憾退出,接着是8月18日飞人刘翔的突然折翅,让翘首以盼的刘翔迷们大惊失色。其实中国军团中的老伤还很多:张湘祥的腰、张宁的踝、张娟娟的黄心病、郭晶晶的视网膜……在奥运金牌跃居第一的空前辉煌之后,中国体育也遭到责难:举国体制是否  相似文献   

5.
1900-1901日本殖民台湾之始 明治维新以降,日本开始向西方学习,国力迅速增强,走上了对外扩张,建立海外殖民地之路,而台湾则不幸成了日本对外实行殖民统治的第一个实验区。台湾成为日本的殖民地缘于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战败的中国向日本支付巨额的赔款,并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  相似文献   

6.
兰政  柴歌  北风 《侨园》2013,(3):2+73
花园口位于辽东半岛东侧黄海岸一小海湾,南与大连长山群岛隔海相望,旧时海滨遍生桃树,春来繁花似锦,宛如花园,由此得名花园口。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曾是世界和中国近代史上特殊的战场。公园13世纪,明代在此修建防倭墩台,抵御侵扰。中日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时,日军曾两次在花园口登陆。当年有一万多日本兵在此上岸。清朝的兵部吓跑了,只有当地  相似文献   

7.
王建学 《侨园》2014,(4):18-19
日本自1868年明治维新以后,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但日本的资本主义改革很不彻底,旧有的封建势力和封建剥削关系依然保留着,从一开始便极具野蛮侵略的军国主义性质.  相似文献   

8.
兰政  柴歌  北风 《侨园》2012,(12):74-74
花园口位于辽东半岛东侧黄海岸一小海湾,南与大连长山群岛隔海相望,旧时海滨遍生桃树,春来繁花似锦,宛如花园,由此得名花园口。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曾是世界和中国近代史上特殊的战场。公园13世纪,明代在此修建防倭墩台,抵御侵扰。  相似文献   

9.
王建学 《侨园》2014,(5):10-12
中日甲午战争,海战占有十分重要地位。日本是个岛国,它要对外侵略,就必须跨海作战。因此对日本来说,夺取制海权是其达到扩张目的的重要前提。如何夺取制海权,日本政府在它的"作战大方针"中制定了三种方案。丰岛海战后,日本大本营决计实施第二种方案,即虽然不能夺取制海权,但也要使中国舰队不能驶进日本近海。  相似文献   

10.
冯驰 《学理论》2008,(20):F0004-F0004
特别关注 2008年7月,正值中日邦交正常化35年,哈尔滨和日本新澙友好城市30年,“中日文化交流书法展”日本代表团一行来到哈尔滨三五文化中心成功举办了“中日书画名家交流笔会”。这次书画展,不仅让哈尔滨人看到了日本的书法艺术,也让日本友人看到了文化名城哈尔滨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1.
丘岳 《侨园》2014,(11):26-28
2014年是农历甲午年。习近平主席说,2014年对于中国来说,对于中华民族来说都是一个特殊的年份。今年是中日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也是全民族抗战爆发77周年,同时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今年可以说是对日工作分量比较重,当然这也是由于日本安倍政府在复活军国主义道路上越走越远,中日关系降至中日建交40年以来的冰点。全国人大以立法形式通过了9月3日为"抗战胜利日"、12月13日为"遇难同胞公祭日"、9月30日为"英烈日"。这三个纪念日的设立,在共和国历史上史无前例。"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吊祭不至,精魂何依"。  相似文献   

12.
李彦峰 《学理论》2009,(32):11-12
十九世纪中期的中国和日本,正处于近代化和大变革的前夕。两国在社会形态、政治体制、经济形式和社会结构方面,具有很多的共同性。同时,由于各自历史的独特性,两国的国情也有比较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中央集权的程度、文化背景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程度这三个方面。正是这些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两国近代化进程的成败。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进入了列强的行列,而中国则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越陷越深。  相似文献   

13.
刘鲡 《侨园》2014,(1):20-22
“不忘北洋知后耻,每逢甲午倍提神”。2014年是中日甲午战争120周年。120年前的1894年7月25日,以丰岛海战为开端的中日甲午战争爆发,这一天也是中国近代屈辱史的开始。60年—遇的“甲午”对今日之中华民族来说,既是知耻之痛,更是奋发之因。知耻而后勇,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激励点。我们有必要把前驱先贤的忠心爱国精神发扬光大,从而唤起国人的民族忧患意识,将爱国主义教育贯彻进行到底。在此我们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在2014年举行全国性纪念活动,以史为鉴,勿忘国耻,将其当作当前国家开展公关外交的“巧实力”予以贯彻,做好国家宣传和政策的“创可贴”,激发国民爱国主主和民族主义精神;建议在甲午陆战和海战的主战场辽宁,建立中日甲午战争纪念馆,在辽宁沿海“五点一线”建立一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议邀请台湾政要,走中日甲午战争之旅,以扩大海内外宣传,为第四次国共合作创造条件,同样是《马关条约》签订后割让的辽东半岛和台湾命运相连,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曾说过,台湾和辽宁是生命的共同体,碰到哪一个都会痛;建议重拍甲午风云电视剧,集陆战、每战于一体,全面客观真实地展现那段历史。为了不忘国耻,牢记历史,本刊特别策划“甲午120年祭”系列报道,从本期起陆续刊登甲午战争期间发生的历史事件——让我们一起走近“甲午风云”。  相似文献   

14.
从7世纪到9世纪,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其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内容之丰富,可谓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举。遣唐使对推动日本社会的发展和促进中日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期间又带回具有唐朝特色的物品即唐物。所谓的唐物具体是指唐宋时期传入日本的香料、陶器、琉璃、纸、测量工具、书籍、药、茶等物。这些物品作为媒介由遣唐使带回日本从而传播了以唐宋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同时构成了日本文化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学理论》2015,(36)
中日两国作为一衣带水的邻邦,自后汉光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遣使来朝开始,日本一直通过派遣使者的形式与中国保持着联系,随着唐朝时期日本遣唐使的大量派出,中日交流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个高潮。关于遣唐使出使的目的这一问题,学术界已经形成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大都是仅从国家的角度出发进行探究。本文试以前人的研究成果为基础,从国家和个人双重角度出发来分析遣唐使出使的具体目的所在。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5,(3)
在中日两国两千多年的交往中,和平友好是历史主流,中日文化同根同源,两国文明交流互鉴,发展繁荣了东亚文明,丰富了世界文明宝库。中日两国友好不仅有利于两国人民,而且也有利于亚洲、太平洋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中日关系发展历史证明,合则两利、斗则俱伤,只有在中日友好的轨道上,两国共同利益才会不断地交融扩大,实现互利双赢。  相似文献   

17.
梁国威 《学理论》2012,(9):130-132
近年来,中小学生在校期间由于校园欺凌而导致的各类事故、意外事件屡见不鲜。并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而在日本,早在20世纪80年代,校园欺凌就已被社会所广泛关注,至今仍被视为十分严峻的社会问题。本文将对中日两国校园发生欺凌现象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思考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唐宋时期是书籍编纂事业繁盛和中日文化交流的黄金时期.日本使者来华研读汉学经典、汲取汉文化,把大量的经史子集带回日本.开辟了一条通往日本的“书籍之路”.此“书籍之路”并不是单向流布的,尤其是到了宋时期,日本历代所创造的大量“汉籍”及中国散失的典籍,也沿着同一条书籍之路逆向回流到中国,直接弥补了中国古代典藉的缺失,对中日文化交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一个国家的私立高等教育体系中,教育立法是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而好的质量、管理和财政状况,则是任何希望在竞争性的高等教育体系中立足的私立高校所必须建立的三根支柱。因此本文通过对中日私立高等教育的立法保障、经费资助、管理政策这三个方面的相关政策进行比较分析,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寻找可供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20.
王勤谟 《学理论》2010,(20):159-164,204
日本宫城县日中友好协会,于2008年、2009年两次访问宁波慈城黄山村,缘于一百三十多年前,黄山村王氏族人在日本和在黄山村与冈千仞等日本文人所进行的文化交流活动。通过对这些王氏族人的研究,发现明、清两代四百多年来,这是一个培养士大夫的家族,久盛不衰。黄山村是一个“士村”。为此,对其特点、成因及其进入工业时代后的前途和人才培养之路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