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前不久,一位省委主要负责同志在谈到反腐倡廉时说:“有些干部犯错误,谁把你打倒了?是你自己把自己打倒了,是你的亲戚朋友把你打倒了,是你的老婆孩子把你打倒了……” 这个问题确实问得发人深思,答得一针见血。“自己把自己打倒”的典型如江西省原副省长胡长清;“被亲戚朋友打倒”的典型如湛江市原市委书记陈同庆;“被老婆孩子打倒”的典型如浙江省宁波市原市委书记许运鸿、广东省原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于飞。这些反面典型给我们提供了十分深刻的教训。 为了防止重演“三个打倒”的悲剧,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做到“三个管住”,即在真正…  相似文献   

2.
铁血狂魔 《各界》2011,(6):62-64
1856年,三干名来自广西的妇女,挡在了杀红眼的“北王”韦昌辉前,为“天王”洪秀全筑起了最后一道屏障。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三干女子以及曾经一度达到十万人的“天国”里的女性,是占典世界里第一批女兵,也是最后一批女兵。  相似文献   

3.
行为科学有一个著名的“保龄球效应”;保龄球场上的指导者评价打球人,一个人一球打过去,打倒了七个瓶子,剩下了三个。面对这样一个确定事实,有两类指导者。一类指导者板着脸孔指责说:“怎么搞的!还有三个没打倒!”另一类指导者则微笑着用期待的目光和肯定的语气说:“好!打倒了七个!”这时候,在被评价者心里大致产生了两种不同的反映:第一个指导者评价以后,被评价者心里不大痛快地想:“你怎么就没有看见我已经打倒了七个!”很是不服气。后一个指导者评价以后,被评价者内疚地想:“我怎么搞的,还有三个没打倒,下一次一定把它干掉!”这就告诉我们,在静态确定性评价与动态指向性评价相结合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应把鼓励和期望看得比批评更能达到评价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母亲的故事     
叶延滨 《各界》2013,(8):87-89
母亲去世多年了。我刚到北京不久,收到了省委干休所的电报:母病危,速回。母亲生命的最后都是在医院度过的。她得的是肺气肿,后来发展到肺心病。每时每刻喘不上气,最后离不了医院里的氧气管,只好把医院住成了家,一住就数年。好在她算“老红军”,能有一间单人病房。我在成都工作的时候,  相似文献   

5.
《党政论坛》2014,(18):52-53
今天,我只说三个故事,不谈大道理,三个故事就好。第一个故事,是关于人生中的点点滴滴如何串连在一起。我的亲生母亲当时是个研究生,年轻未婚妈妈,她决定让别人收养我。她强烈觉得应该让有大学毕业的人收养我,所以我出生时,她就准备让我被一对律师夫妇收养。但是这对夫妻到了最后一刻反悔了,  相似文献   

6.
我是西山矿务局官地矿二采区工人,曾经是一个打遍十里矿区的“小霸王”。1987年7月25日被捕,因伤害罪被判刑两年。入狱后,在管教干部的帮助下,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劳动,重新做人,用汗水洗刷自己的过去,来安慰守寡多年、为我操碎心的母亲。1989年7月24日,我盼望已久的出狱的一天终于来到了。早晨,我早早起床,刮了那从来没有刮过的胡子,特意穿上了母亲两年前为我买的一件白衬衣,想的是赶紧回家,看看两年未见的母亲。  相似文献   

7.
回想二十年前,虽然“四人帮”被打倒了,但“左”的阴云仍然笼罩在我国大地上,从政治、经济到社会生活,方方面面,都处于一种欲进不能的尴尬境地。我们这一批受党多年培养的记者,曾经为肃清“左”的流毒,为推动改革开放事业前进而奔走呼号,高声呐喊!记得1978年...  相似文献   

8.
《侨园》2014,(9):39-39
在很久很久以前,母亲抱着儿时的我坐在阳台上,等着父亲回家,母亲看着太阳升起的地方,眼神中带着一丝丝不知为何的忧愁,我问母亲:“你在看什么?”母亲回望我一眼,然后又望向太阳升起的地方,唇齿之间吐出一个宇:“家。”我满脸疑惑:“家不就是这吗?”“不,”母亲摇摇头,指向远方:“家在比那里还遥远的地方。”  相似文献   

9.
领导干部犯错误,是不法分子把你打倒了?是你的亲戚朋友把你打倒了?是你的老婆孩子把你打倒了?归根结底,是你自己把自己打倒了。 在浙江省杭州市,有一 场特殊的报告会引人 注目。来自浙江全省经过层层遴选产生的16名“廉内助”,在会上介绍了自己协助配偶处理好家与国之间的关系,把住家庭拒腐关的先进事迹。 在浙江省纪委、组织部、妇联等七部门组织开展这次活动之始,就已听到很多不同的声音。有人说,领导干部走向腐败往往是女人造成的,所谓“红颜祸水”;有人则认为,腐败是领导干部自身的问题,不应把配偶牵扯进去,是领导干…  相似文献   

10.
“打不死”     
杜新 《瞭望》1992,(16)
很难设想,江涛老师夫妇是怎样经受那样的打击的。几个月前,他们那有着“神童”之誉的小儿子江筱圻被淋巴癌夺去了13岁的生命。那天,他似乎明白最后的时刻已经来临,恋恋不舍地请求母亲:“妈妈,别离开我,抱抱我吧!”他从母亲腹中来,又在母亲怀里静静地归去。他是在非常清楚死是怎  相似文献   

11.
林凯 《党政论坛》2010,(14):45-45
说没用的真话与说有用的假话一样,都是可怕的废话。 习惯于在假话中生活的人,谎言并不可怕,真话反而让人恐惧。 有的人天天喊打倒权威,未必自己不想成为权威.有的人喜欢打倒别人眼中的权威,而自己眼中的权威却从不打倒。  相似文献   

12.
袁淑琴 《慈善》2019,(1):38-39
我的父亲是铁匠,他只管打铁的事。平时话语不多,比较内向。年岁大了,他不再打铁,就专心种地。我在河北省滦南县长凝镇上小学,学费从母亲手里拿,对我学习之事,父亲很少过问。小学毕业我考上了乐亭二中,父亲只说了一句话:'考上就好.'母亲高兴得眉开眼笑,她赶紧为我打点上学的行李。中学是住校的,学校规定每月最后一周的周六下午不上课...  相似文献   

13.
《中国应急管理》2013,(2):61-61
1月18日,农业部在浙江杭州召开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会议。会议要求,2013年要狠抓“三个一批”,实现“六大举措”。打一批典型案件,树一批示范样板,上一批建设项目。要深化突出问题的治理,严厉查处违法违规案件;加大执法检验监测力度,切实规范生产经营行为;全面推进监管示范县创建,  相似文献   

14.
胡鞍钢以其论点的惊人直率而引人关注。为调查研究广西自治区“八五”期间的经济起飞之“谜”,我与胡鞍钢博士两下广西,共同工作了近10天。在第二次行程的最后一天他接受了采访。  相似文献   

15.
我与黑板报     
在我走过的入生路上,曾经和黑板打了二十三军的交道。当兵五年,每周一期从不间断,即便是退伍的那天上午,我还是坚持写好最后一期黑板报才登上返乡的火车。在企业医院工作的二十四年里,我又和黑板报相依了十八年。“黑板报”生涯,不但提高了我的文字水平,同时也提高了我的思想素质,这其中还发生了许多有趣的故事。那是在一九七0年,在我工作的医院旁边有条常年川流不息的小河。我曾经问过许多人,谁也不知这条小河叫做什么河。当我打开范文澜、王编的*中国通史*时,不由得大吃一惊,原来这就是泌河,一条比邯郸城还要早出上千年的…  相似文献   

16.
红薯的记忆     
汤礼春 《侨园》2014,(11):41-41
1961年正是三年大灾害时期,为了度过饥荒,我父亲不知从哪里搞到几麻袋红薯,这可成了我家的救命粮。有一段时间,我们家的主食就是红薯,每天母亲按人头蒸几个红薯,每天午饭时一人发-个。那年我8岁,正在读小学二年级。一天中午,我放学回家晚了些,等我回到家,父母已经上班去了,我习惯地揭开锅盖,里面虽然还有热气,却没有-个红薯了。难道母亲忘了给我留红薯了吗?我委屈地哭起来,大哥赶紧过来问我为什么哭,我告诉他没有红薯了,他就问我二哥是不是偷吃了我的那份红薯,二哥禁不住大哥的审问,只好承认他没吃饱,就把我的红薯也吃了。大哥气得打了二哥一巴掌,二哥大哭,我也跟着哭起来,我哭是因为我饿呀!  相似文献   

17.
未来     
娄岩 《侨园》2012,(6):34
临回美国的最后一个晚上,我原本想和父母在一起,但朋友的一个电话又让我忘记了最后陪父母一个晚上的诺言.在送我回家的路上朋友问:"这次回国感觉如何?"我脱口而出的竟是"我仿佛完全忘记了在国外生活了十多年的事实."用我母亲的话说:"这孩子回国这么多天就没在家里吃过一顿饭."一个朋友更是调侃我道:"我就没看过一个像你这样从国外回来的人,比总理还忙的."  相似文献   

18.
吴宏一 《党政论坛》2008,(16):30-31
最近听友人许君说起,有一位前辈,在回忆往事的文章里,提到小时候有一次去买桔子,出门前,母亲教他如何挑选好的桔子,但印象最深刻的,是他母亲最后说的一句话:“要留些好的给别人,不要把好的全挑光了。”那位前辈感叹地说,他母亲虽然不识字,但这句话,便够他受用一辈子。  相似文献   

19.
石母     
齐人 《学理论》2008,(13):11-11
五月十二日,母亲节的第二天,中国汶川发生了8.0级大地震。在灾区救援中,一位母亲用生命保护孩子的动人故事迅速传遍中国,传遍世界。令所有人为之动容。我提议:为这位母亲立个雕像吧,仅仅因为她是一位“普通的母亲”。  相似文献   

20.
给母亲染发 母亲今年72岁,虽然精神较好,但已两鬓斑斑。由于我和两个哥哥长年在外工作,照顾久病卧床的老父亲的重任只能落在母亲肩上。于是,母亲成为久居外地儿子的无尽牵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