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薛凡 《学理论》2009,(20):129-130
陈寅恪学术成就的取得,学术地位的确立与乾嘉学派之影响关系甚密。陈寅恪治史实事求是的治史态度,广读博证的考据学风,善于疑古善于发现问题的史学思维和他的研究方向都是渊源与乾嘉学派。  相似文献   

2.
1945秋至1946年春,父亲在伦敦经英国著名眼科专家Sir Steward Duke—Elder诊治并主刀,做了两次手术,视力略有改善,但未能复明。就医期间,父亲时常与Duke—Elder大夫交谈,相互十分投缘,后来主刀大夫主动提出不收手术费,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对陈寅恪“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赞扬之声不绝于耳.表面上看似乎理所当然,但深入思考并不那么简单.对于“独立、自由”这样的字眼不能抽象地理解,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要把日常生活中的含义与其政治伦理内涵区别开来,才能正确理解其真正含义.陈寅恪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他抵制自己所不赞成的精神和思想的一个口号.在近年来宣扬“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人眼中,似乎信仰马克思主义就是没有这一精神和思想,只有不赞成马克思主义才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是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4.
上世纪20年代,在清华大学决定筹建国学院时,校长曹云祥听取了胡适的建议,实行宋、元导师制.并邀请胡适仟导师,但胡适推辞了,向曹云祥推荐了梁启超、王国维以及章太炎。梁启超和王因维同意了,章太炎坚辞不就,只好作罢。这时,身为国学院筹备处主任的吴宓向曹云祥推荐了当时还在柏林留学的陈寅恪。从现有的资料看来,曹云祥当时没有立即答应。  相似文献   

5.
史飞翔 《各界》2014,(12):93-93
1926年,36岁的陈寅恪结束了长达18年的国外求学生涯,应清华大学之聘回国出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一起并称“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由于陈寅恪此前长期潜心于学业,加之他认为自己体弱多病,恐累及他人,故一直未婚。  相似文献   

6.
李兴濂 《各界》2014,(2):44-44
“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的陈寅恪给人的印象往往是才高气傲。其实,他也有风趣和幽默的一面。1925年,陈寅恪进入刚刚创立的清华国学研究院,与王国维、粱启超、赵元任成为四导师之一。当时的清华,人才济济。陈寅恪在院中是最年轻的导师。他讲课,不是机械的照本宣科,而是旁通文史哲等人文学科,并且庄谐杂陈。  相似文献   

7.
提出并论证陈寅恪先生有 1 8首诗作是在成都所作 ,并对这 1 8首诗作的内容进行了归类介绍 ;此外 ,还对陈寅恪先生作为诗人、著名学者的人品、学识进行了简要评价  相似文献   

8.
史飞翔 《各界》2013,(11):89-90
1902年,13岁的陈寅恪以自费生的身份留学日本。4年后,陈寅恪因脚气病发作回国。1909年,陈寅恪从复旦公学毕业,带着复旦公学文凭(这是他生平唯一的一张文凭)再次登上了游学的轮船。此后,陈寅恪辗转游学13年,先后到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就读。“一战”爆发后,  相似文献   

9.
施立松 《各界》2013,(12):90-91
一笑妆成伴白头 陈寅恪是典型的学者,他全部生命燃于学问,学问景区里,璀璨星云,高山仰止,他悠游自如,生活中他却笨拙不堪。唐贫婚前不识柴米,但作为一个老把油灯打翻的书呆子的妻子,  相似文献   

10.
史飞翔 《各界》2013,(8):83-85
陈寅恪被中国知识界誉为“教授的教授”,他一生先后任教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长沙临时大学、西南联大、香港大学、广西大学、燕京大学、岭南大学、中山大学等,历时33年,弟子满天下,其中不乏季羡林、周一良这样的文史大家。在陈寅恪众多的弟子中,有几个人是颇值得一提的。  相似文献   

11.
1904年,陈寅恪兄弟三人负笈东瀛。因为陈寅恪身体不好,在日本患上了脚气病,1906年寒假返家后,母亲俞明诗不忍让儿子再东渡,陈寅恪在国内转入上海复旦公学学习;1909年,陈寅恪赴德国著名大学柏林大学学习;  相似文献   

12.
游宇明 《各界》2010,(12):1-1
陈寅恪先生一向与学生相处甚睦,但有两个学生他一直不能原谅,即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写文章批判过他的同一良和金应熙。  相似文献   

13.
刘梦溪 《各界》2014,(9):31-31
我们常常感到人文学术是没有什么力量的,内心常常充满了无奈。但读了陈寅恪先生的书之后,对他的学问有一定了解之后,我觉得,史学、诗学等人文学术是有力量的。陈寅恪先生的学问之所以有力量,因为他是大学问家,不是小学问家。能成其大,见得大体,所以有力量。就像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一样,王国维说他们的学问是能成其大者。还有,陈先生是思想家。简单以史学家目之,未免把他的学问看小了。他更不是一个简单的材料考据者。当然,他文、史二学方面做了大量考证,但是他在甄别考证这些材料的过程中常常放出思想的光辉。  相似文献   

14.
陈福季 《各界》2013,(4):2-2
1998年5月14日杨绛在《人民日报》及《文汇报》等许多家报刊同时刊出了《吴宓先生与钱钟书》一文,其中说:“钱钟书在《论交友》一文中曾说过:他在大学时代,五位最敬爱的老师都是以哲人、导师而更兼做朋友的。吴宓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  相似文献   

15.
1926年,35岁的陈寅恪结束了国外求学生涯,回国出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一起并称“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由于陈寅恪长期潜心学业,加之他认为自己体弱多病,恐累及他人,故一直未婚。这时,陈寅恪的母亲俞氏己去世,父亲陈三立一再催促他早日成婚,但陈寅恪始终未承允。  相似文献   

16.
《各界》2012,(7)
早年的湖南原本是保守闭塞之地,在洋务运动中却突然开风气之先,兴学、办报、开矿、建工厂,这得益于当时的湖南巡抚陈宝箴。陈宝箴有个助手,也就是他的儿子陈三立,父子俩在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朝廷革职,”永不叙用”,原因是他们在湖南率先变法。  相似文献   

17.
张明源 《党政论坛》2010,(16):30-30
新来的小沙弥,对什么都好奇。秋天,禅院里红.叶飞舞,小沙弥跑去问师父:“红叶这么美,为什么会掉呢?”  相似文献   

18.
说“悠闲”     
《党政论坛》2008,(24):51-51
“一弯新月凉如水”,可如今,还有多少人拥有这般悠闲的心情,在宁静的夜晚赏月。听风?仅仅是低头的刹那,有多少人间的美景,悄悄地在我们眼前流逝?  相似文献   

19.
赵功强 《党政论坛》2011,(10):37-37
据说,太平洋有个布拉特岛,岛边水域中有种鱼叫王鱼,有的王鱼有鱼鳞,有的王鱼没有。有鱼鳞没有鱼鳞,全看自己,由自己来选择。  相似文献   

20.
余秋雨 《党政论坛》2008,(20):13-13
韩剧的构思,以简单明了取胜,即使篇幅很长,节奏很慢、波澜很多,在情节结构上还是简单的。相比之下,我们“构思过度”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