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北 《政府法制》2008,(4):37-37
“火到猪头烂,钱到公事办”,在清朝的官场,钱是很神通广大的。清谚云:“捐官做,买马骑。”捐官(捐纳、捐班)即清政府公开推行的用钱买官制度。按照清朝的规定,除八旗户下人、汉人家奴、优伶等不得捐官外,其他人只要有钱,就可以买官当。“某大人以捐纳致通显。初捐佐杂,既而渐次捐升至道员,俄而得记名,俄而补缺,俄而升官,俄而捐花翎,俄而加头品顶戴,历任至封疆,无非借孔方之力为之。”清朝的吴趼人在《俏皮话》中揭露了捐官即买官的实质。在清朝,官职确实已成一种商品。  相似文献   

2.
李玉 《政府法制》2012,(26):25-25
如果你喜欢一个人,就提拔他,因为官途是天堂;如果你痛恨一个人,也提拔他,因为官途是地狱。 这两句话听起来很荒唐,但痛恨谁就提拔谁的事情在历史上真的发生过。  相似文献   

3.
3月29日至30日,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对进一步加强和推进对口支援新疆工作进行动员部署。鲜为人知的是,早在清朝乾隆年间,对口支援新疆的财政制度就已诞生。为了加快新疆发展,维护新疆稳定,重新审视当年的一些做法,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4.
牧杨 《政府法制》2011,(33):46-46
我国古代民间有“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一说,因为,在封建社会,丈夫可以休妻,但女人要从一而终,正所谓“女怕嫁错郎”。那时“退婚”对于女方而言几乎是不可能的。不过。本案讲述的就是发生在清朝的一桩退婚案,功劳还要归功于善于体察民情、通情达理的县令胡秋潮。  相似文献   

5.
洪烛 《政府法制》2014,(9):34-36
清取代明,从宏观的体制方面,袭用了前朝之衣钵。本来是件很省心省力的事情。打江山的人却不满足,在一些至关重要的细节上又谋求变革,企望制度能更完善。且其中不乏令人耳目一新的好点子。  相似文献   

6.
清代国家法律规定,当事人呈交的状纸须由通过考试获得资格的官代书抄写及核查,并盖上衙门颁发的戳记。官代书有义务检查当事人控诉是否真实,据之书写状纸并以此向当事人收取费用。代书制度的设置,弥补了诉讼制度的不足,但主要目的在于去除讼师行业、协助衙门限制过多的诉讼、提高衙门的审判效率。官代书虽有为私人服务的现代律师色彩,但工作性质更像是庭前立案审查机制,成为协助公权力运作的工具。因此,在清末,官代书制度演化为审判机构的部分职责,而非成为向近代律师制度转化的本土资源,从而走向了终结。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法律限制特定人群的诉讼资格,并以诉讼代理制度对之作相应补救。这是诉讼代理制度产生的重要原因。在清朝,这种代理老幼、生监、笃疾等诉讼的人通称为抱告。抱告一方面保全了官员、生监、妇女等人的身份或体面、维持社会风化,避免官员利用权势干预司法;另一方面为老幼、妇女和废疾当事人向官府提供了可能的替代受罚者。抱告制度的关注点在于限制当事人的诉讼资格,强化代诉人的法律责任,体现了传统王朝在司法审判方面维持统治秩序的意志贯彻,而对代理诉讼中其它复杂现象轻率简单处理。  相似文献   

8.
不管是在政府机关,还是在生意场上。甚或是个人的工作生活。人一辈子总有些秘密要保留。为此,保密与窃密的斗争总是无处不在。一段时间来,荧屏上关于谍战、潜伏一类的电视剧此起彼落、接连不断,足见这类题材对人们的吸引力之大。在历史上,清朝的保密工作也有许多有趣的地方。  相似文献   

9.
刘吉同 《政府法制》2013,(35):24-24
清朝也有一套年度考评基层官员的制度,但“考语”可不是一味的“政治上坚定,有驾驭全局能力……”之类的话,相反,不少写得“恶狠狠的”。  相似文献   

10.
中国是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丰富的历史与文化,现如今对我们仍然有着重要的学习和借鉴的价值。在那浩如烟海的历史长河中,清朝犹如一朵奔腾的浪花,而清朝的法制历史则是汇成浪花的小小水滴,由此可知,清朝的法制史何其重要!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在如今,在这个更加强调法治社会的今日,我们有必要借鉴清朝的法制,那个离我们最近的那个朝代的法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步伐。本篇就结合清朝法制史的阶段性特点进行一下探究,论述了清朝的法制史发展历程,从而为今日的法治国家建设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11.
李芳 《河北法学》2008,26(6):158-163
清朝兴起的民间慈善组织——善会善堂,有着完善的自治制度,包括经营管理方面的会员制、轮值制和董事制,资产筹集与运营制度和财务管理方面的征信制度等。善会善堂的自治制度与国家之间存在互动关系,一方面是国家的干预使善会善堂逐渐官僚化,失去了自治的空间;另一方面善会善堂的自治规约成为司法机关裁判的主要依据,而《征信录》所体现的公开原理也日益渗透到国家的行政制度中。  相似文献   

12.
乾隆十六年,天津有位个体开发商丁予范在天津县城(当时天津还是县,不是市)刘家胡同二道街买了近一亩地,盖了一处四合院,大约10间房,连买地带盖房,丁予范花了180两银子。丁予范盖这套四合院的目的,就是想高价卖掉,哪知没人买,直到乾隆十九年(1754年),才低价出手,卖了177两银子。  相似文献   

13.
科举制度从隋末发展到明清,已日臻完善,读书人要想进入仕途,必须顺利通过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千军万马走独木桥,其进取的难度可想而知。很多读书人皓首穷经,终其一生,最终抱憾于科场。  相似文献   

14.
广州恒大足球队的巴西人穆里奇表示愿意加入中国籍。但有分析认为,穆里奇加入中国籍的可能性并不大。其实,在清朝时期,许多外国人也涉及在中国任职、入籍的事。  相似文献   

15.
一起发生在意大利的校园惨案,让一名青春少女黯然消逝。该案引发了意大利、英国、美国多国媒体的强烈关注。是什么线索牵出了狡猾的凶手?一场变态的情爱是否另有隐情……  相似文献   

16.
苏钦 《法学杂志》2003,24(3):58-59
达斡尔族地区法制变迁 ,是中华民族法制史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该民族的氏族组织 ,婚姻家庭、继承制度以及服兵役制度等 ,这对于研究我国的法制思想史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7.
考绩是清朝对文官的定期监督制度。清朝考绩制度源于明制而又有变化 ,其定制时间是雍正元年。考绩有明确的方式和程序 ,在程序中对“注考”的要求最为严格。清朝考绩以“四格”评等第 ,以“六法”论处分。考绩评等中以京察一等、大计卓异为朝廷关注之焦点。清朝考绩的实施状况 ,自顺治至嘉道时期较之咸、同以降要好得多。如果宏观地考察 ,考绩制度终清之世未曾间断 ,而且在较长时间内能较好地正常实施 ,对于整肃吏治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其所以如此 ,主要原因是历朝君主极为重视和考绩立法较为完善。然而在封建官僚政治体制下 ,清朝考绩在实施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诸多问题 ,最突出的表现一是举劾夫衡 ,二是迎承为尚。  相似文献   

18.
网博 《政府法制》2010,(23):33-33
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被古往今来的人们说成是旷世罕见的一大创举,也为今灭的中国留下一座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遗产,还有幸被称为世界第七大奇迹。  相似文献   

19.
清朝文人李文风在《月山丛谈》中说:“天下十三省,俗皆有号,莫知所始。如陕西曰豹,山西曰瓜,山东曰藤,河南曰鲈,苏浙曰盐豆,江西曰腊鸡,福建曰獭,四川曰鼠,湖广曰干鱼,两广曰蛇,云贵曰象。”  相似文献   

20.
王凡 《政府法制》2013,(15):16-17
今年,江宁织造博物馆试开放,吸引了大批市民前去参观。市民王女士观展时发现了一件新鲜事——在曹雪芹祖父曹寅写给康熙皇帝的奏折上,康熙的朱批竟然写着“知道了”三个字。王女士兴奋地说:“顿时感觉到很亲切,好像皇帝离我们没那么远了!”但同时,她也感到疑惑,皇帝批折子怎么说大白话?皇帝难道不是说“甄嫒体”的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