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的十七大明确把“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与“建设学习型政党”作为重要战略目标。鉴于此,湖北省汉江中级人民法院确立了“持之以恒读书,精益求精审判”的理念,把“读书与学习”作为该院的永恒主题,努力构建“学习型法院”,号召汉江两级人民法院开展“大读书活动”。法官们秉承“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与“活读书、  相似文献   

2.
这些年来,北京百世圣医堂健康科学研究院、上海孝诚健康信息咨询公司搞的“非药物经典治疗五天四夜体验”、“生机饮食排毒疗法”、“营养免疫疗法”、“身心外医疗法”,曾说动了不少追求健康的老年人重金入会,少则几千元,多则二三十万元。而现在,很多因一时冲动加入圣医堂的会员都纷纷要求退钱退会。上海23位老人联合将圣医堂起诉到法院,最终揭穿了骗局。  相似文献   

3.
汪嘉 《政府法制》2014,(11):44-45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在澳大刊亚,天天都是读书日!”笔者的邻居罗斯太太自豪地说:“其实,我们的读书习惯是从小培养的。”她做义工的那家社区图书馆每周有固定的幼儿读书日。  相似文献   

4.
近日,山西省阳城县人民检察院举办该院第三届检察文化节读书交流活动,共享干警读书成果,掀起新的读书热潮。此次读书交流活动以建党88周年和建国60周年为背景,以“感悟经典书目、感怀和谐社会、感恩党和祖国”为主题。由来自全院读书交流兴趣小组的10名干警,先后向大家汇报了近两年来的阅读成果和读书心得,推荐了自己反复研读的经典书目。让读书由一个人的享受变成了一家人的快乐。  相似文献   

5.
邵火焰 《政府法制》2014,(26):82-82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汉族,山东临沂人,三国时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 史书《三国志》记载: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等好友的读书方法不同。徐、石等读书“务于精熟”,诸葛亮则“独观大略”。诸葛亮的“独观大略”,就是读书不纠缠在细枝末节,不纠缠在文辞风格,而是跳出书本,带着思考把握书中的精义。我们知道书籍数量浩如烟海,一本一本细读,就算彭祖那么长的寿命又能读完几本呢?诸葛亮的“独观大略”读书法,能用最少的时间读更多的书学到更多的知识。  相似文献   

6.
周全民 《中国监察》2008,(22):63-63
人的一生中,会养成很多习惯。读书是一种好习惯。 “读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对每个人而言,既是智慧之源,又是道德之基。读书是提高修养、增长才干、成就事业的必由之路,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相似文献   

7.
裴伟在2006年5月25日的《中国教育报》上撰文说,“读书得问”是旧时老师教诲弟子的惯用语。‘‘读书得问”是清以来特别是乾嘉学者读书治学的传统。清代学者苏微保认为,死搬教条与离经叛道同罪,读书最重要的任务是从书中读自己的空间。  相似文献   

8.
《中国监察》2011,(4):25-25
1月19日,中央纪委、监察部机关青年“读书与成长”读书心得征文活动表彰会召开,中央纪委副书记、秘书长、机关党委书记吴玉良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机关广大青年同志要把读书学习当做人生进步的重要阶梯,自觉培养好的学风,勤于读书、善于学习,做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  相似文献   

9.
近日,重庆市检察院第五分院和辖区基层院广泛开展了“6+1”读书学习活动,勤读书、勤思考、勤钻研的良好学习氛围已经在两级检察院中形成。  相似文献   

10.
今年初,市院开展了读书活动。我带着如何做好本职工作、体现自身价值的问题,阅读了《政府精细化管理》、《小事成就大事》等管理、培训类的书籍。通过读书思考,有了一些感受和体会。我把这些感受和体会总结为两句话:“把小事做大”、“把大事做小”。  相似文献   

11.
洪巧俊 《政府法制》2009,(14):13-13
当前,一些官员不愿读书的理由是工作太忙——某杂志社近日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了“万名党政干部阅读状况调查”,结果显示,62.7%的受访者表示因工作太忙、应酬太多抽不出时间读书,33.4%的受访干部每周的读书时间为0-3小时。  相似文献   

12.
管荣保 《政府法制》2011,(26):47-47
温家宝总理说:“读书关系到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和修养,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素质,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一个不读书的人是没有前途的,一个不读书的民族也是没有前途的。”  相似文献   

13.
读书需要端正态度,态度比方法更重要。你认为读书是快乐和幸福,还是痛苦与无奈,这决定你读书是内在动力还是外在动力。读书为什么?为工作需要,为获取知识,为充实自己,还是兼而有之?如果你回答“是”,那你读书的动机和态度也许就是对的,至少你是从正面的、积极的角度看待、去认识。读书可以应时之需,  相似文献   

14.
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苏轼也说过“读书万卷始通神。”面对众多的学习科目,面对日益繁重的学业,我们的学生如何能够“渎书万卷”呢?当然,这里不仅仅是在追求数量,而是要强调“读书”二字,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不是在课堂上简单地提出要求,“今天大家下去看××书。”就能达到效果呢?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会发现简单地这样做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因此,我们要对学生地课外阅读进行指导,使他们不仅要阅读——“披文得意”(读懂理解),而且要思考——“运思及物”(阅读创造)。  相似文献   

15.
读书随感     
许明 《西部法苑》2003,(1):59-60
不管是普通人,还是做官的人,或者是有文化的人.对待读书的态度历来是非常功利的。古时候的人读书是为了做官.“学而优则仕”,其实质是为了自己和家人生活得更好。因为只有做了官,特别是做了大官,才能吃国家的俸禄,不仅可以解决自己的衣、食、住、行的问题,而且还可以有比较体面的社会地位.众人所敬仰。正所谓:“书中自有干种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实践证明,一些普通人刻苦读书的真正力量,  相似文献   

16.
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的艾滋病,是人类迄今尚未攻克的严重疾病之一,又被称为“超级癌症”和“世纪杀手”,因传播越来越迅猛、日益威胁着人类生存而引起了世界卫生组织及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并被公认为威胁人们健康的第四大杀手。自1985年我国发现首例艾滋病病人以来,艾滋病在我国的流行也日益加剧,  相似文献   

17.
肖健 《政府法制》2010,(24):28-28
“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这是毛泽东的至理名言。他酷爱读书、读有所得、得而能用、用而生巧的“读书链”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王淦生 《江淮法治》2010,(22):56-56
说起吃饭,自是俗事一桩;谈到读书,谁都会与“高雅”联系起来。所以在吃饭的时候谈谈读书,自然也就成了一件“雅俗共赏”的事‘了。假日里几家朋友聚会.席间自然谈到了孩子的教育;而谈到教育,读书又是一道绕不开去的话题。最终交流的结果便是:如今的孩子除了课本之外很少愿意再去读纸质的图书了,上网、看漫画、研究短信、读一些不三不四的网络小说……就是很少有人能够静下心来青灯黄卷读一读那些大部头的名家名著。  相似文献   

19.
苏永通 《政府法制》2010,(14):16-17
毛泽东:读书最没有禁区 没人能统计毛泽东一生读了多少书,包括他的图书报刊秘书逄先知。毛的阅读范围,从历史、哲学到自然科学、军事,无所不包,更重要的是,他读书的方法"刁钻"甚至充满颠覆性。他把“水浒”当政治书看,把“红楼”当历史书看。毛泽东在党的各种会议上,包括政治局会议上,讲秦皇汉武,评说史家著作得失。他给小说人物贴标签,贾宝玉是“大革命家”,刘姥姥是“农民阶级”。他说:“‘水浒’这部书,好就好在投降,做反面教材,使人民都知道投降派。”  相似文献   

20.
黎洁 《政府法制》2013,(14):44-44
每年4月23日这一天,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庆典活动,把读书日变成一个欢乐节日。英国把“读书日”庆祝活动提前到3月举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