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明 《政府法制》2013,(11):16-16
一提到“鬼子”二字,大家都会联想到日本人。其实从古时候起,中国就有把妖魔鬼怪称为“鬼子”的记载,宋代陆游《北窗病起》诗云:“更事天公终赏识,欺人鬼子漫纵横。”而把鬼子作为对侵略者的蔑称,是从西方洋人入侵开始的。  相似文献   

2.
回家过年,永远是中国人年底的主题。  相似文献   

3.
《中国小说史略》专篇讨论《野叟曝言》、《镜花缘》、《燕山外史》及《蟫史》四部小说并名之"以小说见才学者"时,并非基于类型归纳或文体判断而言。这些小说依旧被归入"神魔小说"或才子佳人型的"世情小说"中。鲁迅此举实为强调此类小说写作者"自寓"、"寄慨"的创作倾向,突出"以小说见才学者"创作现象于小说史的叙述意义,是其建构"从无意为小说向有意为小说演进"的小说史演进规律之目的使然。这些意图及采用列举式的评判模式,导致《史略》并未妥善处理此类小说作者创作意图与作品实际书写之间的冲突,致使"以小说见才学者"最终偏向析解作者创作意图之一面。学者将"以小说见才学者"曲解为"才学小说"等,并当作重要的小说类型,进一步偏离鲁迅本意。关注古代小说演进过程中出现的"以小说见才学者"创作现象,将比拘囿于"才学小说"从概念到概念的圈定之举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4.
向贤彪 《中国监察》2011,(23):62-62
时下,一些干部出问题,主要不是出在“才”上,而是出在“德”上。平心而论,相对于考量干部的“才”而言,要考量好干部的“德”,还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德”具有隐蔽性、复杂性的特点,既难看得见,又难摸得着。加上一些干部善于伪装自己,把“才”的光鲜面充分放大,把“德”的丑恶面蓄意掩藏,以假德乱真德,更增添了识德和考德的难度。  相似文献   

5.
刘绍义 《政府法制》2013,(14):12-12
中国的“吃喝风”古已有之,穷奢极欲的吃喝能让一个国家灭亡,历史上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相似文献   

6.
杨育谋 《政府法制》2009,(21):12-13
被捐款、被自愿、被就业、被自杀、被小康、被幸福、被代表……一个毫不起眼的“被”字,今年以来红遍中国。一路走来似乎已经没有什么不可以“被XX”的?此种语法看似调侃,却恰恰反映了今日中国一切都“被”的时代荒谬,处处透露出弱者的委屈与无奈。甚至有人戏称,巾国正在进入“被时代”……  相似文献   

7.
中华法系最重要的特点是道德法律化、法律道德化,即"礼法合一"。而在"礼法合流"中,礼和法的地位并不是平起平坐的,而是"以礼为主","以礼统法"。本文试图分析中国社会历史上的"以礼统法"现象,阐述其发展,剖析其深层次的社会和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8.
马佳 《政府法制》2010,(14):26-26
汉朝至隋朝,官员每五日放假一日,谓"休沐",意即沐浴和休息。唐、宋时期实行"旬假"制度,即一旬(十天)休息一日,称"旬假"。一年三十六旬,可休三十六天。  相似文献   

9.
张秀枫 《政府法制》2014,(26):29-29
对于“权”字,大家都不会陌生,因为它贯穿在我们生活的很多方面,像权力、政权、权势、权威、权贵、权柄、生杀大权……“权”一直处在很强势的地位,但似乎都是虚拟的称谓。然而在古代,“权”却是切切实实存在的东西。  相似文献   

10.
古代也有庸医,既然有“庸医”,“医闹”也就在所难免,但闹得太凶的并不多。尽管少见,但不等于没有,有了医疗事故,除了“私了”解决外,历朝官方是什么态度呢?  相似文献   

11.
文杰 《当代审判》2003,(5):38-38
今年1月初,单位一位同事领来一位二十三四岁的女青年来到我办公室。同事介绍说,这个女青年是他远房亲属,遇到官司了,请我这个“法学家”帮帮忙。然后指着我对那个女青年说:“你有什么苦尽管向他诉,他是法学‘专家’,会帮你圆满解决的”。  相似文献   

12.
13.
中国社会开始进入“被”"时代,其实质是人权保护的缺失。结束“被”时代需要从立法、司法和尊重私利三个层面来努力。  相似文献   

14.
杨彬彬 《政府法制》2008,(12):34-36
重庆连发地产窝案.包括5名厅级官员在内的多名干部落马.多家房地产商亦卷入。 重庆历史上盛行码头文化,官场亦不免带上烙印。官商交往掺杂江湖义气,则必然滋生大量权钱交易。“我们经常要为来检查的人准备红包,大的一两千元.小的两三百元。不但当着上下级的面公开发.而且如果来的人超过了预计,还要临时补发。”一位熟悉重庆官场的人士如是说。  相似文献   

15.
潘文 《金陵法律评论》2006,(2):150-154,160
“被”字句在不同语体中的分布及句法结构、语义特征都有差异。用“叫、给、让”来表示被动的句子只能出现在文艺语体中,并且“叫、让”后的宾语不可省略;在“为+所”构成的“被”字句中,动词既可以是处置动词,也可以是判断动词和心理动词,并且不同类别的动词在“为+所”“被”字句中的句法表现并不相同。文艺语体中“被”字后以带宾语为常见,而事务语体和科技语体中“被”字后以不出现名词性成分为常态;政论语体中,“被”字句的动词可以是光杆动词。  相似文献   

16.
中国社会开始进入"被"时代,其实质是人权保护的缺失。结束"被"时代需要从立法、司法和尊重私利三个层面来努力。  相似文献   

17.
许子 《政府法制》2010,(20):54-54
古时候的文书传输靠的是驿站,一般每隔20里有一个驿站。一旦需要传递的公文上注明"马上飞递"字样,按规定要求每天300里,如遇紧急情况,可每天400里、600里,最快达800里。"六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用来表示情况的紧急程度。  相似文献   

18.
析“被”     
“被”旬式对社会现象的另类表达 2009年7月12日,媒体出现了一篇名为《应届毕业生怒问:谁替我签的就业协议书?注水的就业率!》的文章迅速蹿红。作者说道:“我就业啦,太兴奋了,而且是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被就业的!”就这样,“被就业”一词诞生了。事实是,在这名学生不知情的情况下,学校为了提高就业率,与一个不知名的公司签订了这名学生的就业协议。  相似文献   

19.
“口口声声为人民,一心一意谋权利”,这是张廷登的“两面人生”在他成为阶下囚后的完整呈现。  相似文献   

20.
商红日 《政府法制》2009,(16):47-47
翻阅历史人物传记时,不时能看到有关“左”和“右”、“左”倾和“右派”的是是非非。不过,对于“左”和“右”是起源于中国传统文化,抑或引自西方这一问题,还是有点让人搞不明白。“左”和“右”的说法到底出自何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