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越 《今日中国论坛》2013,(Z1):182-183
中国传统诗词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本民族特色,在意象选用、格律、情感表达方式等方面与西方诗歌具有较大差异。本文从诗歌的美学本质出发,分析了中国传统诗词的美学本质,以传达诗歌最重要的美感为根本出发点,以汉斯.维米尔(HansVermeer)的翻译目的论为指导思想,拒绝了"诗歌不可译"的错误论点,扬弃了诗歌翻译中片面追求"信"、"忠实"的翻译习惯,提出了中国古诗词翻译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2.
李春华 《理论月刊》2006,(6):132-133,188
本文旨在论述美学思考在翻译中的重要运用和作用。首先对翻译和美学基本定义进行了一定的分析。翻译美学是探讨原文、译文和翻译过程的美的。本文通过实例证明把美学分析运用到翻译当中有利于实现原文与译文的对等,利用美学分析进行翻译有其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3.
回眸中国翻译历程,中国翻译活动经历了几次高潮,从早期的佛经翻译,到近代对西方的科技翻译、哲学、社会科学翻译及文学翻译,每一次翻译高潮都离不开经世致用思潮的影响,呈现出很强的功利倾向。中国近代几次翻译以每次翻译高潮中代表人物的翻译活动为点,对翻译的功利性进行了初步剖析和解读,旨在进一步拓展对中国近代翻译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广告不仅是一种经济活动,而且是一种文化交流活动。广告语是集经济、文化、宣传、美学为一体的艺术性语言。广告语的翻译不同于一般的传统文体翻译,从审美心理认知角度,广告语的翻译应着重选用仿拟、夸张、元翻译等能够产生强烈的心理美学效应和经济效应的不寻常的方法进行。  相似文献   

5.
武月琴 《理论月刊》2005,(10):44-46
本文从哲学角度证实了翻译的相对性;接着又从翻译的哲学层面探讨了翻译之难、绝对的定本只是理想;而翻译固有的特性决定了翻译文本受译者、读者及其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而,笔者认为翻译没有“理想的定本”。  相似文献   

6.
翻译是生活世界中的一种人类交往实践,翻译研究亦不能脱离生活世界.然而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译学研究范式都遗忘了生活世界,背离了翻译活动的实践性和翻译活动的真正目的与意义.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们各自所选择的作为语言学基础的理论割离了语言与人类实践的关系.回归生活世界,必须诉诸理论的途径.马克思主义实践语言观符合实践哲学的思维方式,以它为理论指导将能引导翻译研究回归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7.
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译者"适应"以原文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过程,以及以译者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选择"译文的过程,这种适应和选择涉及语言、文化、社会等诸多方面。在翻译少数民族文化特色词时,为传达这些词特有的文化内涵,译者至少需要在语言、文化、交际三个维度上进行适应、选择与转换,才能产生恰当的译文。  相似文献   

8.
叶静 《理论月刊》2013,(3):105-106
近年的中英文诗歌翻译研究主要关注译者主体意识和翻译主体性的探讨,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果,使得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中心地位得以凸显,相反,原诗作者的地位则被忽略.本文就如何看待原诗作者在翻译活动中的地位,如何把握并协调在翻译这一文学活动中,原作者、译者及读者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自己的翻译诗学观念,认为在充分把握原诗作者的诗学观及其在具体诗歌中体现方式的基础上,译者在译语中应用相应的策略将原诗作者的语言观、美学观、政治观等诗学观完整地再现出来.这种翻译诗学观念能积极主动地使作者、译者及读者三者之间视界融合的和谐统一,是人类文化沟通的一条重要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9.
雅各布森所著的《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一文奠定了翻译的语言学理论和符号学理论的基础。本文就该文的主要内容加以摘要,转述和评论。即语言共性论、语言符号的问题、语言的强制性规范、翻译分类、翻译对等及诗歌的不可译性。  相似文献   

10.
西方翻译理论的引进改变了中国传统翻译研究的封闭性、片面性,引起了中国翻译研究的新变化:研究范围的扩大化、研究手段的多样化以及理论研究的深入化,为中国翻译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材料和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1.
祖婉慧 《前沿》2014,(3):183-184
随着科技化趋势的不断发展,大大缩短了客观条件下所造成的地域距离,全球化社会发展趋势逐步加强,世界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地球村”已经成为了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本文通过详细地阐述了跨文化翻译过程的东西方差异的现状,深刻的研究和分析了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下所导致的对于美的不同的评判标准和情感认知在跨文化翻译过程中发挥的重要意义,并就如何的立足于美学的角度上去看跨文化翻译过程的东西方差异提出了一些观点和看法,以期有助于在跨文化翻译过程中,能够充分的立足于美学标准,依靠美学价值,尊重东西方文化差异,保证跨文化交往过程中翻译的有效实现。  相似文献   

12.
翻译史研究是主体对客观翻译史的系统认识,覆盖了翻译史实践、翻译史学实践(翻译史论)和翻译史学理论三个研究层次。译史实践是对翻译活动与翻译思想的历史描述;史学实践指以理论为指导对翻译史资料的系统分析,以及由此形成的历史认识;史学理论则以前二者为对象,对翻译史论和翻译史研究自身问题进行理论探索。这三个研究层次循序发展,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对前者的反思与提升。文章详析了翻译史各研究层面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各自负责的具体内容,并指出中西方的翻译史研究在这三个层次上都呈现不均衡的态势。  相似文献   

13.
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社会和跨文化的交际行为,而人际交往行为有其一定的规范来规范、制约。在哲学视域下,无论是从翻译的本质、翻译的标准、译者的选择还是从翻译的主体来看,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伦理问题。  相似文献   

14.
杨雄琨 《长白学刊》2008,(2):123-125
梁启超不仅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同时也是一名出色的翻译家。他在翻译方面的成就,可以概括为:大声疾呼,倡导翻译;译介政治小说第一人;提出"翻译强国"的著名论点;确立译书"当首立三义;"主张由日文转译西文;通过译介倡导"小说界革命;对佛经的翻译与研究;阐述翻译文学对中国文学之影响。因此,他不愧是中国近代翻译文学的倡导者和先驱者。  相似文献   

15.
翻译单位是翻译所运用的基本单元,从语言学、心理学、语言哲学等角度,不同的学者对翻译单位作了不同的解释。翻译单位是语言符号间的层次关系,这一观点符合翻译单位的本质,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双语翻译的最大等值。  相似文献   

16.
学术界对道安翻译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他关于"五失本"的态度问题,以及由此所产生的他是直译论者还是意译论者的争议上,观点大多偏颇片面;同时,对于道安翻译思想的理论内涵与价值,也缺乏深入剖析与发掘。为此我们对道安的翻译思想进行重新梳理与审视,以厘清其发展脉络与理论内涵,并以现代理论话语对其进行诠释与转换,以彰显其理论价值与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7.
德里达对传统翻译理论的解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国哲学家德里达是解构主义的主要倡导者,他创造了"解构主义"这个术语。他以"延异"和"踪迹"为切入点对传统的翻译思想进行了解构,重新阐释了传统翻译理论中诸如翻译对等、原作与译作的关系以及可译性等核心问题,对翻译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德里达看来,翻译应尽量达到"一个词对一个词"的等量,原作与译作呈互补共生的"契约"关系,而翻译中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又受制于词的"经济法则",这些深邃的思想对我们的翻译理论与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中外译界对翻译伦理的研究,大多为翻译伦理的概念、标准、策略,翻译主体的指涉,不同翻译范式的伦理特征以及构建方向的研究,这些研究经历了由浅到深、由少到多、由单一到多维度的过程,研究热度持续增强,但依然存在原创性不强和方向性不明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景点翻译变译的审美理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介绍中国景点介绍的美学特征,提出朦胧意象是吸引游客的审美基础,从中西语言文字差异性视角探讨了景点翻译中变译的必要性,同时也分析了景点翻译中变译的审美理据以及变译的度。  相似文献   

20.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要求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高层次、应用型、操作型翻译专业人才。那么,必须在培养过程中,首先找到"翻译专业人才"获取翻译专业技能行之有效的途径,才能实现如上培养目标。探讨翻译能力和翻译专业技能的关系,界定具备翻译专业技能的依据——译者的认知变化,探索达到认知变化从而具备翻译专业技能的途径,这些都是建设我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课程设置、教材内容设计等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