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红学”成为“显学”后,“探佚”之学亦随之兴旺,故而在《干校六记.小引》中,钱钟书先生以“在收藏家、古董贩和专家学者通力合作的今天,发现大小作家们并未写过的未刊稿已成为文学研究里发展特快的新行业了”刺之。“无中生有”,或曰“作伪”,是为“探  相似文献   

2.
伯村 《瞭望》1992,(23)
《瞭望》今年第十三期上有一篇一勺先生的《章太炎“词穷”》,与编者对此论稍持不同看法的《编余琐记》一则,很有趣味。现在我也插进来说几句不学的话。 《词穷》原文说史量才先生于1934年冬被蒋介石刺死后,章太炎后来在为史先生写的“墓志铭”中,末句说史量才之被刺死“抑命也夫,命也夫!”是章“把一场扼杀舆论  相似文献   

3.
校稿琐言     
“校对”以前称“校雠”。《风俗通义》:“按刘向《别录》: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为雠。”一说“雠”足“仇敌”,校稿时要把错别字当作仇敌一样来加以消灭。前人出书,十分重视校对工作,不但把错别字当作仇敌看,还采取一定的奖惩措施。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载:“蔡葛山先生曰:  相似文献   

4.
郁斌 《瞭望》1990,(41)
丰子恺先生在《琐记》一文中记了这么一件事:“从前有一书商,欲刊一部《中国文化名人传》,通告一百位文人,请其自写传记,并购买预约书十册,每册十元。文人想藉此出名,皆乐从。” 古往今来。某杂志社拟编一本  相似文献   

5.
宏图 《瞭望》1989,(38)
小说是假的。清人陶家鹤序《绿野仙踪》云:“世之读说部者,动曰:谎耳!谎耳!”然古今中外说梦之痴人,钩沉索隐,迷不知返。《围城》迷竟然感动了“确也手痒”的杨绛先生,一篇《记钱钟书与〈围城〉》,拆穿了钱先生笔下《围城》的“西洋镜”。  相似文献   

6.
戴小京 《理论视野》2013,(5):I0002-I0002
多年前已与白鹤先生相识。我们的缘分始于共同的书法爱好和几次书学研讨会上的交流。古人云:"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带着这样的认识,我走进了他。白鹤先生,字如其名,文如其人,清淡脱俗,灵秀超逸。1958年出生于中医世家,书香门第;自幼研习书法,饱读诗书。良好的家庭教育赋予白鹤先生卓越的艺术敏感力和深厚的古文功底。这为其日后的书法创作和学术研究作了有力铺垫。  相似文献   

7.
《瞭望》1989,(49)
张尔田先生《词林新语》记:“或问疆村翁:‘晚岁何以少作词?’翁噱然,曰:‘理屈词穷。’”疆村翁,清末民初词流宗师朱孝臧也。 从事于校诂“老庄”、疏证“六书”的马叙伦先生,早年辑有《寒香宦词稿》,至耳顺之年自省:“予弱冠左右,懵然于词而敢为之,三十后  相似文献   

8.
八零后的我,从事政工三年,但是与《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结缘已有20年的时间了,20年里,她像一位人生的导师指引着我前进。受文学功底深厚的启蒙老师和干了一辈子政工工作的父亲影响,我从小热爱阅读和写作。  相似文献   

9.
读者来信     
《团结》编辑部: 本人由于工作环境关系,接触《团结》杂志机会较多。看到贵刊98年第二期封底落款为“中山先生诗丁丑秋书于连滨植元”的书法作品,“中山先生诗”应是汤增壁代孙先生执笔,为悼刘道一烈士所撰挽诗。江西文史研究编的《江西文史》(1994年第一期),第一篇文章就讲到悼刘道一烈士这首诗作的由来。该文系李铝正作,标题是:“成文自足一家言”,副题是“记毛泽东同志萍乡籍老师汤增壁”。其中写汤“长于文笔”一节,就比较详细列举了他代孙先生撰挽诗的事,当然还有他也代黄兴撰写过给汉口《国民日报》的题诗。现就  相似文献   

10.
宏图 《瞭望》1991,(29)
名医、名票何时希先生《梨园旧闻》记武生名家盖叫天曾陪一代宗师杨小楼演《莲花湖》,或以为杨著厚底靴必不能逮“短打”盖五之迅捷。其实不然,于腾挪搏斗间,杨却快人半步,使对手每每无所措手足。此无他,全在杨“脚下无废步”。 演剧、为文,虽曰二事,其理则一。有识者早已指明“为文之道……曰‘割  相似文献   

11.
自知·自胜     
宏图 《瞭望》1991,(33)
鲁迅先生“论时事不留面子,砭钢弊常取类型”,因此,梁实秋先生即以“恶辣”、“著名的‘刀笔’”品评他的散文。显而易见,此系梁氏之“偏见”,忽视了鲁迅先生的另一面——更重要的一面,即“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地解剖我自己”。 历史每每重演。钱钟书先生学术力作《谈艺录》、《管  相似文献   

12.
史晓风 《民主》2005,(3):34-36
又学了一遍《共同纲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的一天,我请叶圣陶先生给我讲讲“人民教育出版社成立的政治背景”。叶先生没有正面回答,却问我:“你学过《共同纲领》吗?”我说:“在上海联合出版社脱产学习过几天,一些重要条款还能背。”叶先生笑着说:“背倒不必。要紧的是读懂,弄明  相似文献   

13.
真·假     
宏图 《瞭望》1994,(32)
巴金老人《向老托尔斯泰学习》深情地写道:“……我留下的每张稿纸上都有这样三个字:讲真话.”在《最后的话——致树基》中,老人又提及,托翁“给我指出的一条路……这就是讲真话”.李辉君《云与火的景象——我所理解的巴金》记拜访老  相似文献   

14.
这里的十三篇小文都是在《读书》上发表过的。随写随登,不料竟够一本小书,上海三联书店愿意出版,于是当初随手写上的标题《书城独白》成为书名。本来用不着加上什么多余的话,可是又觉得不能不向读者老实交代几句。 从孔老夫子讲“正名”起,我们的祖祖辈辈就讲究名义,习惯于“顾名思义”。可是到我这一代,现在也可算是老一代了,名和义有些脱节了。这些文登在《读书》上,其实我早已不读书了。读,应该是过去时。好在汉语  相似文献   

15.
名著和名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赵元任先生译的《阿丽思漫游奇境记》,我跟乔木同志打过一回交道。乔木同志似乎特关心赵老先生的这本译品。五十年代,中国青年出版社成立不久,他写信给顾均正先生说:欧美儿童读物的许多译本,解放后都停印了,这样不好,应该挑选一部分整理出版;还开列了可供考虑的书目,近二十种,其中有赵老先生译的《阿丽思漫游奇境记》。顾先生当时是中青社的总编辑。  相似文献   

16.
伏琛 《瞭望》1989,(29)
《燕口拾泥》是金克木先生近几年写的学术性小品文的结集,收于浙江文艺出版社今年七月出版的‘学术小品丛书’。当这些散珠似的小文章在《读书》杂志上络绎出现时,我就十分爱读,不过那时作者署名是辛竹。  相似文献   

17.
写这个题目,最初是有感于 5月19日《济南日报》“周 末版”《木牛流马“再生记”》这篇文章。在我的印象中,中央电视台的《实话实说》节目也曾谈过这个话题。通过网站搜索,只查到一个标题:《王先生之木牛流马》,1998. 10. 4。《济南日报》报道的是陕南汉中的农民郭统霄,《实话实说》的嘉宾“王先生”不知何许人。但报道中提到一个叫王湔的新疆工学院的高级工程师。看来,《实话实说》中的王先生就是此人了。 《木牛流马“再生记”》一文,追溯了木牛流马的简要历史。东汉王充的《论衡》记载,春秋末期的公输般(即鲁班)…  相似文献   

18.
我的四点看法──关于“天人合一”及其他蔡尚思《望》周刊1994年49期发表了胡绳先生的《介绍一篇文章》。他介绍的是罗卜先生的《国粹·复古·文化》一文。罗卜先生的文章则批评了陈国谦先生在《关于环境问题的哲学思考》一文中所表现的一种思想倾向。三位先生的文...  相似文献   

19.
<正>《人民日报》2015年4月7日刊登梁衡的文章指出,"文革"中很多学者都是靠读书挺了过来,并留下了著作。如季羡林的《牛棚杂忆》,杨绛的《干校六记》。我的一位干部朋友,受挫折后就去读书,他说读书可以疗伤,后来也很有学术成就。毛泽东在病床上一直读书,直到距去世70多个小时的时候还在阅读。只要有阅读,人就不会倒,不会老。什么是阅读?阅读就是思考。比如,我们说:阅兵、阅卷、阅人、阅尽人间春色,就不说"看兵、看  相似文献   

20.
今年初的一个下午,我到北大朗润园去拜访邓广铭先生,想请先生为我正在编辑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创刊三周年纪念册”写一篇“笔谈”。我已经有好几年没来看望先生了,但却一直和先生保持着联系。邓先生见我来了,很高兴,一边握着我的手,一边非要从椅子上站起来。虽然几年没见了,但先生的身体还是那么硬朗,看不出已是年届九十高龄的老人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