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指现代性塑造下的以中国为范围的文明体系,是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华文明含括着古典与现代两个层面的要素,是经过现代性改造和升华的现代文明,具有古今结合之特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根基是中国自身的传统资源,包括中国古代文明最重要的两个核心要素:强调人伦,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集体和国家,形成了典型的国家主义理念。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核心要素,也包括当今被世界普遍认可并践行的要素,它为全人类所共享。强化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意识,不仅赋予我们生活以价值,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起到催生和促进的作用,而且能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理解中华文明如何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明共同相处。  相似文献   

2.
丁国旗 《人民论坛》2023,(20):94-97
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广大文艺工作者新的文化使命。应在新时代新征程的时代背景下认识和观照新的文化使命,在深入领会“第二个结合”的历史性意义、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前提下理解和认识新的文化使命。对于广大文艺工作者而言,如何将新的文化使命落实好,最终回到对文化文艺工作发展规律的认知和文化文艺实践上来,是一个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基础上形成的现代文明,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样态。系统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方法论,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基础性方法。研究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重大实践课题和理论命题,需要以系统观念深刻把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核心要义的整体性、生成逻辑的系统性以及本质特征的关联性;从系统逻辑出发,以历史与未来的历时性、探索与复兴的整体论、中国与世界的宽视野等多层复合的视角深刻把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整体价值意蕴;运用全局性谋划、协同性推进、整体性推动的系统思维和辩证方法,准确把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进程中的重要准则,助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当代建构,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为主动、更为厚重的精神和文明力量。  相似文献   

4.
中国式现代化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理论表达和实践呈现,也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中华文明正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重焕荣光。在文化布局上,要以守正创新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在文化主体上,要以“两个结合”造就新的文化生命体;在文化建设上,要以“两个文明”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在文化传播上,要以现代化共同体超越西式现代化。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底蕴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内涵相结合,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温德朝  储东巍 《群众》2024,(4):51-52
<正>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深刻阐释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大命题。随后,总书记在苏州考察时嘱托江苏勇担“四个新”的重大任务,特别是要“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探索新经验”。徐州素有“两汉文化看徐州”之美誉,在中国历史的时间纵轴和空间横轴上具有特殊地位。近年来,徐州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大力实施“舞动汉风”文化工程,推动汉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探索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经验。  相似文献   

6.
车文明 《前进》2023,(12):11-12
<正>文化关乎国本,文明关乎国运。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并首次归纳提出中华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即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这不仅是对五千年中华文明特征与本质进行的高度概括,做出的重大论断,更是从理论上展示了中华文明的魅力与实力。五大特性排在首位的是突出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7.
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且源于中华文明内生性的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产物。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了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集中展现中华文明的内在特质,是中华文明经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后的文明迭代和文明延续。中华文明赋予了中国式现代化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其突出表现为:连续性是中国式现代化自主建构的重要根源,创新性是中国式现代化返本开新的内在动力,统一性是中国式现代化建构民族共同体的重要支撑,包容性是中国式现代化兼收并蓄的基本遵循,和平性是中国式现代化和平崛起的文化根因。中华文明的五大特性相互联系、内在统一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精神滋养,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8.
<正>文化关乎国本,文明关乎国运。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并首次归纳提出中华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即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1]。这不仅是对五千年中华文明本真与独特所作出的重大结论,而且科学概括了中华文明的魅力与伟大。立足百年变局、放眼战略全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刻理解把握中华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对于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自觉赓续中华文明、  相似文献   

9.
<正>今天,我们召开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座谈会之前,我先后参观了新建成的中国国家版本馆和中国历史研究院的考古博物馆,很有收获。成立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国家版本馆,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中华民族具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这次参观考察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国家版本馆,我更加深切感到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相似文献   

10.
路璐 《群众》2023,(14):53-54
<正>长江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江苏考察时强调:“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江苏要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积极参与建设长江和大运河两大国家文化公园。”在传承历史文脉中推进文化创新,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路径、标志性成果的形成提供了根本遵循。建设高水准国家文化公园,需要充分把握其文化创新中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挑战。  相似文献   

11.
蒋艳  吴天为 《群众》2024,(3):41-42
<正>2023年10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文化的现代化,从文明的维度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就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也是中华文明的新时代使命。中华五千多年文明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  相似文献   

12.
刘振霞 《前进》2023,(12):13-14
<正>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全方位、深层次阐明了中华文明的继承和发展这一重大实践命题。在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中首次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再次强调“围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  相似文献   

13.
谢忠强 《前进》2023,(11):12-13
<正>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了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内涵深刻、体系丰富,尤其是在文化传承发展的基础上如何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理论遵循和实践要求。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指引下,广大党员干部要在文化传承发展的基础上,着力提高自身担负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四种能力。  相似文献   

14.
深刻认识后继有人是我们的根本大计,对于总结党的百年历程所取得的基本经验,创造性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后继有人是保证红色江山代代相传的根本;传承中华文明需要后继有人;面向新征程,亟须培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后继者。  相似文献   

15.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为在新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思想引领,确立了行动指南。文化馆作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载体,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创造性落实到位,应从三个方面做起:一是在理论层面深化对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认知;二是在操作层面做好新时代文化馆传道授业解惑工作;三是在创新层面活化非遗资源,让非遗在新时代重焕光彩。  相似文献   

16.
“‘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这一重大论断具有内在的深层逻辑。从理论逻辑来看,“第二个结合”与思想解放具有精神内涵和价值指向上的同一性,充分彰显着党对于思想解放的精神追求;从历史逻辑来看,党对“第二个结合”的持续探索是一个不断提升理论自觉、推进思想解放的过程,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三次飞跃提供了坚实的精神支撑和文化资源;从现实逻辑来看,以“第二个结合”带来的新的思想解放助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要在破除“现代文明就是西方文明”的先验逻辑中实现文化祛魅,在对文化传承发展的科学认识中赓续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文化血脉,在挺立文化主体性的基础上筑牢理论和制度创新的思想心理保障。  相似文献   

17.
孔新峰 《求索》2023,(6):45-52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具有重大原创性和时代性的新型复合概念。“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标志着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重大创新。理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型话语,要兼顾文明的“属性分析”与“话语分析”两大面向,特别是话语分析面向。“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话语体系创新意义,体现在其对于带有浓厚西方本位色彩的现代学术概念的解构与重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相关话语相结合,有助于重新厘定西方中心论的“现代性”概念。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现代性”的批判,借鉴“多重现代性”思想运动经验,能够为“人类文明新形态”有效供给提供较为厚重的规范性内容。  相似文献   

18.
系统思维是习近平“七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重要思维方式。从系统思维的视角来分析,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是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内在要求,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价值目标,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主动选择。“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整体性、协同性和动态性的显著优势。这要求我们“两个文明”一起抓,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立足培育文明人,构建现代文明国家和现代文明社会;坚持守正创新,因时因地合理推进“两个文明”建设。从系统思维视角来审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优势,有利于我们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有利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相似文献   

19.
张鹏虎 《新东方》2023,(6):25-31
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是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来文化实践探索所形成的最新理论硕果,也是建设文化强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从生成逻辑来看,习近平文化思想根源于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继承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于党建设文化强国的探索实践。从内涵要义来看,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以坚定的文化自信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坚持“两个结合”构建文化发展新格局、秉持开放包容理念为人类文明贡献中国智慧。从实践理路来看,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应坚持党对文化建设的全面领导,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力;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强化文化强国建设的凝聚力;善用“两个结合”的重要法宝,推进文化强国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  相似文献   

20.
范晓慧 《湖湘论坛》2023,(6):88-100
立足于现代化语境来探讨中国的制度优势及其文明史意义,内含着一种突破时代和地域局限,从人类文明史的宏大视域来检视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体系及其历史意义的意图。所谓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优势,是指通过在中国所进行的现代化实践而沉淀下来的具有典范意义的关于现代化的模式与制度。它们包括:党的全面领导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根本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其他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体系和治理体系。发挥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优势具有重要的文明史意义,它传承和发展了中华文明的“民本”“独立自强”“其命维新”“和合”“大同”等制度理念和制度精神,从制度文明的维度诠释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