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毛泽东对于中国历史知识的精通是举世公认的.无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毛泽东都喜欢引经据典、谈古论今,用生动形象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来阐明最深刻的道理,从中汲取经验教训.明朝末年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就是这样一位被毛泽东经常用来评点、引为论据的历史人物.毛泽东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不同情势下对于李自成的评点,总能够结合当时的实际条件和面临任务,赋予独到见解和丰富内涵,给人以焕然一新、豁然开朗的启迪.  相似文献   

2.
<正>“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毛泽东熟稔中国历史,对于中国古代历史人物留有诸多评批。其中,被明代思想家李贽喻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不仅是毛泽东诗词歌咏最多的古代帝王,也是毛泽东评批次数最多的古代帝王。对于这样一位在历史上存在争议的中国古代第一位封建君主,毛泽东有着怎样独特的见解与评价呢?一、肯定功绩:“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超过他的”毛泽东评价秦始皇的总体态度是“一分为二”。1975年,当时在毛泽东身边为他读书的芦荻曾就秦代政治史和秦始皇的历史地位请教毛泽东,毛泽东明确表示:  相似文献   

3.
<正>有唐一代,风云人物迭出。然而,能真正走进毛泽东视野中的人物并不多见,这其中能被毛泽东誉为“政治家”的更是屈指可数。纵览毛泽东的评批手迹,曾得到如此盛誉的人物只有三位:姚崇、朱敬则、张说。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姚崇,这位不仅被毛泽东盛赞为“政治家”,且还是“大政治家”的唐代著名宰相。姚崇(650-721年),字元之,陕州硖石(今河南省陕州区)人。姚崇在唐武则天、睿宗、玄宗时三次出任宰相。史籍载,“崇少倜傥,尚气节。长乃好学,仕为孝敬挽郎,  相似文献   

4.
<正>“由于唐太宗的丰功伟绩,一个不可预知的中国,一个英雄史诗的中国,改写了几千年来一直延续着的文明史。”这是法国著名历史学家勒内·格鲁塞对唐太宗李世民的评价。李世民作为一代英主,毛泽东曾说他“稍逊风骚”,但也仅仅是文采上的“稍逊”,并不影响李世民在毛泽东心中不同凡响的地位。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幼聪睿,玄鉴深远,临机果断,不拘小节,  相似文献   

5.
婺源茶院朱氏第九世孙朱熹(1130—1200),不仅是我国南宋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和理学之集大成者,而且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至自然科学有不同程度的贡献,“彼所完成之理学,操纵我国哲学、教育、礼制等凡七百年;支配日、朝之文化,亦数百载。”毛泽东早在长沙求学时,就认真研读过朱子书籍,对朱熹主张抗金图存、恢复中原的爱国思想甚为赞扬推崇,对他的理学思想也相当钦佩。孙琴安曾在《人民日报》(海外版)撰文说,1915年9月6日,毛泽东在给萧子升的信中,开头便谈到朱熹。他写道:“仆读《中庸》,曰博学之。朱子补《大学》,曰:即凡天下之物,莫…  相似文献   

6.
<正>“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这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蜀先主庙》。诗人称赞了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刘备的英雄业绩,并为蜀汉事业后继无人而感慨叹息。刘备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人物,其一生雄才大略却也难免身死国灭。熟稔三国历史的毛泽东,曾从很多方面特别是领导方法、工作方面层面对刘备进行过诸多评点,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实切社会立论,目光如炬,落墨大方,恰似报笔,而义法亦骎骎入古”;“精理名言,故未曾有”;“历观生作,练成一色文字,自是伟大之器,再加功候,吾不知其所至”;……这些精妙文字,出自1912年一位国文老师对一位19岁青年撰写的作文的高度评价。这篇作文题为《商鞅徙木立信论》,这位青年便是毛泽东。这篇距今已有110多年的文章,今天读来依然如雏凤振羽、清越初鸣。毛泽东在这篇文章中不仅直接表达了他对于商鞅及其变法的态度与评价,同时也借商鞅变法间接表达了他对于良法的初步思考、对于国民性的初步认知。这篇文章,是读懂毛泽东早年思想的一扇重要窗口。  相似文献   

8.
婺源茶院朱氏第九世孙朱熹(1130-1200),不仅是我国南宋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和理学之集大成者,而且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至自然科学有不同程度的贡献,“彼所完成之理学,操纵我国哲学、教育、礼制等凡七百年;支配日、朝之文化、亦数百载。”  相似文献   

9.
明朝有将近300年的历史,兴衰治乱的轨迹在《明史》中历历可见.在明朝前期,朱元璋、朱棣父子励精图治,奠定了大明王朝数百年的基业.之后有所谓"仁宣之治",实则在守成中渐渐消磨了进取的斗志.到嘉靖当政,初期尚有振作之象,不久便朝政紊乱,乱象环生.万历初期张居正改革犹如回光返照,过后就江河日下,病入膏肓.明朝有许多昏庸的皇帝,如醉心修道的明世宗朱厚熄、几十年不见朝臣的明神宗朱翊钧、热衷于干木匠活的明熹宗朱由校就是其中突出的代表.明朝末代皇帝朱由检在内忧外患中走投无路,最后吊死煤山.他死前以发覆面,以示"无面目见祖宗".一代王朝就此凄然谢幕.  相似文献   

10.
<正>对于被革命导师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的王安石,毛泽东从学生时代起就开始研究,并有独到的见解。1915年9月6日,就读于湖南一师的毛泽东致信萧子升说:王安石"欲行其意而托于古,注《周礼》,作《字说》,其文章亦傲睨汉唐,如此可谓有专门之学者矣。而卒以败者,无通识,并不周知社会之故,而行不适之策也"。早年毛泽东研究王安石变法的经验教训,对他日后改造中国、从事革命和建设不无影响。毛泽东总结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教训是"不周知社会"。"不周知社会"内涵很多,其中自然也包含了"吏不得人"的问题。因此,毛泽东赞成"治国就是治  相似文献   

11.
《湘潮》1992,(5)
傅柏翠同志出生于福建省上杭蛟洋,早年留学日本,当过律师。大革命失败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他在蛟洋领导农村武装斗争,曾任红四军第四纵队司令、党代表,与国民党反动派和封建势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建国后,他历任福建省人民政府委员、民革福建省委主委、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福建省文史馆馆长。他是一位历经坎坷、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现在,已是97岁的老寿星了。本文是依据历史事实创作的反映傅柏翠一生经历的长篇传记文学作品《新桃花源“国王”》的第九节。书稿尚在修订之中,本刊摘发时略作删节。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不仅是政治家,是领袖,而且也是书卷气极浓的读书人。他终生以书为伴,以书为友,以书为膏粱。他尤爱读史书。他不光是读,而且是研究,是评点,是紧密联系现实的分析与思考,是以史为镜进行借鉴和比较。所以,毛泽东的读史,实际上是“治”史。在毛泽东读过的史书中,最重要的是二十四史。对于这样一部长达5259卷,约4000万字的历史巨著,毛泽东不仅从头至尾进行了仔细通读,而且对其中许多卷、章、节竟反复研读了四五遍之多,留下了一串串极富哲理而又耐人品味的故事。在读《史记·张仪列传》的时候,毛泽东从苏秦对张仪的冷漠接待…  相似文献   

13.
陈晋 《党建文汇》2009,(11):48-48
在上海,一个叫李雪梅的海归女孩别出心裁地成立了一家“绿色屋顶”公司。许多渴望田园生活的人可以自己动手种植瓜果。  相似文献   

14.
陈晋 《党建》2010,(4):55-56
新中国成立前后,党内英雄辈出,群星灿烂,人才极一时之盛。论军事指挥,有朱德、周恩来和被评为元帅的开国元勋们。论党务工作,有刘少奇、任弼时、陈云、邓小平、彭真等。论经济工作,有周恩来、陈云、薄一波、李富春、李先念等。论外事外联,有周恩来、陈毅、张闻天、王稼祥等。论宣传文化,有陆定一、陈伯达、胡乔木、周扬等。这些入的年龄,除朱德外,当时也只50岁上下。  相似文献   

15.
陈晋 《党的建设》2010,(8):59-60
新中国成立前后,党内英雄辈出,群星灿烂,人才极一时之盛。论军事指挥,有朱德、周恩来和被评为元帅的开国元勋们。论党务工作,有刘少奇、任弼时、陈云、邓小平、彭真等。论经济工作,有周恩来、陈云、薄一波、李富春、李先  相似文献   

16.
17.
《湘潮》1994,(5)
毛泽东评点《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我国北宋时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毛泽东十分喜爱这部书。他的藏书中既有《通鉴》的线装本,也有标点平装本。出差视察随身携带《通鉴》,休息睡觉时床头放着《通鉴》,这是一部被他读"破"了的书,其...  相似文献   

18.
曾国藩近年来被出版界炒得火热。其中不乏利用“伟人效应”招揽读者,以致不惜断章取义之例。 在《曾国藩之谜》一书的封面,醒目地引用了毛泽东、孙中山、蒋介石对曾的评价。孙、蒋二人权且不论,毛泽东在人们心目中的威望是不言而喻的。当读者看到毛泽东对曾“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这样语重千钧的评价时,难免被吸引。其实,这里所引评  相似文献   

19.
《学习导报》2011,(12):57-58
凡到过云南昆明大观楼的人,或许都会对清朝康熙年间孙髯所作的一副长联留有深刻印象。联云: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  相似文献   

20.
华小勇 《党史文苑》2012,(11):16-21
在中国革命战争中,粟裕大将以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导演了一幕幕惊天动地的战争活剧,取得了一系列经典战役的胜利,比如车桥大捷、苏中七战七捷、孟良崮战役、豫东战役、淮海战役等都堪称经典,从而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对粟裕在战争中的表现,作为军事统帅的毛泽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对上述经典战例还做过精妙的点评。车桥大捷——"这个从士兵成长起来的人,将来可以指挥四五十万军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