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61年9月9日,毛泽东为江青在庐山拍的一幅照片题写了一首七绝,即著名的“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这首题作《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的诗一问世,即受到广泛关注。其中,对“乱云飞渡仍从容”一句的解释,几乎所有注家都联系上下句的意思,把“仍从容”的主语解作了“劲松”。这自然并非没有道理。是啊,在暮色苍茫中看那挺拔的青松,任凭天上乱云飞渡,依然我行我素,岿然不动,这不正是恶劣环境中革命者坚强不屈的形象吗?有注家更联系1961年9月作者写此诗的时代背景,说“飞渡的…  相似文献   

2.
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毛泽东的这首《七绝·为女民兵题照》诗,风格朴素,明白如话,脍炙人口,早已为广大群众所熟知、所喜爱,但却很少有人知道这首诗的诞生,其实还有一段内幕——  相似文献   

3.
1961年8月23日至9月16日,中共中央在庐山召开工作会议,讨论工业、粮食、财贸、教育等问题。会议期间,毛泽东看到了江青拍摄的一张仙人洞照片。照片为从仙人洞前石护栏的角度,远望西北方锦绣峰的景观,上方有蟾蜍石、古松疏影数丛作为点缀,左下方为锦绣峰白鹿升仙台及御碑亭的黑影,中部大部空间则为黄昏时天幕上出现的阴暗云层,照片题名为“庐山雄姿”。9月9日,毛泽东为这张照片赋诗一首《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1963年12月…  相似文献   

4.
误区 遗憾     
去年3月15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江泽民同志的两首七绝诗。诗虽作于1998年3月19日,但内容的跨度,却包括了我国进入九十年代以来,各族人民在党中央领导下,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整整8年的伟大实践,显示着一个团结奋斗、务实兴邦的重大主题。作者在诗前小序云:二首七绝系“忆旧”、“思今”之作。  相似文献   

5.
孟红 《世纪风采》2010,(2):42-43
上世纪中叶的“大跃进”期间,毛泽东科学分析与把握当时的国际和国内形势,审时度势地发出了“大办民兵师”的号召,并提出要全民皆兵。作为毛泽东身边的机要工作人员,李原慧当时也积极参加进了首都民兵师,后来还照了一张全副武装的相片以作留念,并有幸得到毛泽东的《为女民兵题照》七绝一首诗词。  相似文献   

6.
去年3月15日 ,《人民日报》发表了江泽民同志的两首七绝诗。诗虽作于1998年3月19日 ,但内容的跨度 ,却包括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入九十年代以来 ,各族人民在党中央领导下 ,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整整八年的伟大实践 ,显示着一个团结奋斗、务实兴邦的重大主题。作者在前小序云 :二首七绝系“忆旧”、“思念”之作。第一首为《忆旧》 :寒江雪柳日新晴 ,玉树琼花满目春。历尽天华成此景 ,人间万事出艰辛。《忆旧》写的是作者在1991年1月去吉林省的考察活动。那年1月7日至13日的一个星期里 ,江泽民同志在吉林省和沈阳…  相似文献   

7.
1993年年底,《党的文献》第6期发表了毛泽东的四首诗,其中一首为《七绝·观潮》,从而公开了毛泽东1957年到海宁观潮的“秘闻”。全诗如下: 千里波涛滚滚来, 雪花飞向钓鱼台。  相似文献   

8.
诗无达诂? “庐山云雾弄阴晴, 伐木丁丁听有声。 五老峰头偏向右, 东方红后见分明。” 我是从1996年2月15日《文论报》上发表的、由当时《诗刊》编辑刘章撰写的《叶剑英的一首佚诗》中,欣赏到叶剑英这首被后来人定名为《庐山》的七绝诗句的。当时,我只是感到这首诗很有意思又无法说清,隐约觉得它既朴实无华又朦胧含蓄,既浅显易懂又含义深邃,此  相似文献   

9.
陈宪平 《世纪桥》2011,(23):21-23
嘉兴南湖在宋代以后便与杭州西湖、绍兴东湖并称浙江三大名湖。清乾隆皇帝曾六次南巡,八次驻跸并登临烟雨楼,除了在烟雨楼题诗十五首之外,另有公元1781年(第五次南巡后一年),其在热河行宫避暑山庄青莲岛上刚仿建完工的烟雨楼写七律《题烟雨楼二首》,共十七首。值此农历八月十三日子时乾隆皇帝诞生三百周年之际,本文从三方面对乾隆题烟雨楼诗进行浅析,谨以此文为念。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写过这样一首七绝吗?吴美潮,周彦瑜1990年第3期《文艺理论与批评》刊登了计小为的《评舒群的<毛泽东故事>》一文。文中说毛泽东在1971年以后写过这样一首七绝诗:豫章西望彩云间,九派长江九叠山、高卧不须窥石镜.秋风怒在侍臣颜。这导致了一些以讹传...  相似文献   

11.
尽美的人生     
1961年8月21日,董必武在赴武汉视察的列车经过济南时,情不自禁地回忆起中共"一大"代表王尽美与邓恩铭,遂挥毫写下《忆王尽美同志》七绝一首:"四十年前会上逢,南湖泛舟语从容。济南名士知多少,君与恩铭不老松。"该诗亲切朴素,落地有声,充分表达了董必武对战友的深切缅怀之情。  相似文献   

12.
1940年,八路军重庆办事处得到消息,有人手中有方志敏烈士的遗文,经验证系真品,于是花重金买下。这篇失而复得的文章便是《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6月,叶剑英读罢,感慨良多,挥毫写下七绝《读方志敏同志狱中手书有感》:“血染东南半壁红,忍将奇迹作奇功。文山去后南朝月,又照秦淮一叶枫。”诗中交织着对方志敏爱国精神的敬佩和对他壮烈牺牲的痛惜,深沉而真挚。叶剑英将此诗题写在方志敏的遗照上,并附记:“时在抗日第三年,作于重庆。”  相似文献   

13.
正据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撰出版的《毛泽东年谱(1893—1949)》记载:1910年秋,17岁的毛泽东"考入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在离家时,抄写一首诗留给父亲,‘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以表达一心向学和志在四方的决心"。因为这首《七绝·呈父亲》是"抄写"的,多数关于毛泽东诗词的书籍不予编入。长期以来,人们对这首诗的赏析,侧重考证原诗的作者究竟是谁。  相似文献   

14.
黄克诚大将戎马一生,功勋卓著。在世人的心目中,他和诗词似乎沾不上边,笔者也有这样的印象。1992年4月,我为筹办《纪念黄克诚大将九十诞辰图片展览》去北京,找黄克诚夫人唐棣华征集历史照片,意外见到黄老于1966年2月在山西晋东南地区领导人民抗旱时填的两阕《水调歌头》词,甚为惊奇。经唐大姐介绍,我才知道黄老闲暇时亦喜写诗填词,由于战争年代环境险恶,黄老随写随丢,至今仅存一首题为《思亲》的七绝,是1937年黄老为怀念前妻所作。诗曰:  相似文献   

15.
邵建新 《党史博采》2011,(11):57-57
1938年9月,著名学者、新文化运动的干将胡适就任驻美大使。不久,他作了一首白话小诗《题在自己的照片上,送给陈光甫》,诗云:“偶有几茎白发,心情微近中年;做了过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表明他为抗战竭力奔走的愿望。三年任职期间,胡适以一介书生奔走于美国各地及英法等欧洲诸国,为祖国的抗战事业作宣传、争外援,的确是“拼命向前”尽了力的,值得赞赏。  相似文献   

16.
正江西,是一片红色热土。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江西这块红土地都留下了毛泽东艰难探索的奋斗足迹,见证了他跌宕起伏的心路历程,可谓是"踏遍青山人未老""无限风光在险峰"。毛泽东在江西一共创作了13首诗词作品:《西江月·秋收起义》《西江月·井冈山》《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菩萨蛮·大柏地》《清平乐·会昌》《七律·登庐山》《七绝·为李进同志题  相似文献   

17.
正因为有了定力,今天的中国更能"不管风吹浪打""我自岿然不动"。毛泽东有一首七绝诗曰:"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这首诗既颂扬了"定力",也颂扬了"磨砺"。"乱云飞渡仍从容"颂扬的是"定力"。这个定力,伴随着毛泽东的革命历程和艰难困苦的斗争生活,展现在他指挥若定的战斗诗篇中。如《西江月·井冈山》:"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研究非常认真,下面这一事例足以说明这一点: 少小离家老大归, 乡音未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这是唐代政治家、诗人贺知章写的一首七绝《回乡偶书》。 1958年,中央一位领导同志,曾以这首诗为例证,说明古代官吏是禁带家属的。毛泽东为弄清此事,不仅翻阅了《全唐诗话》,还特地查阅了《旧唐书·贺知章传》,并给这位同志写了一封长信:  相似文献   

19.
正1963年1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了《毛主席诗词》一书。写在此书目录前的一段话是:"本书收入毛主席诗词三十七首。以前发表过的二十七首,这次出版时经作者作了校订。另外十首是没有发表过的。"本文所要谈及的《七律·答友人》(写于1961年)即为"另外十首是没有发表过的"中的一首。诗的全文是:"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  相似文献   

20.
正据考证,最早使用"中国梦"一词的是南宋诗人、画家郑思肖。他在《德祐二年岁旦》的诗中有"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下泉》诗是《诗经·曹风》中的一首诗,表达了作者收复中原的强烈愿望和对南宋王朝的不满。诗中的"中国"指中原地区)的句子。2008年3月18日,在十一届全国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