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言符号由能指和所指结合而指称现实现象,因此产生表意间接性基础,构成改变能指形式的规范委婉语和改变所指内容的变异委婉语两大系统,而改变语言符号语气功能亦可委婉表意,就形成了委婉语语言间接性的三个不同的层面。在此基础上可以更进一步地深入探讨委婉语的构成规律和语用规律。  相似文献   

2.
谌莉文 《理论月刊》2006,(12):118-121
从哲学和认知的观点来看,委婉语思考并不仅是一种思维方式,还是一种想象、一种创造。本文认为委婉语的在线理解中同样包含着概念整合过程,同时,认知语境促使在这一整合过程中不同的概念产生关联。同时,我们提出了委婉语在线理解中多空间概念整合的认知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权力话语、文化哲学与安德烈·勒菲弗尔(André Lefevere)的有关理论为依托,从宏观角度分析跨文化交流中作品尤其是文学作品的译介及其所受的文化影响;初步认为文化环境包括道德伦理、意识形态、源语和目标语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格局、文学的引入在目标语文学及其文化中的地位及译者的文化态度和目的等都制约着译介过程,翻译是一种社会文化语境中权力话语制约下选择和重写的过程;当前顺应文化发展的需要,异化策略理应得到彰显。  相似文献   

4.
金晓莉 《前沿》2012,(5):153-154
英语委婉语的构建形式丰富多彩,主要有语音手段、语义手段和语法手段等。委婉语的语用特征明显地反映出对格莱斯的"合作原则"的违背,其目的在于实现避讳、避俗、礼貌和幽默等功能。  相似文献   

5.
春节联欢晚会中的广告和广告形态现象,不能简单归之于中国电视业和广告业的发展,更大程度上是消费文化在中国崛起的标志。中国的消费社会化直接导致了消费文化的蔓延。本文试图从春节联欢晚会入手,分析其中的广告数量和广告形态,进而对电视、广告业及消费文化所扮演的角色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梁雪清 《前沿》2012,(12):144-145
委婉语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与社会呈现出一种映现关系,它具有避讳、礼貌和掩饰三大功能。礼貌也存在于文化和语言之中,它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条重要准绳。语言是表达礼貌的重要手段,也是医患沟通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但由于医患间沟通交流不当产生的误会时有发生,甚至会引发医疗纠纷。因此医患之间的对话成功与否是直接影响医疗效果的因素之一。本文通过对医患对话中委婉语的礼貌性进行分析,不但有利于促进医患之间的理解和沟通,而且还能缓解目前紧张的医患关系,同时也为建立平等、和谐的医患关系创造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7.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桥梁,口译则是跨文化交际的桥梁,但口译中的文化障碍是影响口译活动流利实现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口译中的隐喻翻译。在口译的源语与译入语中,译者必须理解这两种语言的隐喻文化性,正确的传递和理解这两种语言的隐喻文化内涵。本文以概念隐喻为理论基础,解读与其对应的文化障碍,探究英汉口译中隐喻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8.
周玉祝 《当代广西》2014,(20):M0002-M0002
正文化的声音需要用心来聆听,文化的芬芳需要用鼻来嗅闻,文化的足迹需要用笔来镌刻。《当代广西》第18期刊发的《从远古到近代:文化铸造民族自信》一文,正是广西异彩纷呈的地域文化的精彩缩影。文章从"通、特、专、言"四个层面评论了《中国地域文化通览·广西卷》一书,文风朴实,思想敏锐,意蕴深远。短短3000余字就把50余万言的专著概括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犹如一泓清澈的泉水,让人感受到滋润甘甜,从而明晓事理,启迪人生。的确,支撑一个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的,并非表象上的经济与军事实力,而往往是无形的"文化"。文化之于民族,就像水之于生命,蔚蓝之于大海。文化不能脱离民  相似文献   

9.
闽北对台湾开展"海峡旅游",不止有山水奇景的吸引力,更有闽北神奇文化的吸引力。"闽北文化"之于"台湾文化",有着远超"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之上的"共同文化内涵",它有4大根源性文化:——古闽文化。远古以降历夏商周至春秋时期为"古闽文化时期",彼时福建与台湾同属"大  相似文献   

10.
间接用语是在语言中使用的不直接明确地表达事物或意向的语词,包括模糊语、含蓄语、委婉语、暗示语、双关语等。间接用语在刑事预审中有四个方面功能。间接用语的功用的发挥,依赖于犯罪嫌疑人的思维局限性、侦查人员讯问用语的技巧性和环境性等多种因素。  相似文献   

11.
傲金才仁 《前沿》2014,(11):221-222
词义是客观事物在人们意识中抽象和概括的反映,是语言文化中的显著特征,一种语言的词义中蕴含着一个民族的历史、社会、哲学、心理等。本文试图通过对蒙古语中含有传统文化意义的饮食、自然现象、数字、颜色等词的研究,窥探蒙古族社会文化生活及思维方式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从詈语的使用看民族文化心理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娜 《求索》2010,(1):57-59
语言是历史文化的一扇窗户,我们可以通过它,来透视、认识和了解在语言中积淀的一个民族独特深厚的文化历史和文化心理特征。本文以来源于《汉语大词典》中的“詈语”词语为语料,通过对它们的梳理,探寻它所承载的汉民族文化心理的变迁与发展历程,并根据这些詈语的使用特点将汉民族的文化心理发展历程划分为四个阶段:规范伦理的阶段、摆脱束缚阶段、冲破禁忌的阶段与走向文明的阶段。  相似文献   

13.
崔莹玺 《前进》2004,(6):39-40
明确地把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作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这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史上是第一次,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建设史上也是第一次。我们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和反复地思考,深刻地体会这一论点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第一,文化创新把发展先进文化的地位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时俱进特征的生动体现文化是人类独有的生存方式,创新是文化的本质特征。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真正把文化的建设与创新作为治党建国根本任务之一,始之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表明,我们党对建设先进文化的…  相似文献   

14.
语言作为人际交往的工具,其妙处真令人叹为观止。比如,有些事或有些话,直接表述出来会让人反感,或不那么方便,于是就换个说法,改用委婉含蓄、拐弯抹角的办法表达。语言学上称这样的修辞方式为“委婉语”。用委婉的语言表达同样的意思,是老祖宗的创造。成书于两千多...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十七届六中全会又以文化建设为主题,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充分说明了我们党对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高度重视,更说明了文化之于发展和强大中国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侗语电影《我们的桑嘎》折射出全球化背景下侗族文化的种种困境。这种困境是我国整个民族地区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一个缩影。全球化浪潮使民族文化处于尴尬、矛盾的境地。要实现民族文化的突围,则要与时俱进,彰显个性,整合创新。  相似文献   

17.
刘君栓  李占辉 《前沿》2012,(2):128-129
母语文化是学习者认知目标语文化的基础,跨文化交际包含两种文化的互动。文章通过论述两种文化对第二语言习得和跨文化交际活动成功的积极作用,以及其在分析这些活动中的互动关系,揭示两种文化并重对外语教育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文章探讨了我国当前英语教材语料的文化取向。  相似文献   

18.
从人类文化学的角度来理解三峡巫文化,就应以人文精神来尊重和关怀它,而不是简单地归之于迷信.三峡地区是中国巫文化的重要摇篮之一,三峡巫文化历史悠久.三峡巫文化内容丰富多彩,至今仍然影响着三峡地区人们的文化.其独特的文化特点主要有:其产生和发展始终与现实生活的生产、再生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生产出发,直接服务于生产、世俗化和制度化、宗教化、思想的理论化.三峡巫文化还在如下领域表现出自身的文化功能:医学、功利、政治、社会控制与整合、礼仪规范与娱乐等.  相似文献   

19.
杨文帅 《学习与实践》2022,(12):124-133
传统神话是民族文化的源头,从根源上表达着民族文化的特征,具有很强的民族文化延续意义。传统神话不仅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还是中华民族和现代国家建构的基质要素。当我们探源中华文明时,必然不能绕开彰显民族文化本源特征的神话,而必须从文化共同体变迁的角度,考察它们之于中华民族和国家建构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20.
唐浩明历史小说深深浸染着湖湘文化的内蕴。无论是从小说创作的动机 ,还是从小说的思想内涵和艺术表现手法上 ,都可以看出湖湘文化之于作家的无所不在的影响 ;换言之 ,其小说本身正是湖湘文化的经典解释文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