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荫榆之死     
刘玉真 《法制博览》2010,(19):50-51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是一个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人物,由于某种特殊的原因,凡是被鲁迅批评过的人物,我们都在心里把他打入了黑名单,称之为“反动文人”、“走狗”。如果用放大镜也找不出他们观点的反动,那就称他“帮闲文人”。但是,拂去历史的尘埃,我们发现鲁迅也不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他的言论并不都正确,被他批评的人不都是坏人,遭到鲁迅多次讽刺的杨荫榆女士就是一例。  相似文献   

2.
南书房     
《南风窗》2010,(12):96-96
<正>《鲁迅回忆录》许广平著长江文艺出版社2010年3月版这本《鲁迅回忆录》许广平写于1959年8月,11月底完成,它为广大读者、尤其是鲁迅研究者提供了第一手的史料,但是也引起了一些学者的质疑。造成这样的结果一方面是作者对一些历史事件与人物的认识存在局限性,另一方面应归结于当时的写作环境。正如许广平在《前言》中所述,此书是在"社会主义风格的创作方法"下完成的,许广平只是初  相似文献   

3.
张映勤 《法制博览》2011,(14):23-23
鲁迅一生从事的职业主要是三种:公务员、教师和作家。公务员身在官场,讲的是职务级别,而不是职称。鲁迅在教育部当了十四年的科长、佥事,没有职称可言。作’家靠作品说话,鲁迅一生为人们留下了七百多万字的著译,但是连一级作家都不是,按现在的说法,  相似文献   

4.
1921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第九卷第一号上发表了《故乡》。关于久别20年的故乡,鲁迅先生写道: 来的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蓬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相似文献   

5.
绘画与政治     
河西 《南风窗》2012,(16):96-96
对于"鲁艺"(编者按:鲁迅艺术学院,1938年于延安创立,毛泽东、吴玉章、周扬先后任院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至"85新潮"之前的美术史,那段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的蜜月期,我们该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艺术家徐冰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谈到,古元的版画和王式廓的绘画素描深深地影响了他。古元,1939年进入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美术系第三期学习,1941年在"鲁艺"担任美术工场木刻组长,兼任  相似文献   

6.
乐朋 《法制博览》2011,(12):51-51
执诗坛牛耳而英年早逝的徐志摩,和胡适、梁实秋等,曾一起被鲁迅斥为“拿着软刀子的妖魔”。1929年在燕京大学的演讲中,谈及文学界的圈子,鲁迅又拿新月派做例子,他说:“梁实秋有一个白璧德,徐志摩有一个泰戈尔,胡适之有一个杜威,——是的,徐志摩还有一个曼殊斐儿,他到她坟上去哭过。”鲁迅在指明新月派文人的思想渊源的同时,又道出了徐志摩浪漫、雕琢的诗风。徐志摩,可谓纯粹的唯美主义诗人。  相似文献   

7.
储昭根 《南风窗》2012,(4):29-30
鲁迅先生说过的"曾经阔气的要复古,正在阔气的要保持现状,未曾阔气的要革新",用来形容当前思想界的状况并不为过。一句话,中国的改革与发展面临空前挑战。  相似文献   

8.
2007年10月4日至10日,德国著名汉学家、波恩大学汉学系主任顾彬教授对四川乐山师范学院进行了为期7天的学术访问。访问期间,顾彬教授作了《鲁迅与郭沫若》的专题学术报告,接受了本文作者的专访,并围绕郭沫若研究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有关问题,同外语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的教师以  相似文献   

9.
郑贺秀 《法制博览》2011,(18):F0002-F0002
1920年,鲁迅先生写了短文《头发的故事》。他在文中说,头发现在是中国人的宝贝和冤家,古往今来多少人只因为这不痛不瘁的头发。吃尽了毫无价值的苦难。现在的国人,已经没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之虞,也不用怕别人骂自己是“假洋鬼子”。但头发的状态,依然决定着人的心理状态和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10.
《南风窗》2014,(16)
<正>鲁迅说过,北大是常为新的。"新"字用得好,妙不可言。大师就是大师。为新,意思是走在人前,敢为天下先。这的确是北大的特点,也正是这个特点,造成了北大的尴尬:进步的时代她最进步,堕落的时代她最堕落。这一点,鲁迅也早就看出了。他夸过北大是"改进的运动的先锋,要使中国向着好的,往上的道路走",也骂过北大"堕落至此,殊可叹息"。这看  相似文献   

11.
关于中医与中药的所有探讨,都可以从鲁迅的散文谈起。"开方的医生是最有名的,以此所用的药引也奇特:冬天的芦根,经霜3年的甘蔗,蟋蟀要原对的,结子的平地木……多不是容易办到的东西。然而我的父亲终于日重一日地亡故了。"一提起中医,很多人就会想起课本里当范文读过的鲁迅的文章。鲁迅因父病不治而萌生学习西医的念头,东渡日本接触西医后的"我",在对比之下渐渐悟得,"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  相似文献   

12.
《南风窗》2016,(25)
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年9月版收入由北京鲁迅博物馆珍藏多年的鲁迅收藏的全部浮世绘作品,其中包括在日本已经绝版的极其珍贵的第一书房版《浮世绘版画名作集(第二期)》的30幅名家名作,每图附评介。书中另有专文,对鲁迅与浮世绘的关系以及第一书房版《浮世绘版画名作集》的由来,做了详细的分析、考证。  相似文献   

13.
正前言:德国近代哲学家尼采曾高度赞誉:"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我国现代文学家鲁迅也评价说:"不读《道德经》一书,就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那么,《道德经》为何会有如此大的魅力,又是怎样一部书?"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2014年4月1日,习近平主席在欧洲学院发表演讲时,引用老子《道德经》中的名言阐述了中国改革发  相似文献   

14.
符号 《南风窗》2012,(23):12-12
秉承古训"莫言"、从红高粱帐里走出的作家,用31年的直面、沉远、犀利、魔幻的言说,摘得了2012年文学"诺奖"的桂冠,这是让中国故事流布于世界的中国本土第一人。多少弥补了些鲁迅、沈从文、老舍、林语堂、巴金等与"诺奖"擦肩而过留给国人的遗憾,也多少满足了开始融入世界、成为世界公民一员的心理渴求,让认同式的焦虑症有所缓解。这个被人称为风格独特、想象狂放、叙事磅礴、语言精妙的作家,以重组回忆、独特建构、百味杂陈、荤腥不忌的姿态,  相似文献   

15.
佚名 《法制博览》2011,(19):4-5
鲁迅是中国人最尊敬的作家之一,他留学日本时师从章太炎先生学文字学;在北京政府教育部挂职时,经常跑去琉璃厂购买碑帖来揣摩汉字的笔划和结构;他那些不朽的著作,都是用汉字写出来的。可是,他后来却力主消灭汉字,实现文字拉丁化,为此发表了极为尖锐的意见——  相似文献   

16.
王炳毅 《法制博览》2010,(19):18-20
鲁迅先生不多的传世诗作中有一首五言绝句《赠蓬子》,是1932年鲁迅应姚蓬子请求写字时即兴记事之作。诗中所说是“一二&#183;八”淞沪抗战之时,沪上青年诗人穆木天的妻子沈若芸携带儿子乘人力车到姚蓬子家寻找丈夫的事情。全诗如下:“蓦地飞仙降碧空,云车双辆挈灵童。可怜蓬子非天子。逃来逃去吸北风。”  相似文献   

17.
《南风窗》2016,(26)
正《红楼梦》大概是中国文学作品中受到不同评价最多的一部书了,鲁迅作了很精辟的归纳:"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密事。"这种现象在对凯恩斯及其代表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以下简称《通论》)的评价方面也能看到。80年来围绕《通论》的评价汗牛充栋,由于各人视角不同,很多观点大相径庭,更各取所需。凯恩斯从不反对市场经济制度一个月前的11月9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  相似文献   

18.
鲁迅杂文的锋利,迄今未有超越者,他的秘诀之一是偏,走极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针尖才易见血。当然,偏必有差,以下一段,鲁迅从苏俄的革命文艺理论生搬硬套来的“阶级论”,可商榷处就不少——  相似文献   

19.
佚名 《法制博览》2011,(1):64-64
鲁迅自幼喜欢画画,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到了自己在“三味书屋”读书时,喜欢用一种“荆川纸”摹画小说上的绣像,而且积攒了一大本。周作人曾回忆说:“鲁迅小时候也随意自画人物,在院子里矮墙上画有尖嘴鸡爪的雷公,荆川纸小册子上也画过‘射死八斤’的漫画,  相似文献   

20.
阮婕妤 《工会博览》2009,(5):142-142
娜拉和子君是分别诞生在易卜生和鲁迅笔下的女性,在女权意识、人物性格和自我意识方面存在相同点,但在各自出走的起点和终点、人物个性、追求个性解放的方式上不同。鲁迅创作《伤逝》不仅是为了回答《玩偶之家》遗留下来的问题,同时也是为了警醒国民,在传统的贞操观念和男性中心文化的束缚下,没有争取到经济独立权的女性,个性解放只能是一句口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