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决胜与追梦"成为党的十九大的主题,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人民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真实写照。一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一个特征是目标导向,意味中国经济的发展受到总体发展目标的牵引。我们党提出了两个百年目标。首先是在2020年实现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第一个百年目标,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  相似文献   

2.
中国和谐文化的思想资源、重要地位和正确导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和谐文化是一种以和谐为价值取向的文化形态。和谐文化渊源于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和谐思想,辩证法的宇宙观是和谐文化的哲学基础。和谐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核心理念的新概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和精神支撑。作为一定社会观念形态的文化,和谐文化对社会具有强大的导向作用。和谐文化的价值取向是以人为本,倡导协调、统一、稳定、有序的理念。  相似文献   

3.
一、和谐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1."和谐文化"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明确地提出"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党的十七大进-步提出"和谐社会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同时提出把"构建和谐文化"作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主要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4.
母天学 《理论探讨》2007,(6):157-159
和谐之美是整体之美、整合之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体现着全国人民美好的理想诉求,她从多个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也为中国特色领导科学的完善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时机。这种和谐之美不只是目标之美,还在于"共建共享"相统一的手段之美和过程之美。她要求全社会领导活动的各个要素都处在一种协调互动、系统严整、方向明确、行之有效的和谐状态中;她要求从当今中国社会的实际出发,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建立健全领导和谐美的体系,探索以领导和谐美促进社会和谐美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5.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现代化的统一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要推动马克思主义研究从中国化向现代化转变,并最终达到二者的统一,需要解决三大问题:一要区别马克思主义体系的三个层次,以明确统一的性质;二要协调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两个方向,以明确统一的目标;三要整合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一个整体,以明确统一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建设和谐社会是我国社会发展的方向和政府的社会治理目标,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政府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认为要建设和谐社会首先就要建设和谐政府,进而分析了和谐政府建设的五个方面的内容,即和谐政府必须具有科学有效的行政体制、运行良好的府际关系、清晰衔接的目标系统、协调统一的行为过程和廉洁奉公的政府文化。  相似文献   

7.
文化安全与文化产业的关系悖论及价值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产业作为新事物在发展的初始阶段容易产生"外部性",即引致文化安全问题。而维护文化安全与发展文化产业这一命题存在四大悖论,即文化安全与发展文化产业定位的不同与耦合,文化安全与文化产业"走出去"目标的偏差与背离,文化安全与发展文化产业矛盾性与和谐性的交融以及维护文化安全与发展文化产业"度"的难以定量。因此,两者关系的正确处理应以"和谐"为价值归宿、遵循两个价值取向:一是遵循两个规律,二是实现理念多元化、管理多元化和资本多元化的"和谐"。  相似文献   

8.
民主与法治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两个基本内容。然而,就两者关系,我国学术界却存在普遍的争论。和谐共生与冲突均衡是民主与法治关系问题上的两种相对的认识。就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亦有民主为本和法治优先两种认识,亦有部分学者提出了法治民主政体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9.
构建农村社会和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社会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城镇社会的和谐与农村社会密切相关,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没有农村社会的和谐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城镇社会和谐。构建农村社会和谐要明确目标,重在建设。  相似文献   

10.
侯平  蔡立 《理论与改革》2006,(4):117-119
如果有一个全球化的和谐文化环境,它对中国的进步和发展将是十分重要的。中国目前已经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在此基础上,中国还应该进一步提出在文化方面建立一种跨国和谐文化的理念。本文着重在跨国和谐文化的概念、建立跨国和谐文化理念的现实环境、时机、理论基础、注意问题等方面逐一进行了论述,通过论述对促进建立跨国和谐文化理念找到了一些途径,提出了一些合理的想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和谐文化,是指一种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以倡导、研究、阐释、传播、实施和谐观念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形态、文化现象和文化性状。它包括思想观念、价值体系、行为规范、文化产品、社会风尚、制度体制等各种存在方式。在全党致力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阶段,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新时期,培育建设和谐文化极其重要、极其迫切。本文拟就培育和建设和谐文化重要性紧迫性,建设和谐文化主要任务及其要调适和处理的几个关系略加陈述。(一)培育和建设和谐文化绝不是人为主观臆造,而是有着极其深刻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紧迫性。从理论上讲,…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伦理和谐精神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对中国传统伦理和谐文化的开拓创新.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中,要正确认识五个辩证关系:文化主导性与多样性关系、文化继承性与创新性关系、文化斗争性与统一性关系、中国传统伦理与西方伦理关系、先进文化与和谐文化关系.  相似文献   

13.
建设和谐文化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是主导文化与多元文化的关系。和谐社会是把多种多样的社会资源、多种多样的社会结构,用先进的社会规范组织起来,形成合力,朝着绝大多数人认定的目标前进,组成社会交响乐,奏出和谐的动人乐章。根据这样一个要求,和谐文化中至少应该包涵三个"一"。首先是和谐文化应该确立"目标一致"的价值取向。和谐社会只能是奔向一个大目标。南辕北辙谈不上和谐。共同的利益决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建设和谐文化。和谐文化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文化源泉和精神动力,也是中国文化自身和谐发展的内在要求。建设和谐文化,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着眼实践,在理论和实践的互动中实现和谐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引领社会主流意识朝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意识、价值意识和实践精神的统一,是党的各种主张的集中概括,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明确价值观主体、价值观目标和价值观功能这三个维度,作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社会主义的价值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应该是富强、公平、正义、和谐。  相似文献   

16.
在探索中华文化的宝库、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积累的过程中,我们倍感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深刻思想足以供给当代社会发展的理论需求。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倾向于整体的、辩证的、和谐的思维特征,它就是建立在生机主义基础之上的和谐化辩证法,强调事物发展变化的基本方向是使事物之间趋向于相互依赖、相互生发的有机统一的和谐状态。基于现代社会发展的理论诉求,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模式必将在超越自己的过程中重放异彩。因此充分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这一基本特征是构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任务。企业是社会经济的主体,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前进的动力。企业和谐与否,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建设企业和谐文化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重要举措。企业和谐文化是企业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思想文化,融思想观念、理想信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为一体,反映职工对和谐企业的总体认识和目标追求。  相似文献   

18.
黄岩 《理论导刊》2008,3(1):47-50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与先进文化同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体系.和谐文化侧重对文化生态构成要素之间关系与状态的规定,先进文化侧重于对文化性质的规定.在现阶段,两者互动相融,先进文化为和谐文化提供方向指导,和谐文化为先进文化提供坚实的文化基础和丰富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艺理论阐明了文艺事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了文艺工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方向和使命,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方针和目标,指出了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健康发展的要求和措施。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艺理论,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宝贵资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文化在我国有着悠久的传统,中国文化在其民族性上就是一种和谐文化。虽然不同历史阶段中所阐发的和谐文化具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但却有一个世代相承的主张和谐的脉络和内核,这种脉络和内核作为和谐文化的既定理念,具有世代传承的价值。中国古代文化主体的儒家、道家等学派关于和谐的丰富思想,既形成了中国和谐文化的固有传统,也是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可资利用的宝贵的思想资源。概括起来,这些关于"和谐"的思想集中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