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律根植于社会,社会变迁与公法的发展紧密相连,社会变迁在制度、观念和应用等层面影响着公法的发展,公法对社会变迁具有推动作用。中国正在经历从政治国家一元社会向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并存的二元社会的变迁,这种变迁需具备建立市场经济和确立正确的政府理念两大要素,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与之相适应,中国公法应当在制度层面、观念层面和方法层面对这种变迁作出回应。  相似文献   

2.
论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差异与链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作为两种具有不同适用环境、合作机制的秩序系统,对社会个体的行为选择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轨迹有着不同的影响模式。而两者之间复杂的替代、互补和冲突关系以及在社会变迁中作用交替的动态演化对于我们深刻理解中国社会转型当中的现实矛盾和问题有着较强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3.
法国公证法律制度的基础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证制度史与证据制度发展史是紧密相联系的,在大陆成文法传统和证据法律制度的发展史中,书证替代口头证据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在这一方面,法国也是如此。人们甚至说:是法国在现代公证法律制度中创造了公证制度和证据制度相互促进的范例,更引领了公证法律制度完善的现代性形成的进程。在法国法律体系中,公证法律制度以“以静治动”的方式维持着现代法治社会的财产权明确和交易安全的法律秩序——自由主义国家所诉求的基本秩序;但这种制度又无时不在自我完善以回应社会变革和商业社会的诉求,在整个国家法律制度的发展框架中,在社会变迁的外…  相似文献   

4.
苏力 《中国法学》2007,18(5):39-51
本文从功能主义视角,力求重构儒家纲常伦理以及通常被认为体现儒家纲常的诸如日常称呼这类民俗。作为微观制度,而非思想文化,回应了跨越时空的人类根本问题之一,个人的社会和心灵秩序的建立和维系。阐明这些制度对于个体,特别是生活在小型社会中的普通人,而非统治者的日常生活的意义,及其对于更大的政治社会构成曾具有的潜在意义。尽管现代的社会变迁已令儒家纲常不再起作用,但其针对的问题之幽灵还在。  相似文献   

5.
江平 《法人》2004,(5):123-123
中国的经济转型是一场前所未有的社会变迁,这种变迁是经济形态的改变,也是制度状态的变革.经济形态的改变以市场经济的建立为导向,制度形态变革的目标则是法治.于是,法律与经济就成为这场变迁中两个最重要的因素.经济结构的变化将怎样影响法律制度的更迭?在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转型社会中,法律又将承担何种任务?这是颇值深思的问题. 经济转型是当今的重要经济和制度现象,但迄今为止在法学界对这种现象及其问题的学术解释尚属寥寥.  相似文献   

6.
法律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一直是法学,尤其是法社会学所关注的热点问题,相关的文章和著作已是汗牛充栋。社会生活对法律影响巨大,社会变迁能引起相应的法律变化,已经成为法学上的普遍共识。然而,从另一方面看,法律对社会变迁能否产生影响,能够产生多大的影响,法律在社会变迁中扮演的作用有多大,在这些问题上,各家众说纷纭。本文的讨论范围即在于此——单向度地考察法律之于社会变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张松 《法制与社会》2013,(23):14-15
自清末至民国,通过全面学习移植西法,建构起一个与西方大陆法系相似的"六法体系",而另一方面,却是人们生活实践和司法实践中的传统依然,形成制度与实践相背离的吊诡状态。归根溯源,乃是社会变迁过程中"变"与"常"二者的张力结果。变与常,既是近代中国法律转型的社会现象和"辨证规则",也是其中存在的问题,更是近代中国法律制度建构的历史观照。  相似文献   

8.
当今社会是一个快速变迁的社会。经济的发展,政治的起伏,社会制度的盛衰以及科技的进步,都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法律在社会变迁中充分发挥着工具职能,法律是一种与其他社会制度无法分离的社会机制,同时也是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调节手段。法律既引导社会变迁亦受社会变迁影响.法律与社会在相互变革与催动中各臻成熟。 一、法律作为社会变迁工具的社会墓础 法律体系在社会变迁中并非全然主动、独立于社会之外,其本身即是社会创造的一种制度,并终将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发挥对社会乃至对人类生活、思考方式的影响。法律应追随并适应社…  相似文献   

9.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小农经济和计划经济时代对司法的需求与市场经济时代对司法的需求完全不同。现代陌生人社会给传统的纠纷解决机制带来了严重的信息问题、裁判风险分担问题以及随之而来的司法正当性和效率性问题,因此,只有现代社会才需要复杂繁琐的现代程序制度和相应的程序正义观。中国快速的经济转轨和社会变迁内生出对现代程序制度的需求,但由于中西司法理念之间的矛盾使得现代程序正义观深入人心还有待时日。而在中国重构诉讼制度时如果注重发挥程序制度的信息功能,通过程序信息的发散彰显诉讼程序的正当性,那么就有利于建构人民对法治的信任。  相似文献   

10.
律师作为一种社会职业和法律制度,其产生和发展受到特定历史时期和社会文化条件的影响与制约。中国近代律师制度的产生是近代社会变迁的结果:从政治层面看,它是被迫的;从文化层面看,它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从经济和社会层面看,它是近代社会商品经济与社会民主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1.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政治制度,是由这个国家的国情决定的,必须符合该国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条件,是一定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新形势下,人民代表大会面临许多新的越来越大的挑战,只有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进行改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才能更好的发挥出来,才能很好地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相似文献   

12.
婚姻制度是规范男女两性关系和家庭关系的一种法律制度 ,婚姻关系处在社会生活的表层 ,是社会变迁的指示器。建国初期是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过渡最为剧烈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我国婚姻制度改革体现了由家庭本位到个人本位的过渡 ,婚姻制度改革对普通民众的生活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社会由社会观念、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三者构成,三者互动导致社会变迁。此模型解释了三种社会变迁的模式以及相应的合法性。法律制度化是解释社会变迁与法律转型关系的关键。中国在迈向现代化的过程中,法律转型应朝着法治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4.
我国正处于社会大转型时期,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在制度建设方面,旧的制度不断退出历史舞台,新的制度不断涌现,发挥作用,推动社会进步。在制度创新的过程中,政府的作用举足轻重。全面认识政府在制度创新中的利弊,对于推动制度创新提高制度的有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法治,即依靠法律手段来解决民族问题是人类的最佳路径选择。本文以当代中国社会变迁和50年的宪政实践为宏观背景,以《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为依托,以法价值理论为基础,探讨了民族区域自治的价值功能及其变迁;紧密联系中国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和法治进程的推进,指出了民族区域自治的未来发展目标,并设定了加强民族区域自治法制建设的路径选择:加快《民族区域自治法》的配套法规建设;构建民族区域自治法律的解释制度;强化民族区域自治法律实施的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6.
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本文从制度经济学视角对社会公平正义进行了分析,指出它的制度属性和所具有的强制性、局限性、承接性和阶段性特征,探讨了关于社会公平正义的制度变迁的诱致原因,提出了进行社会公平正义制度建设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7.
社会变迁中的利益、权利、权力和制度——透视城市拆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这次论坛的主题是社会变迁中的利益、权利、权力和制度———透视城市拆迁。社会科学研究的共识是中国自 2 0世纪以来一直处于激烈的社会变迁 ,对此各个领域有不同的反映 :哲学伦理学上的信仰缺失 ,社会学界的人士惊呼如今的中国是“断裂的社会” ,法学界的法制改革等等 ,这场变化中危险和机会同在。对法学研究来说 ,非常重要的任务是为这种变化提供公平的制度条件 ,避免过渡期的振荡和混乱。甚至更多时候这并不仅仅是我们自己提出的任务 ,而是社会现实要求我们必须立即解决的一道道难题。城市拆迁就是一个例子。城市拆迁在建国后就已开始。…  相似文献   

18.
《中国监察》2011,(7):41-43
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财政管理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加快形成统一规范透明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这不仅是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均衡发展的需要,而且  相似文献   

19.
崔兴则 《法人》2004,(9):122-123
以法律解释社会变迁,既是社会变迁的一种研究方法,也是法律研究的一种方法,它所研究的内容和面对的问题在整体上涉及社会学、历史学和法学,需要三者的结合。因此,《社会变迁的法律解释》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社会学、历史学或法律史研究的方法。作者所做的,与其说是社会变迁理论的建设性工作,毋宁说是在寻求一种用法律解释社会变迁的方法,这一方法致力于将社会学、历史学、法学相勾连,通过用社会、历史解释法律,用法律解释社会、历史的新的研究模式,而达到对社会变迁和法律新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罗马法,是人类古代社会最发达的法律体系,是现代法学发展的基石,是各种法学原则和制度的起源,其中,占有制度对后世的影响甚大。占有制度以占有保护为核心,旨在保护占有人的占有事实,罗马法中的占有保护有详细的保护制度,相比较而言,我国对占有的保护却相对欠缺。本文通过对罗马法占有保护制度的探讨,完善我国的占有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