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无悔芳华     
时光荏苒,岁月匆匆,转眼之间我在人大工作已有二十二年了。作为一名基层人大工作者,我用自己的青春真切地感受到了我国民主政治发展脉搏的律动,内心时时洋溢着兴奋与欣喜。记得十八岁那年,我刚从校门走进二道区人大机关工作时,一切都是那么陌生,由于自己对人大工  相似文献   

2.
庞雪 《当代广西》2013,(7):30-31
作为全区3000名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中的一员,我不仅是80后,还是"出家门进校门,出校门进机关门"的典型"三门"干部。当"农村"这个陌生的命题摆在面前的时候,我内心有过一丝恐慌:到底应该如何完成这一段人生旅程,才能不辜负党和组织的期望?9个月,275天,我与马山县古寨瑶族乡加显村的村干们一起翻山越岭、走村串户,到农户家宣传政策;一起站六七个小时复印新农保的材料,夜以继日地输入贫困户数据;一起在村委办公室加班加点……在点滴的工作中,我对加显村有了更深的  相似文献   

3.
回家     
1988年是中国残联成立的日子。或许是宿命的安排,就在1988年,我高中毕业了。我一个新疆知青子女,在上海既没户口又残了一条腿,走出校门的那一刻几乎就是我浪迹天涯的开始。那段日子,我常常一个人拖着我那条残腿在高招办、劳动局里进进出出,为生计奔波;常常一个人独坐窗前听着那首著名的萨克斯曲——《回家》,禁不住潸然泪下。我真的想要"回家"!  相似文献   

4.
《时代潮》2001,(13)
"一九七九年的春天,有一位老人在祖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我国的改革开放大门从此打开。次年,我兴奋地跨进了大学校门,从此,我沐浴在改革开放的阳光下,紧跟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发愤读书,以优异的成绩走完了6年的大学历程。6年中,我不仅学到了文化知识和医学专业知识,更使我看到了改革开放政策有力地推进了我们国家经济建设步伐.从这时开始,共产党的方针、路线、政策在我头脑里生根.共产主义理想在我头脑里萌发……  相似文献   

5.
《春秋》2001,(5)
我父亲马季,原名马树槐,1933年生于北京,35岁和我母亲结婚,1968年底我出生在哈尔滨。生我时父亲正在挨斗,母亲只能回姥姥家去生我。我60天时,被母亲用十几层毡毯被褥包着到了北京。父亲乍见之下,惊为庞然大物。后来剥茧抽丝,层层破译,图穷匕见时,他对我的第一句评价是:“怎么  相似文献   

6.
<正>2015年1月15-16日,我有幸参加了人事处组织的"一校两院"新进人员培训,作为一名刚刚走出校门,走向工作岗位的新人来说,这样的机会更是难得,我倍感珍惜。接到培训通知时关于培训的要求和目的并没有太多的想法,也没做过多的思考,个人理解对新进人员的培训无非就是介绍校院基本情况、强调校院规章制度、顺便激励一下年轻人努力奋斗这些常规性的内容。但是听完薛校长在动员大会上的讲话,并对我们提出"我们对培训最  相似文献   

7.
<正>我是1956年考入北大中文系新闻专业的,1958年并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于1960年毕业,被分配到贵州安顺的卫生学校任语文教员。这样,我和本书的作者"北大老五届"的同学,就有了一种特殊的关系:据本书的《跋》介绍,老五届包括"理科1960-1965级,文科1961-1965级"的同学,那么,他(她)们都是在我毕业以后入学的,是我的师弟与师妹;他(她)们又在1968年或1970年被发配到了基层,其中就有到贵州的,而我已经在那里生  相似文献   

8.
中央党校近一年的学习生活,给我留下了美好的记忆。大学毕业后,更为系统、更为深刻地接受马列主义基本理论的教育,使我在政治上、思想上、理论上受益匪浅。每当我浏览案头上那些在中央党校学习时阅读过的本本书籍和记下的一叠叠学习笔记,校园的学习生活就又在脑海中重现。 从大学校门走上工作岗位,二十多年来,由于业务工作的压力,我放松了对马列主义  相似文献   

9.
徐大华 《春秋》2009,(4):32-34
1968年下半年,我作为滕州首批上山下乡知识青年被安置到原滕县龙阳公社沙土大队李家沙土生产小队落户,在那里生活了两年多。两年多的知青生涯使我受益匪浅,虽然距今40多年了,但那段生活经历终身难忘。由于是第一批的缘故,为了扩大影响,推动上山下乡运动进一步开展,1968年9月9日晚,  相似文献   

10.
纪东 《协商论坛》2013,(5):52-53
从1968年8月上任,到1976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逝世,纪东一直担任周总理的秘书。本文是他在周总理身边从事秘书工作的片段回忆。1968年8月,周恩来总理同我正式谈话后,我开始在西花厅"总理值班室"正式值班,主要负责党、政、军、群等方面的工作。总理对秘书的分工非常清楚,也非常严格。只要事情不急,谁负责的事,就交给谁办,谁管的文件,就由谁处理。当然,遇上紧急的事情,不论是哪个秘书的分工,谁值班就由谁办理,办完后我们再互相通气。  相似文献   

11.
<正>步行至通远门老城墙下的时候,阳光洒在头顶。突然就想起城墙近旁的放牛巷。放牛巷23号,有一个叫"槐庵"的地方牵引着我。都是绿荫匝地安静又干净的小巷。穿过至圣宫的青石巷道,跨过横亘串联的火药局巷,放牛巷便清清爽爽的呈现于眼前。"放牛巷"蓝底黄字的路标立在一所学校的门前。记忆里的"放牛巷小学"已变身为"金马小学",新校名与新校门和巷子里的高楼一样突兀而陌生。我搜寻了半天,才在巷口一逼仄处发现老旧的原校门,黑底蒙尘的"重庆市中区放牛巷小学"被一块鲜亮的"严禁停车"的标牌拦腰截断,遮蔽掉的恰恰是"放牛"二字。"金马"在前,何须  相似文献   

12.
喋血的花蕾     
一朵娇嫩的小花过早地凋谢了。 一  2000年 11月 27日下午 5时 40分 ,安徽省砀山县路桥总公司副总经理毛立合从正在施工的陈庄沟回到他租住的家时,发现正上初中的儿子毛露露还没有回家,不由焦急起来。   毛先到了露露最要好的同学彭涛家。   “叔叔,下午 5点放学后,我和韩砀与露露一块走出校门,在学校南边往县医院拐弯的地方分了手。露露往东去了,我见一个二三十岁、身穿米黄色夹克的叔叔与露露在说话,不大会儿,露露就跟着那人坐着三轮车往城里方向去了。”彭涛将走出校门后的所见所闻一五一十地说了。   毛又来到韩砀家,…  相似文献   

13.
笑对挫折     
一位刚走出大学校门的朋友最近打电话给我,说她投了几十份简历,面试了十几次,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她非常苦闷:"屡屡受挫,我都快绝望了!我该怎么办呢?!"其实,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每个人在生活中多多少少都会遇到挫折,当代大学生多数生活安逸,阅历简单,成长一帆风顺,常常争强好胜,个性强又经不起挫折。在面对学习,就业,社交等社会问题时,一旦现实与个人理想差距  相似文献   

14.
王治国 《两岸关系》2007,(12):24-25
马英九,1950年7月13日出生于香港。1951年随父母迁居台湾。1967年高三时加入国民党。1968年考入台湾大学法律系,曾参与"保钓运动"。1972年10月开始服兵役,其间考取了国民党中山学术奖学金。1974年8月赴美留学,1976年2月取得纽约大学法学硕士学位,1981年3月取得哈佛大学法学博  相似文献   

15.
在常州繁华的延陵路上,矗立着一座31层高的圆柱型豪华建筑——常信大厦。这座大厦的拥有者是常州信托投资公司,公司三位"老总"中的唯一女性,就是本文的主人公——省政协委员、高级会计师毛若虹。埋头实干添光彩1966年8月,年仅23岁的毛若虹以优秀成绩从上海财经学院财政金融系毕业。刚刚跨出校门,"文化大革命"就开始了。1968年,毛若虹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怀揣一颗火热之心,来到祖国西南边陲的广西,参加边疆建设,一去就是16年。这期间,她先后在广西桂林地区资源县电厂、车田营业所担任财务工作。由于她聪颖好学,工作出色,后又调至人民银行资源县支行工作。在基层从事财会工作10余年,毛若虹练就一身扎实的基本功。1978年3月5日,她两次参加区、地银行系统举办的业务竞赛,这是由  相似文献   

16.
我在少年时便酷爱读书,并编织着一个个美好的梦。1966年我在同济大学附属中学读高中二年级,“文革”的爆发打破了我上大学的梦,1968年10月我被分配到一家铸钢厂当切割工。其时,社会上不少好书被“四人帮”查禁了,记得在1970年代初的一次野营拉练休息时,我随意从师弟手中拿来一本长篇小说《战斗的青春》看了几页,孰料闯了大祸,被人告发“看黄色小说”,加入共青团时还被作为一个问题提出要我说清楚。  相似文献   

17.
我叫王桂明,是北京市保安服务总公司文安分公司副经理、驻北京大学保安大队大队长。不知不觉中,2021年已经到来站在这样一个重要的历史交汇点,展望2021年,我们蓄势待发,信心满满庚子鼠年大年初一,随着疫情的发展,北京大学及时调整校门管控措施,全面升级校门管控等级.  相似文献   

18.
从1968年进入浙江省女子篮球队成为一名运动员,到如今作为浙江聋人女篮主教练,我一直在为浙江竞技体育事业奋斗.前不久的第十一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上,我们女篮的姑娘们不畏强手,顽强拼搏,再次取得冠军,这是我们连续四届获得残运会冠军,我也因此荣获省政府授予的"一等功"表彰.  相似文献   

19.
《公民导刊》2010,(1):38-38
<正>蒲某问:我1968年与杏树村某女结婚,1982年从外省调到杏树村小学任教师,虽然我与农村户口的妻子孩子一起居住在杏树村属自家合法所有的二百多平方米住房内,但我是城镇户口。我1996年退体。2006年该村土地房屋被政府征用拆迁。我家农村户口的人按政策安置,对属于城镇户口的我,相关负责人批示:"可按XX府发【2005】116号  相似文献   

20.
<正>"文化大革命"期间,北京西单商场发生了一起爆炸案,死伤上百人,京城反响强烈。1968年4月3日晚7时许,公安部总值班室接到北京市公安局军管会报案:西单商场门口发生爆炸,死伤上百人。时任公安部部长的谢富治和我立即带人赶赴现场。我当时是公安部副部长,是负责侦破此案的指挥员。西单商场门口一片凌乱,有人哭,有人叫,还有许多人在围观。公安人员已将现场围了起来。先期到达的市公安局负责同志正在组织人员抢救伤员,疏散人群,侦查、技术人员正在勘查现场。爆炸案发生在下午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