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骏 《学习与实践》2024,(2):132-140
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交互性,以往单向、小规模的地域歧视行为,衍化成大规模的网络地域攻击事件,这给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造成不利影响。网络地域歧视的产生与扩散,归因于网络舆论的竞争与合流。在舆论竞争方面,主要表现为地域竞争、媒体竞争和网民竞争。在舆论合流方面,不同群体往往因为拥有共同的“敌人”而结成共同体;意见领袖与粉丝以及平台与自媒体之间,也会因为流量等共同利益而发布与传播地域歧视的内容。因此,需要从多元一体、舆论引导、技术干预和媒介素养四个方面对网络地域歧视开展协同治理。  相似文献   

2.
李兰玉 《人民论坛》2013,(17):42-43
当前网络伪舆情出现的原因主要有:网络的隐匿性及社会管理部门的缺位;网民的自律性差及社会新矛盾的出现。针对这些问题,要通过加强网民自律,实行网络实名制;形成联动机制,及时规范网络伪舆情;用足用好法律武器;保持信息的公开畅通等途径加以破解。  相似文献   

3.
北京网络媒体协会建立的网络新闻学习评议会自律模式契合了我国当前政府引导、行业发展和网民权益保护等各方的要求,为我国建立全国性的网络媒介评议机制提供了可行性参考。如果能将这种自律机制加以完善并且大力推广,将对规范全行业的职业道德行为,加强行业自律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网络暴民现象是对匿名言论自由的过度误用,是群体极化和大众心理的极端表现,也是现实社会问题的虚拟反映。网络暴民现象伤害了当事人,危及到网络的和谐。必须冷静应对网络暴民现象,促使网民成熟、理性和自律,并加以必要的监管和法治。  相似文献   

5.
加强网民道德引导是建立良善网络秩序的重要条件,要全面审视网民道德失范的表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思想引领,采取网络道德文化建设、激励网民道德自律及完善法治保障等方式,对网民道德能力发展予以正确引导,从而进一步净化网络社会空间环境。  相似文献   

6.
据新华网报道,从2月10日至13日,超过60万网民通过新华网"2009年全国‘两会’大型调查"等互动栏目参政议政,用跟帖、留言和投票的形式"说"出了自己心中的五大期盼。一盼:反腐倡廉。此项内容高居网民关注的各项热点之首。有网民说:"要做到胡锦涛总书记说的  相似文献   

7.
正这几年,网络上经常会谈到"地域歧视"的话题,不同地域的人还不时爆发一场网络混战,互相嘲笑对方、指责对方。这当然不是一个好现象。但撇开互相歧视和攻击不论,中国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千差万别,历史背景各不相同,因此不同的地域确实呈现出不同的精神风貌和性格特征,所谓"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这显示了中国人性格的复杂多样性。  相似文献   

8.
网络舆论的特性及其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舆论是网民对现实社会及各种现象、问题所表现出来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它主要通过网上新闻跟帖、论坛(BBS)、网上签名投票、MSN和QQ等即时通讯工具反映出来,其中混杂着理智和非理智的成分,具有相对的一致性、一定的持续性和强度。  相似文献   

9.
通过问卷、深度访谈等方法探讨河南省外出务工青年所遭受的地域歧视情况及其应对方式,结果显示:在就业及工资待遇、生活服务与居住、子女升学等方面,有近半数青年经历并感受到地域歧视;目前地域歧视在表现形式上多以怠慢、疏远、拒绝等隐性方式为主;在现实利益和心理发展上,地域歧视对外出务工青年造成了持续而深远影响;他们在应对地域歧视的方式上多以温和偏内敛策略为主。研究建议:通过政府和社会渠道树立河南良好形象;顺应时代发展,倡导河南新风尚;建立并完善地域歧视辅导干预机制;进一步完善外出务工青年的培训体系;鼓励并开展跨省市间的民间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0.
政府部门设立新闻发言人已经十分常见,但最近,一种设立在互联网上的“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在全国各地政府、机关部门中快速普及。跟传统意义上的新闻发言人不同,“网络新闻发言人”是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在互联网上发布新闻、信息,并采用发帖、跟帖等形式对网络舆论进行答复的。  相似文献   

11.
刘凝 《北京观察》2013,(10):24-25
维护互联网的健康发展,是党和政府以及广大网民的共同利益所在,政府要依法管理,网民要严格自律.双方都不超越法律的底线,这样才能平衡好各方的利益,维护好网络的正常秩序。  相似文献   

12.
从“人肉搜索”现象反思校园BBS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上存在的“人肉搜索”现象主要基于互联网的发展、网民对焦点社会问题的普遍关注以及网民的各种心理动机的需要三方面因素。校园BBS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同时也凸现出“人肉搜索”的潜在危机问题。因此,需要从学校管理、网络监管、师生道德自律等方面来加以改进和完善。  相似文献   

13.
李燕  孙颖 《电子政务》2012,(7):51-56
首先对网络群体极化现象进行了具体分析,认为网络群体极化现象中网民正义感的表达存在理智性与非理智性并存的特点,因此,研究群体极化现象不仅与培育网民社会正义感息息相关,也可为进行相关调控、避免群体极化负效应提供有益指导。研究表明,网络群体极化容易产生网民正义感的缺失,并对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生成机制和网络群体极化事件中网民社会正义感的培育两个方面进行了多方位的阐释。  相似文献   

14.
王锦冰 《人民论坛》2012,(23):150-151
网络的兴起使人类的生活、行为等发生了亘古未有的变化。网络在给人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问题的产生,网民在实施网络行为时自律存在缺失,则需要由社会的制约机制去约束网络行为。当经过严密的外力约束形成"自然反应"时,他律即转化为自律,实现自律与他律的有机统一,有力地规范网络行为。  相似文献   

15.
王中军  曾长秋 《求索》2010,(9):85-86,137
抵制网络低俗,建设网络文明,突出自律功效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培育网络文明的自律机制,必须从理论引导、心理辅导、思想教育、道德熏陶等方面入手,并充分发挥网民自觉性。  相似文献   

16.
曾竞 《前沿》2014,(17):64-67
网络文化异化是主体过度利用自身创造的网络文化,导致对网络文化的高度依赖,使网络文化原有的内涵目的与功能发生扭曲和颠覆,演化成为与主体相背离的异己力量。目前,网络文化呈现出媚俗化、娱乐化、浅表化、粗俗化、交往虚拟化、暴力化等异化现象。分析网络文化异化的原因,需要着重挖掘主体根源。主体的私欲膨胀与趋利生产、享乐本能的放纵与人生意义的丧失,加之主体性的缺乏导致人与网络文化关系的颠倒,以及网络公共理性的缺失等原因造成了网络文化异化。消除异化现象要培养主体"内省"和"慎独"的道德自律精神,培育网络公共理性,弘扬人文精神。网络媒体应充分发挥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以"无害原则"作为必须坚守的道德底线,为网民提供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元素。  相似文献   

17.
人们对网络社区的人肉搜索行为褒贬不一,特别是来自道德层面的争议颇多。要促使人肉搜索扬长避短,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必须加强网络规范管理制度,特别是网民要提倡道德自律,提高自身素质。  相似文献   

18.
反性别歧视的理论与实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傲  罗旋 《求索》2006,(12)
歧视现象,近年来越来越广泛地受到关注。性别歧视、就业歧视、地域歧视、健康歧视、相貌歧视……宪法中抽象的“人人平等”原则突然变得触手可及。本文作者于2006年初对湖南省长沙市某社区性别歧视现象进行了问卷调查与访谈,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调查,揭示出宪法中的两性平等权在实践中的体现,以及家庭暴力、性骚扰等问题,并从立法、执法等方面提出若干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9.
新媒体的迅猛发展给网民带来无限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虚假新闻和信息的泛滥。为建立新闻传播的权威性,建议建立完善的网络法律法规制度;完善新闻行业自律和监督机制;加强公民的社会道德和新闻素养教育与宣传等。  相似文献   

20.
网络社会里道德冲突现象严重,道德相对主义盛行,无政府主义泛滥,出现了严重的道德失范现象。网络道德问题产生原因在于网络本身的开放性、虚拟性、无界性,政府缺乏管制,网络立法的滞后。对此,政府要强化网络管理,规范网络市场秩序、加强网络与信息的安全管理来净化网络环境;同时加强对网民的教育,使其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减少违反网络道德的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