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0 + 3”合作是指同处于东亚地区的东盟 10国与中国、日本和韩国 3国之间的区域经济合作 ,因此也称“东盟 + 3”体制或“东亚区域合作”。自 1997年正式诞生以来 ,尽管面临着各种困难和问题 ,这一区域合作组织还是在许多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 ,并且已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一位著名国际经济学家甚至预言“东盟 + 3”集团的形成 ,将“使全球首次呈现走向美、欧、亚三足鼎立之势 ,对全球经济和政治关系都将产生重大影响。”① 但是 ,这一曾一度被国际舆论十分看好的区域经济合作 ,随着时间的推移如今已难以有效推进 ,处于徘徊状态。对此 ,…  相似文献   

2.
“10 3”机制是指东盟10国与中国、日本、韩国三国领导人举行的会议,是东盟于1997年成立30周年时发起的。“10 3”领导人会议每年举行一次。目前,“10 3”机制已发展成为东亚地区合作的主渠道,发挥着推动东亚地区经济融合的主要作用。在“10 3”机制中,由于成员国众多,在其中的  相似文献   

3.
2004年11月,东盟和中国的10+1及东盟和中日韩三国的10+3会议在老挝万象举行.会议取得了引人注目的两大成果:中国和东盟签署的有关协议拉开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大幕;与会国确定将于2005年在马来西亚举办首届东亚峰会.东亚峰会的举行意味着东亚合作将揭开新的篇章.  相似文献   

4.
经济全球化的两大趋势给东亚提出了两大问题,这与东亚金融危机一起加快了东亚地区经济一体化模式的雏形——“10+3”机制的产生。作为目前东亚地区合作的唯一主渠道,“10+3”机制适合东亚的特点,推动了东亚合作的进程,为地区一体化确立了框架;并具有复杂性、多层次性、松散性、高起点性等特征;为加快东亚经济一体化,应采取调整经济结构、完善机制、加强东北亚合作和增强东亚地区互信等措施。“10+3”机制是区域合作新框架的尝试。  相似文献   

5.
10+3(ASEAN Plus Three,简称APT)是东盟10国与中、日、韩3国建立的一种对话合作机制,是目前唯一只有东亚国家参加的合作机制。它是由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提出的“东亚经济论坛”演变而来的。1990年,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提出包括东盟与中日韩的“东亚经济集团”(East Asia Economic Group-EAEG)设想(后改称“东亚经济论坛”East A-sia Economic Caucus-EAEG),当时,由于该论坛排斥美国参加,遭到美国反对,东亚国家也  相似文献   

6.
未来10年中国与东盟经贸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钅容基总理在参加第五次东盟与中国领导人会议时 ,提出了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构想 ,这一构想必将对未来10年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关系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为中国拓展与东盟的经贸合作带来历史性的难得机遇。本文在描述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的现状、分析发展双边经贸合作的条件和前景的基础上 ,提出了若干相关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7.
东亚共同体与美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亚共同体”问题与美国之间20年的关系(1990-2010年)扑朔迷离。美国在亚洲金融危机中的表现直接导致了它最不愿意看到的东亚共同体构想的产生。之后,它监视和反对东亚国家致力于建立东亚共同体的努力,力防经济竞争对手日本或社会主义中国主导未来的东亚共同体,企图以自己主导的亚太经合组织取而代之。然而,美国又要求参加东亚共同体。但美国不适宜成为东亚共同体的成员,一是因为它不是东亚经济板块上的国家,二是由于其现行的东亚政策不利于东亚共同体建立。但这并不妨碍它继续参与东亚经济。  相似文献   

8.
文章对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10周年进行回顾,论述柬埔寨与中国的关系及两国经贸合作情况。  相似文献   

9.
20世纪50、60年代,为了支持越南抗法战争和抗美战争,根据越南政府的要求,中越两国曾合作在广西开办了育才学校,先后为越南培养了数万名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这是广西批量培养留学生的开始.时过近半个世纪,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启动,随着中国与东盟经贸关系的日趋密切,东盟国家对汉语人才尤其是既精通汉语又有专业知识的人才的需求迅速增加.  相似文献   

10.
中国与东盟农业合作的现状和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年以来,中国与东盟国家开展了一系列农业合作项目。2002年11月在“10+1”领导人会议上签署的《中国-东盟农业合作谅解备忘录》将杂交水稻种植、水产养殖、生物工艺、农场产品和机械等方面列为中国与东盟在农业科技方面长期合作的重点。以杂交水稻为例,中国政府无偿援助菲律宾的中菲农业技术中心项目已于2003年3月20日完工,目前技术合作工作已全面展开,该项目将大力促进菲律宾杂交稻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10+3框架的产生,使东北亚次区域合作有了制度上的保障,以中、日、韩为核心的东北亚合作成了东亚区域合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中、日、韩合作的最大障碍是中日之间缺乏互信,双方应当“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共同推动东北亚合作。东北亚合作应当坚持开放性,以 10+3为主,多渠道并进。  相似文献   

12.
服务贸易是中国—东盟双边贸易的重要内容之一,未来也会成为双边贸易增长的重要力量。本文分析"钻石10年"间中国—东盟服务贸易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并提出中国—东盟发展服务贸易的对策和建议:以服务贸易带动投资合作与货物贸易;以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作为互联互通的突破口;扩大金融合作和人民币区域化;创新服务贸易合作新方式等。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东盟博览会已经成功举办两届了,它的举办为中国和东盟国家提供了一个双向互动的合作平台。通过参加一年一度的博览会,与会各国企业得到了发展机会和发展商机,得到了新的合作机遇。中国—东盟博览会的目标是,办成中国与东盟之间乃至将来“10+3”(东盟10国+中国、日本、韩国)中层次最高、规模最大、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包括有商品展览、经贸洽谈、论坛活动、文化交流综合性的博览会。而要想达到这个目标,必须不断以新的理念、新的形式、新的内容来充实博览会,让博览会常办常新,这样才能提高博览会的影响力和取得实际效果。只有不断推出新形…  相似文献   

14.
《国际交流》2007,(4):21-21
10月22-23日,中国国际交流协会理事罗毅等一行3人参加了在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召开的题为“与非政府组织密切政策磋商与协调.鼓励公民参与,建立国家和公民社会伙伴关系.共同应对社会问题”研讨会。会议是为落实东盟与中日韩国家中长期合作措施之一而召开的。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与东盟合作新动向及对地区格局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些年来,随着中国与东盟经贸关系的迅猛发展,中国对东盟的投资、经援、文化交流、军事安全合作也逐步展开。这一成就促进了地区的合作与稳定,也引起美、日、印、欧盟等国家的戒心,同时也给东盟自身平添了矛盾心态。如何妥善处理这些问题,是中国今后必须应对的。  相似文献   

16.
前言2011年5月4日在越南河内举行亚洲开发银行总会时,第十四届东盟+3(日中韩)财政部长会议(以下简称10+3财长会)在印尼(财政部长阿吉斯)和日本(财务大臣野田)联合主持下举行。10+3财长会自1999年4月的第一次会议后已经过了12年,自2000年5月的第二次会议上达成的清迈倡议开始实行以来也已过了11年。在2011年的会议上,  相似文献   

17.
今年是中国和东盟建立对话伙伴关系20周年.20年来,双方关系得到了深入和广泛的发展,东盟中国"10+1"关系更是在全方位地发展.本文阐述东盟中国"10+1"关系的发展,分析其特点和作用,并展望双方关系未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2013年是中国-东盟博览会成功举办10周年,也是中国与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10周年。10年来中国-东盟博览会取得了巨大成就与收获,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对东盟的开放合作。深刻把握世界经济发展形势,精心策划、高端运筹,各方领导人的远见和共识及不断强化的软硬件环境是成功举办9届博览会的经验总结;打造高端平台和载体,整合资源和力量,深化友谊,发挥人文要素的作用是中国-东盟博览会对中国深化与东盟合作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东盟区域贸易2005~2006年分析与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中国海关总署公布的贸易统计数据,2005年,中国与东盟10国的“10 1”区域货物贸易总额创下1303.7亿美元的新高,其中,中方出口553.7亿美元,进口750.0亿美元,分别比2004年增长23.1%、29.1%和19.1%。本年的区域贸易具有如下现象和特点:一、4年一番:贸易增幅连续4年保持在20%之上2005年是中国—东盟贸易年增长幅度保持在20%以上的第四个年份,双方贸易总额4年翻一番多,如此高的增长率,在当前的全球贸易中并不多见。例如,美国商务部公布的国别贸易数据显示,2005年美国与东盟10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为1485.4亿美元,比2004年的1362.0亿美元增长9.1%…  相似文献   

20.
本文回顾了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建立10年来的经历,认为政治互信是连接双方关系的重要纽带。10年来,双方在政治互信的建设方面取得了不少实质性的成果,但也存在着不足。本文指出,未来10年深化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的关键仍取决于政治互信的建设,双方都应为此而付出不懈的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