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从社会进步和城市化的要求来看,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在这个转移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大量低文化素质农村人口存在的条件下,要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农业的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不可能的.所以,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2.
孙兆文 《理论研究》2004,(11):16-18
城乡差距不仅表现在发展条件和发展水平上 ,而且更突出地表现在发展意识和发展能力上。因此 ,必须把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作为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3.
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政府行为视角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玲 《世纪桥》2007,(6):14-1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较高科技文化素质的新农民,而目前我国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普遍较低,严重影响现代农业的发展,并成为制约农民增收和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因素。对此,政府应深化改革,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积极宣传,并推行相关法律;落实教育政策等方面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相似文献   

4.
关于公共财政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时期提出的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项重大举措。公共财政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担负着重要职责,应重点在农村的基础设施、科教文卫、社会保障等方面支持“三农”。同时公共财政支农资金投入,需要各方面政策配套实施。  相似文献   

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三农"问题的集中体现,其中农民问题是关键,农民问题的实质又表现为要以提高农民科学素质为基点,加快培养造就千千万万"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着力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所在。农民整体素质较低,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所以,必须加强农民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思想道德法纪教育,努力培养适应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  相似文献   

7.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三农"问题的集中体现,其中农民问题是关键,农民问题的实质又表现为要以提高农民科学素质为基点,加快培养造就千千万万"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8.
韩华 《学习论坛》2008,24(1):68-70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培育具有高科技文化素质的新型农民.目前农民整体科技文化素质相对低下,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相适应.要把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培育新型农民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加大农村教育培训的投资力度,采用多种形式,实施培训工程,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使之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9.
徐增力 《新长征》2006,(10):34-35
胡锦涛同志在中央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指出:“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加快发展农村教育文化事业,倡导健康文明的新风尚,培育造就新型农民。”这一论断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中央一号文件为建设新农村指明了方向,相关的配套政策为新农村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外因总要通过内因发生变化。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培养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0.
祝福恩 《奋斗》2006,(5):17-17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是造福亿万农民的伟大工程,是党中央跳出“三农”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阿克苏地区新和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状的调研,分析了在新和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同时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现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奋斗》2007,(2):27-29
近年来,黑龙江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科技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在全省各县市广泛开展农业科技合作共建活动,走出了一条依靠科技进步有效破解“三农”问题、加速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取得了科研院(所)校发展、科技人员满意、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普遍欢迎的多赢效果,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得到了党和政府的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13.
殷庆言 《新视野》2007,(6):18-20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便于农民精耕细作解决温饱问题,缺点是分散经营,难以获得规模效益,应对市场风险,农民成为市场博弈中的弱势群体。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把分散的资源要素进行规模组合,以"联合舰队"的形式"下海",就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发展北京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为方向,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为主体,以利益为纽带,不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要进一步提高办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认识;制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规划;加强培训,建立一支指导员队伍;认真贯彻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政府承担起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职责。  相似文献   

14.
转型期的农民生存状态正面临着新的危机与挑战,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借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好时机,如何推动农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文化的进步、政治权利的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将是一个重要的课题,直接关系到和谐社会建构,全面实现农村的小康。  相似文献   

15.
十六届五中全会在《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发展规划的建议》中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的重大历史任务。从根本上来说,农民增收能力的问题其实是我们党领导农民发家致富的能力问题。因此,贯彻中央和省委市委全会精神以加快三明农村经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切实增加三明农民收入的当务之急就是必须在创新体制机制、提高发展能力上下功夫。一、增强完善家庭经营体制的能力。改  相似文献   

16.
朱万和 《新长征》2007,(5):52-53
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应怎样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服务,是我们当前必须深入思考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7.
新农村建设的再思考——从“农民主位”说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的新农村建设出现了“乡村不动”的普遍现象,其根本原因在于社会各界先前对“农民主位”的认识存在偏差。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已经改变了村庄的经济属性,使村庄的经济发展外溢,同时也造成了村庄内村民年龄结构的断裂。基于此,新农村建设不仅要使乡村社会形成“落叶归根的社会有机循环”机制,建设秩序井然的乡村社区,而且要为国家的现代化事业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为此,眼下的新农村建设工作,必须舍弃模糊的农民主体定位,将农民的参与主体主要定位在妇女和老年人身上,应该以社会性、文化性项目建设为主,辅之以经济项目的开展。  相似文献   

18.
反哺农业、回报农民、繁荣农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价值取向。针对目前我国城乡存在的巨大反差,制度、机制建设和新型农民的培育应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论断.随之,全国各地掀起了新农村建设的高潮,其规模之大,范围之广,都是前所未有的.新村建设必须要有理论指导,我们重温邓小平"三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关于农民的思想,对于认识农民的主人地位,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充分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通过实地考察和思考,在总结归纳以华西村、蒋巷村为代表的苏南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功做法和经验的基础上,分析揭示了这些地方成功实践带给我们的宝贵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