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陆先荣撰文指出:改革重“官”轻“专”的制度,已是刻不容缓地要提上政治体制改革的议事日程了。 一、从选拔上看,对“官”松,对“专”严。 二、从肩上的担子看,“官”轻“专”重。由于现在机关工作任务不清,职责不  相似文献   

2.
按照《党章》规定,从今年开始到明年上半年,全国省、市、县、乡四级党委都要分批进行换届。笔者认为,防止和纠正换届中的不正之风,营造风清气正的换届环境,一方面要杜绝出现“跑官要官”、“买官卖官”、“拉票贿选”、突击提拔干部等违规违纪行为,另一方面也要坚决防止悄然滋生且呈蔓延趋势的“挑官”现象。  相似文献   

3.
“接班”与“接官”,是干部新老交替中的一个重大政治问题。 “接班”,就是接过党和人民事业的班,重“接班”,就要把党和人民的事业作为自己终身的追求,摆正个人利益与人民利益的关系;“接官”就是瞄准“印把子”,注重在接过官位与权力上,它是把做官当作人生的目标,注重个人权力与利益的得失,将党和人民的利益抛到脑后。年轻干部是以“接班”的心态还是以“接官”的心态走上领导岗位,其结果是大不一样的。  相似文献   

4.
所谓“官有所畏”,说白了就是 为官要有一个“怕”字,它实 际上是一种忧患意识。越是仕途顺利踌躇满志,越要管好自己注重名节;越是权高位重条件优越,越要警钟长鸣抵制诱惑。“官有所畏”是一种勤政意识。法律上有渎职罪,就是当官不尽职尽责,造成严重损失,就会受到法律追究,弄不好连吃饭的“行头”也保不住。明白了这一点就得经常检查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是否对得起党和人民,是否正确履行了自己的职责;就得时刻反省自己,是否能够知错即改,及时洗刷身上的污点,这实际上是一种从灵魂深处迸发出来的内在动力和自我鞭策。“官有所畏…  相似文献   

5.
说“官”     
我们今天的各级干部、领导人,实在是不应当再称“官”的。因为从有“百官以治”的话头算起,几千年间,“官”的名声已坏到不能再坏。 宋朝有个海盗郑广,投降朝庭后当了官。他写了一首《上  相似文献   

6.
张迁 《瞭望》2007,(22)
媒体披露,中组部在十七大召开之前,对全国各地新任组织部长进行轮训,以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和水平,统一思想,振奋精神,以优良的作风和优异的成绩迎接十七大。组织部长可谓“选官的官”,他们在党的事业发展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毛泽东同志说过,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选官的官”选择什么样的领导干部,关系到十  相似文献   

7.
商正 《瞭望》1989,(Z2)
“官倒”倒钱,“倒官”倒权。这二位倒爷,在当今的“倒”坛上,大显身手,各领风骚。前者,是经济头脑,从商;后者,是政治头脑,从政。不过,“倒官”以后有了权,亦可进行“官倒”;可见同为“倒”,“倒官”较之“官倒”,又高出了一个层次。 无论是“官倒”还是“倒官”,在“倒”的过程中都打着官的印记。“官本位”的观念与制度,在中华大地上蔓延了两千多年;如  相似文献   

8.
江苏省泰州市信访局局长张云泉的一句“做人必须像人,当官不可像官”,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引来了媒体的关注。议论的焦点集中在:当官到底该不该像官。张云泉是主张“当官不可像官”的,所以,他骑自行车上班,维修公共厕所时自己跳到粪池子里,在接待和处理上访时还总是赔礼赔罪赔钱……有些官员,出行有轿车,住宿进宾馆,吃饭入酒楼,平日里“一尘不染”,偶尔与群众打个照面也是拿腔拿调的,显出一番“与众不同”的样子。与他们相比,张云泉真是太不像官了。  相似文献   

9.
沈泉涌 《党政论坛》2009,(13):62-62
朱德元帅生前十分重视对孙辈们的教育,经常鼓励孙子们在各自岗位上千好工作、多做贡献,他曾语重心长地对外孙刘武说:“你们要‘接班’,不要‘接官’。接班就是接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本领,如果只想着自己的名誉、地位,早晚要被人民打倒。”  相似文献   

10.
如今“官”字在群众的眼里变得不可亲近了,形象也不那么好了。“他们当官的捞足了,养肥了,真正为群众着想的能有几个”?当然,这不能责怪群众,是干部队伍中某些人吃、拿、卡、索、占等以权谋私行为所带来的不良影响。难怪群众对“官”员们另眼相看。其实,据《汉书》记载,“五帝宫天下”时的官,是掌秤的。“机者,钵、两、斤、钩、石屯,所以称物平施,知轻重也。”《秤看准星,。X儿要公平。所谓“官犹公屯”:官府叫“公门”,官车叫“公车”,法庭叫“公堂”,衙投叫“公差”,还有“公务”、“公文”等等。不知什么时候起,“官…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上为什么出现“想当官”、“争官当”甚至“伸手要官”的现象?为什么历来比较热衷于做学问、“成名成家”的某些知识分子,近年来追求当“长”的意识也特别强烈起来呢?九月十四日《经济日报》刊登尚丁的文章认为有三个缘由:一是工资待遇方面。按照目前的工资制度,“升官”就能“发财”,而搞学术却没有那么容易。因此,有些本来有志于专业工作的青年知识分子,也往往被吸引来“争官”了。二是当了官还有其他特殊待遇。例如,行政官员一到什么级,就可以安电话、坐小汽车,在医疗、看文件等方面也有特殊照顾,  相似文献   

12.
习近平同志在《之江新语》一书中说,群众看一名干部是否称职,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看其“官样子”做得好不好,有没有“官架子”。此言可谓精辟独到,发人深思。不可否认,在实际工作中,确有少数领导干部在群众中的形象不是很好,“官样子”不怎么的,“官架子”倒不小。他们在走上了领导岗位后,往往就把自己看得很高,自认为做官就是高人一等,满足于坐在办公室或会议室里发号施令,不愿深入基层察民情、问民意,信奉“做官就要有官样儿”,习惯于摆官架、打官腔、耍官威,对下属颐指气使、独断专行,对群众盛气凌人、冷若冰霜。  相似文献   

13.
某地一新官上任后,猛烧三把火,热闹非凡,但对几起群众上门要求解决的问题,却都以“前任的遗留问题,本人没有经手,情况不清”为由,一推了之,群众怨气满腹。诚然,新官上任,不守摊子,开拓进取,创立新的业绩,是党和人民所希翼的。但解决遗留问题,同样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俗话说:“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每一任‘“老官”在任期间,不可能大事小事,件件“摆平”,总要有一些遗留问题,如果新官都不理“旧帐”,久而久之,必然问题成堆,既然如此,“新官”理“旧帐”理所应当,更何况我们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我们的干…  相似文献   

14.
一位民主党派的领导同志说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话,叫“冷官热做”。民主党派的领导不知算不算作官,如果再加上什么“政协副主席”这样一类头衔,应该算作官了。一是在籍,属组织部管;二是每月领取俸禄(工资),不能说不是官。可这个官又没有多少具体要办的事,谈不上有多少权,称作“冷官”倒也贴切。既是“冷官”,当然可以泰然处之,看看文件,开开会,谈谈看法,  相似文献   

15.
公务与私交     
人生在世,不可能离群索居,总要与四面八方接触,与各种各样的人交往。经过较长时间的考验,志趣相投、感情融洽人,便能形成彼此之间信任度较高的“私交”。人与人除了工作关系、邻里关系、同学关系等等之外,有点“私交”也无可非议。但在公务问题上,就要警惕“私交”的干扰,防止因私害公。如果身处领导岗位的人不能廉洁奉公,以“私交”影响公事,影响可就大了。因为“私交”的特点就是不公开,就是看私人关系的深浅来决定某件事怎么个办法,公事受制于“私交”,就不可能公开、公正、公平。比如官场上的托人情、走门子之类,就是官与官、官与民之间的“私交”结出来的“妖果”。在众目睽睽之下不敢说的话、不敢办的事,在“私交”中都可以一吐为快,毫不掩饰地讲出来;在光天化日之下不敢提的要求、不敢用的手段,在“私交”中都可以信口开河,毫无顾忌地实施。于是,公理、法律的天  相似文献   

16.
研读《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感受最强烈的就是贯穿在三卷各个篇章中的一个重要思想,即小平同志坚持不渝的“人民标准”。 所谓“人民标准”,就是小平同志一再告诫我们的,在改革开放发展的每个阶段,每个时刻,干每一件事情,都要密切关注着“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实际工作中,绝大多数党员干部看问题、办事情还是  相似文献   

17.
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核心就在于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代表人民,就要求我们的官员少一点“官气”。然而今天人民群众最看不惯却又看得最多的,正是那些打着共产党旗号的官老爷们——他们官不大可架子不小,水平不高可享受的待遇不低,趾高气扬指手划脚生怕别人不知道他的官大。那份威风,那副神气,怎么能指望他们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  报载,已被判处死缓的原沈阳市市长慕绥新当年在任时,就是官威慑人。他每次外出总要住五星级宾馆的总统套房。一次开会,他没有被按照总统级别安排,当场雷霆大发,怒…  相似文献   

18.
村干部像机关干部一样呆在“村部”里按时作息,是时下的一种通病,由此产生的弊端甚大,不能不引起注意。 有个村因几个村民身患绝症,村民们便怀疑风水不好,集资建了一座土地庙,祈求神灵佑护。此事被电视台曝光,该村支部却还不知晓建土地庙一事。 人们形容农村工作是“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农村干部工作的辛苦理应受到肯定和尊重,但部分村干部患上“机关病”也是不争的事实。众所周知,村干部是村民的一分子,并不是什么“官”,但由认为“官”的还为数不少。八小时上下班,节假日正常休息,上班一杯茶,一支烟,一张报纸看半天…  相似文献   

19.
干部能上能下,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解决干部能“下”的问题,关键在于确定什么样的干部应该“下”,怎样让他们“下”来,如何安置“下”的干部。要转变“官”念,创造干部能上能下的良好环境。从加强舆论宣传和思想教育人手,破除“唯官是尊”、“上荣下辱”:“下必有错”、“不犯错误不下台,不到年龄不退职”等错误思想认识。要正确界定不称职或不胜任现职领导干部的具体标准,解决好干部“下”的标准过于笼统、不具体、难以把握的问题,切实做到“上”能服人,“下”有依据。  相似文献   

20.
陈泽伟 《瞭望》2012,(33):18-22
中国的三万多个乡镇,一头连着城市,一头连着农村,在捉村乃至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而作为乡镇的“当家人”,乡镇党委书记这个“官”说大不大、说小不小,是“芝麻”官顶着“西瓜”大的责任。这些中国干部序列中最小的“主官”,是执政不可缺少的基础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