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无为而治”是道家政治法律思想的核心。它产生于春秋,发展于战国,兴盛于西汉,主张“清静无为,循法而治”,以“无为”为手段,而达到“无不为” 的目的,其对我国整个封建时代都具有较深刻的影响。这一思想历来被指斥为消极颓废而受到否定和批判,对这一传统观念似应重新认识。笔者认为,“无为而治” 并非消极颓废,而是有其内在的积极因素与合理成份的。这种思想的实施,不仅对我国古代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过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且对近现代如何  相似文献   

2.
“道”是老子思想的基础。他认为 ,“道”是世界的本体 ;“道”指规律性 ;“道”的基本属性是“自然无为”。“无为而治”是老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老子强调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精辟之处在于他将有为与无为 ,成与败 ,得与失等辩证地统一起来 ,成为改造世界借鉴的方法论。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对政府职能的转变与定位具有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朱熹的“无为而治”与企业的现代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为而治”是儒、道两家共同追求的理想管理模式。朱熹讲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的懒汉哲学,而是以“有为”求“无为”,即在“有为”的基础上达到“无为”的理想境界,这是儒家“无为而治”管理思想的真谛。儒家的“任官得其人”与“任贤故逸”的思想,同现代企业管理的“控制跨度”、“分级管理”和“黑箱艺术”是相通的,但它还不等于现代企业的“无为而治”的管理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4.
老子的“无为”思想,主要是针对统治者的巧取豪夺、政治繁苛提出的,目的是要统治阶级顺应自然与社会的发展规律,顺民安民,使国家臻于大治。因此,老子“无为”主张的本身包含着积极“有为”的思想;“无为而治”,“无为”只是手段,“治”才是目的,而“治”既是“有为”。老子的“有为”思想主要表现在他的民为邦本、节俭治国、依法用刑以及权术谋国等思想之中。  相似文献   

5.
早在20世纪50年代,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G·缪尔达尔就指出:“市场的力量通常倾向于增加,而不是减少区际不平等。”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不能对经济活动实行“无为而治”,必须要通过协调机制的建立打破行政区划对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积极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  相似文献   

6.
由于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竞争的需要,世界上许多管理学家都把注意由西方的管理模式转向了中国道家的管理原则与管理方法,特别是《老子》一书中的“无为而治”思想,更引起了他们的极大兴趣,并将它广泛地应用于企业管理与政治管理。什么是道家的“无为而治”呢?在我看来,这一命题是由三部分组成。1.人道来源于天道。道家的“无为而治”是从老子的天道论中引伸出来的重要的管理  相似文献   

7.
《淮南子》作为一部具有调和性质的理论著作,大胆而广泛地吸收了先秦的儒、法和道等各家显学思想成果来充实自己,在超越先人思想派别之纷争、融合各家思想之精义的基础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无为而治”的政治现,作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四个方面对其进行了分析和探索。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环境思想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政治理论的产生 ,虽然是晚近的事情 ,但它却是东西方思想文化共同浸润、滋养的结果。生态政治意识 ,在春秋战国时代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就已有萌生。儒学思想中的“中和”与“仁学”传统 ,道家思想中的“无为而治”与“任自然”精神 ,墨家思想中的“兼爱”意旨 ,都内蕴着丰富的生态政治思想意识 ,需要我们去发掘与认识  相似文献   

9.
先秦道家包含有许多积极进取因素的治国思想,诸如无为而治、修身养性、崇俭戒奢、返朴归真、以退为进、以弱胜强等。其最大特色是顺从自然的文化价值取向,而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则是先秦道家诸子构建和论证其治国方略的哲学基础。先秦道家的治国思想,对现代社会治理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张成 《党课》2011,(6):64-66
领导干部的形象,决定一个单位或部门的“气象”。领导干部树立良好的形象与表率,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发展的要求。特别是在当前社会多元化的趋势下,人们的思想观念、爱好追求等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作为党和社会担纲履职的领导干部,更应加强自身修养与素质,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坚决不当“五种人”。摒弃无为而治思想,提高领导能力与魅力。  相似文献   

11.
医疗工作讲究“防为上,救为次,戒为下”。也就是说,打预防针,防患于未然为上策;对症下药,救病人于痛苦为中策;痛定思痛,戒医疗失误于血的教训为下策。相对于治疗人们身体伤病的医学工作而言,思想工作的切入点是人们的精神疾症,它同样强调的是“重防轻治”,力求达到“制机于先,防范于前”,而绝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反思思想政治工作的薄弱环节,我们在实践中往往只注意了“救”、“戒”的环节,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防”。有的视新任领导班子的不和为正常磨合,视干部战士吵嘴斗气为年轻气盛,视官兵对规章制度不…  相似文献   

12.
几年来,我一直在高校从事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在工作实践中,我注意到了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威信与其对学生“管治”的程度成反比,即“管”得越多、威信越低。有时我竟有意识地实行“无为而治”,反倒使我们的威信增高。这种现象引起了我的深思。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和我们的工作对象——学生,构成了一个互相依存、互相联结的整体系统。失去了—方,另一方也就同时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方针、工作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古代管理哲学中,“无为而治”虽是道家首先提出的管理思想,在道家管理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它并不专属于道家。中国古代道家讲“无为而治”,儒家、法家和黄老学派也都讲“无为而治”。“无为而治”虽是道、儒、法和黄老学派四家共同追求的管理模式,但是各自对它的内涵和外延的表达则是不同的。因此需从管理哲学角度,对“无为而治”的哲学智慧进行现代解读。  相似文献   

14.
《世纪桥》2016,(9)
"无为"作为一种价值原则,本是老庄道家政治哲学应有之义。《鹖冠子》作为反映战国黄老思想的重要著作,适应当时封建统一、思想合流的历史趋势,赋予"无为"以新内涵。将"无为而治"拓展为法规律而治与法制度而治的统一,及德治与法治的统一,克服了原始道家种种理论不足,表现出强烈的经世倾向和执着于现实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5.
如果班集体是一台装备精良、高速运转的电脑,那么班主任无疑就是这台电脑的操作师。如何灵活地掌控键盘,使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积极性,使之处于高效低耗的最优状态,从而让班主任这个操作师达到“无为而治”的理想状态,近几年来,笔者在班级管理过程中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6.
道家文化迄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其中融会贯通了多层次的和谐思想。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蕴涵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无为而治的思想,阐发了人与社会的和谐;柔弱不争的思想,概括了人际关系的和谐;虚静为善的思想,洞察了人与自身的和谐;谦下反战的思想,指明了国际关系的和谐。道家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对于提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治理视野中的乡村政治:走向合作之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中国的乡村社会基本上处于一种“无为而治”的状态,缺乏制度上的规范、理论上的支撑。新中国成立后,出于政治控制和赶超型工业化战略的需要,国家权力加强了对乡村社会的渗透,直至1958年人民公社体制确立,基层政权下沉至村一级,国家从政治上对农村表示了高度的“重视”,不过这种“重视”很大程度上只是出于工具主义的考虑。  相似文献   

18.
在实际工作中,人们在处理一些事情时,往往会听到“出头的椽子先烂”、“枪打出头鸟”等话,意思是劝人凡事要“随大流”,不要“出头”、“冒尖”。信奉随大流思想的人。工作中往往不敢越雷池半步。习惯于照抄照转,满足于充当“传话筒”。“随大流”的习惯一旦养成,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便有了惰性,特别是喜欢盲目从众,不善于独立思考,所谓“人云亦云”。由于对外来的思想行为缺乏分析思考而盲目跟从,在别人的干扰下,“随大流”者容易动摇信心,丧失主见,混淆是非,久而久之,“随大流”心理一点点地扼杀和泯灭着作为个体人的思想独立性和创造力,阻碍着我们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田兆明 《新视野》2003,(5):71-72
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从道法自然的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出发,提出了“政善治”的国家管理模式,系统地阐述了“为无为而无不治”的辩证管理原则。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作为。“无为而治”不是消极保守的无所作为,而是强调按客观规律办事,精简政事,顺应自然,因势利导,尽量减少对社会生活的人为干预。当今世界流行的“善治”理论与其似有某些呼应与回归,对于我们今天政府转变职能、精简机构、加强社会自治等,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20.
何涛 《新长征》2011,(1):58-59
一、我国古代和谐思想的范畴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和”与“谐”同义,而“和谐”在古代是以“和”的范畴出现的。作为古典哲学的核心范畴之一,“和”的思想贯穿于我国思想发展史的各个时期和各家各派之中,积淀为文化的基本精神,且历久弥新,不仅闪烁着东方式的哲学智慧,显示出独特的理论价值,而且在维系社会稳定、促进社会进步和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