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研究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是社会主义实践提出的重要课题。近年来,我国理论界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规律,研究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及其特点时,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社会阶段划分的思想,进行了广泛的讨论。一些同志根据列宁使用过“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发达的社会主义”、“完全的社会主义”等概念术语,认为列宁把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明确地划分为“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社会”和“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两个阶段。我以为,这个看法是值得商榷的,现在谈一点个人理解。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国内外理论界对列宁是否具有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思想一再提出异议。有人认为列宁在世的时候,根本没有提出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相反,“一国不能建成社会主义的论点是列宁的一贯思想。”有的论者还认为,在联共(布)中央的历次论争中,列宁和托洛茨基完全一致,而斯大林的一国能够建成社会主义的观点,是对列宁主义的修正。本文试就这一问题提出不同的看法。一列宁对于一国革命和世界革命关系的认识有一个变化和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3.
学术界流行这样一种观点:列宁提出了“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的理论,即“一国胜利说”,斯大林捍卫了列宁这一学说,并系统发展到了“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因而,“一国胜利说”是列宁的功绩;“一国建成社会主义”则是斯大林的贡献。其实,这种说法是不符合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史的。考察一下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史就会发现:列宁不仅提出了“一国胜利说”,而且还提出了“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斯大林也曾论述过“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但那只是对列宁这一学说的  相似文献   

4.
列宁在最后五篇文章之一《论合作制》中讲了这样一段话:“现在我们有理由说,在我们看来,单是合作社的发展就等于……(括号里的话略去——引者)社会主义的发展,因此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这里所说“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究竟指的什么?这是迄今为止理论界仍在争论的问题。一种观点认为,这是指列宁根本改变了他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看法。另一种观点认为,列宁并没有改变他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看法,改变的只是他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看法。显然,如何理解这句话并不是无关宏旨的词句之争,而是涉及到能否完整准确地把握列宁晚期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问题。因此,有必要讨论清楚。  相似文献   

5.
一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曾经设想,在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也就是通常说的社会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所有,没有商品和货币,劳动者一律通过表示劳动量证书的劳动券实现按劳分配,因而“每个人都象其他人一样只是劳动者”(《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1—12页)。十月革命后,列宁用更加明确的语言表述了马克思的思想。他说:“社会主义。这是什么?阶级的消灭。因而,农民消灭,(工人阶级)工人的消灭。既无农民,也无工人,大家都是工作者。”(《列宁文稿》第3卷第173页)。按照马克思、列宁的这种设想,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无阶级、无阶级差别的社会。然而,在我们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相似文献   

6.
1923年1月,列宁在著名论文《论合作制》中提出了“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这个论断。这种“根本改变”,是列宁把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同苏维埃俄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对社会主义社会的认识不断深化,在经济、  相似文献   

7.
列宁在国内战争结束后,随着镇压国内外反革命任务基本完成,及时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把经济建设提上工作日程。与此同时,列宁提出了具有战略意义的“文化革命”理论。列宁这一理论是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巩固苏维埃政权和逐步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为目标的。列宁把普及教育、发展科技文化事业、提高人民文化素质、培养大  相似文献   

8.
列宁曾经称赞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是“现代社会主义主要著作之一,其中每一句话都是可以相信的,每一句话都不是凭空说出的,而都是根据大量的历史和政治材料写成的。”其实,这一评价也是对列宁自己在理论研究中那种严肃的科学态度的生动说明。列宁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这部划时代的伟大著作  相似文献   

9.
“现代化”一词 ,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现代化 ,是指人类社会在科学和技术革命影响下 ,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 ;狭义的现代化 ,特指落后国家通过广泛的社会变革迅速走向世界先进行列的发展过程。现代化既是人类历史的必然选择 ,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马克思、恩格斯以其非凡的睿智把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实现了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飞跃。列宁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使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 ,实现了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第二次飞跃。然而 ,现实社会主义并没有象…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民族理论界长期以来有一种流行的观点,那就是认为斯大林把现代民族划分为资产阶级民族和社会主义民族两种不同的类型。有的同志认为,这一划分是“斯大林根据列宁的‘现代民族’的理论,根据十月革命以后俄国民族问题的实际情况”作出的;正是由于有了这一划分,“‘现代民族’这一理论才发展到一个比较完整的高度。”又有的同志认为,斯大林把现代民族仅仅划分为资产阶级民族和社会主义民族两种类型,“这样讲是有语病的”,  相似文献   

11.
列宁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今天在纪念列宁诞辰130周年的日子里,我们缅怀他一生革命的光辉业绩,学习他关于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对推动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是大有裨益的。第一,坚持运用唯物史观来认识和研究民主问题。唯物史观是观察一切社会现象的理论基石。对民主问题的研究当然也不例外。早在1912年列宁就指出:“民主是多数人的统治”。(《列宁全集》第2版第22卷第53页)(以下简化为只写卷页)1916年又指出:“民主也是一种国家形式”。(…  相似文献   

12.
“社会心理”作为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我们在分析社会发展变革问题时不可忽视的理论视阈。从马克思对“日常意识”的思考,到普列汉诺夫“社会心理”概念的提出,再到列宁晚年对俄国民众“文化心理”的关注,无不体现着他们对社会心理这一重要问题的深刻见解。今天,重温无产阶级理论家的社会心理理论,挖掘其深层的时代价值,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它本身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或称低级阶段,这是马克思已经划分了的,并且经过列宁的充分论证。那么,社会主义社会自身是否应该划分阶段呢?回答是肯定的,不仅是有必要,而且还具有急迫性。因为,从理论上说,正如列宁指出的,必须“运用最彻底、最完整、最周密、内容最丰富的发展论”去考察问题,它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观考察社会主义的必然结果;从实践上说,社会主义已经处于实  相似文献   

14.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以后,列宁立即提出由“夺取俄国”转变为“管理俄国”,并且开创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道路。他在领导苏联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尊重唯物论,尊重辩证法,努力探索和实行社会主义社会的科学管理,精心设计建设社会主义的蓝图.列宁不同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地方在于:他不仅把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变为革命的现实,而且有了七年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列宁关于科学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是在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由于时间比较短暂,它还没有形成完整严密的社会主义科学管理的体系,但它初步形成了这个体系的雏型。  相似文献   

15.
十九世纪初期的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称其为“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它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之一。弄清楚它的阶级基础,正确地评价它的历史作用,对于理解科学社会主义和探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一列宁说:“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列宁全集》第二十卷,第401页)  相似文献   

16.
列宁的人民自治思想是共产主义社会经济形态建立和发展时代的中心思想之一。列宁把自治视为历史上富有新的社会活力的组织形式的一般共产主义原则。社会管理发展的两个阶段,即第一阶段——社会主义人民自治和第二阶段——共产主义社会自治,是与统一的共产主义形态的两个阶段相适应的。同时,由于建立和巩固共产主义的社会主义阶段的实际需要,列宁特别重视新的社会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自治这一最高管理形式。苏共二十七大考虑到当前阶段的特点——加速社会发展的必要性,在人民群众的生机勃勃的创造能力成为实现党的紧迫计划而解决成熟问题的必然条件时,丰富了列宁的社会主义民主和人民自治观念。苏共中央政治报告着重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尤其是在目前条件下,管理不可能是极少数职业家的特权。我们不仅从理论上,而且从自己多年的实践中懂  相似文献   

17.
有位哲人说过:“天才具有神奇的魅力”。列宁就是这样一位天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70年代末统计,占世界出版和翻译量首位的是列宁的著作。截至1979年为止,列宁的著作在各社会主义国家共出版过3000多次;而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截至1970年为止,就翻译和出版过大约3400次;各国研究列宁的论著和团体更不计其数。列宁的这种使人们为之倾心的魅力,使西方学者罗伯特·佩恩不禁惊呼:“一个幽灵已经缠住了我们这个世界——这个幽灵就是列宁”。列宁的天才是和他善于请教马克思、善于向生活学习、善于用人类的知识武装自己分不开的。下面仅讲几个故事。  相似文献   

18.
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已经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实践向人们提出了认真探讨人民内部矛盾运动规律的重大理论任务。人民内部矛盾的非对抗性质,是人民内部矛盾最本质的特征,也是人民内部矛盾同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的根本区别所在。因此,研究人民内部矛盾的非对抗性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马克思曾经把资本主义社会看作是人类历史上“最后一个对抗形式”的社会。列宁则明确指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对抗将会消失,矛盾仍将存在”。但是他们都没有全面系统  相似文献   

19.
现代法治包含如下基本含义:法治的基本特征是“法律至上“;法治的核心价值是“权力制约“和”保障自由“;法治实质上是一种新的社会组织机构。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今天,探讨现代法治的一般含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董欢 《理论探索》2007,33(4):41-44
列宁的社会活力观内涵丰富,主要包括:解放思想,激发思想活力;推进体制改革,增强体制活力;整合社会关系,构筑社会合力。其主要特点是人民性、辩证性和开放性。列宁的社会活力观与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理论基点、途径依托和根本保障三个方面具有一定的逻辑联结和思路耦合。列宁的社会活力观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启迪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