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任旭彬 《长白学刊》2010,(2):154-157
生态审美化建构是生态文明村建设的组成部分,是把生态审美融入生态文化建设中,构建一个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人居环境景观化,生产生活生态审美化的生态审美体系,包括创建和谐的生态文明村、生产与生活的生态审美化提升,以及建设大众的生态审美文化。  相似文献   

2.
"现代性体验"是彰显民族特性的审美基点。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一种有别于"西方现代性"的"中国现代性"逐渐生成发展,并走上了历史舞台。其不仅拥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内容和思想深度,也反映出现代中国人对自身生存环境、文化心理、意义追求和价值理想等方面的独特感受。  相似文献   

3.
《小沃村》以文学特有的手法,对政绩异化、生态失衡、精神贫困问题予以了审美观照,作品所进行的这种审美观照,一方面是秉承了我国文学关注民生、干预生活的优秀传统,另一方面,则赋予作品以温暖的品格。  相似文献   

4.
美的本质是什么?李泽厚等同志将其正式界定为“自由的形式”。应该承认,这是对美的本质的一种较深刻的概括。本文想对此作进一步的探讨,同时也想谈一点不同的看法。一从历史唯物论来看,美是人类劳动的产物,是现实肯定人类实践的一种独特形式,是现实对人类实践的全面肯定,是体现在有  相似文献   

5.
前不久,教育部叫停了个别中小学校园举办的所谓“选美”活动,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及时关注相关问题,坚决制止此类活动。近年来,很多地方热衷于选美大赛,搞所谓的“美女经济”,人造美女、低龄美女不时地成为媒体追捧的热点。受“美女经济”的影响,低俗选美风甚至染指中小学校园。据称,选出的美女可在班级活动中享受很多优待,比如,班级大扫除时,她们只需做些递抹布之类的小事;班级文娱活动她们也是优先考虑对象。这些不正常的现象折射出一些人畸形的审美观和扭曲的价值观。有的人片面地认为美丽是快速成功、快速致富的捷径,拥有漂亮的…  相似文献   

6.
有关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迄今无定论,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如果说两周是封邦建国的“封建”政治,那么秦汉是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治。古代中国社会由封邦建国的“封建”政治走向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治,就历史发展进程而言,显然是个进步,但为这一进步所付出的代价毕竟是太昂贵了,至少思想界的情况是如此。请看:我们在两周的历史上不难读到像“齐宣王见颜(斤蜀),曰:‘(斤蜀)前’,(斤蜀)亦曰:‘王前’”这样“臣不臣的故事(《战国策·齐策》);不难看到像“魏文侯过段干木之闾而轼之”并说“段干木贤者也,吾安敢不轼”这样“君不君”的故事(《吕氏春秋·期贤》);不难读到像“魏王(见庄子)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文艺理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美学理论。虽然在邓小平的文艺论述中,没有专就什么是美、什么是美感等美学范畴作教科书式的定义阐释,但是,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我们讨论问题,应当从实际出发,不是从定义出发。如果我们按照教科书,找到什么是文...  相似文献   

8.
近读葛红兵先生大作《反历史的历史剧———质疑当前历史剧热潮》(以下简称“葛文”《探索与争鸣》2003年第11期)。阅罢,敬佩作者点击时尚的锐气,赞叹作者犀利的批判视角,但仔细推敲总觉缺少了一点批评的理论依据。胡适曾说,历史就像一个乡下姑娘,你爱怎么打扮就怎么打扮。一语道破了历史的主观性及其复杂性。历史,广义上指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对这一过程作封闭回溯,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其间包括时代、价值观念、以及各种政治派别的综合因素,不同的历史观念,留下了风格迥异的历史著作。治学严谨的历史学教授经常告诫学生,无论是《二十四史》,…  相似文献   

9.
外国文学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有利于公安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和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有利于其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在教学实践中,必须做到:在比较和阅读中审美,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把审美教育与现代教育学的方法论和教育原则结合起来,最终完成对大学生健康人格和美好人性的塑造,提高其对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辨识能力。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为大学生的审美活动带来了活力,如审美追求的多样化、个性化、功利化,也使其审美观念出现一定程度的紊乱,为我们21世纪的大学生美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因而我们必需坚持马克思主义审美观,在新形势下重新反思经济建设与审美教育的关系,充分认识美育的重要性,密切关注大学生审美个性的和谐发展,为其创造宽松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做好调适与引导工作。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世界也愈发渴望了解中国。崛起的中国不仅要坚定文化自信,更要在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展现中华民族的时代风采和精神风貌,在文明互鉴中彰显中华美学精神,在世界舞台上展示可信、可敬、可爱、有着健康审美追求的当代中国人形象。文艺不仅是国民精神的灯火,更是文明互鉴的桥梁。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  相似文献   

12.
<正>前些年有人把余老师定位为诗书画印"四位一体"的书法家。一谈到这个话题,余老师就提醒我们:"所谓‘四位一体’是我终身追求的目标,远未达到,千万不敢这么提。"其实他最早尝试诗书画印是在2011年,当时准备在福州画院办第一次个展,一般只需十多件作品即可体现书法家的风格水平。而福州画院的一个展厅大概可以容纳五六十件作品,只展书法作品比较单调。为了丰富展览内容,他多方考量后决定办一场"诗书画印"展。  相似文献   

13.
杨玲 《求索》2010,(3):91-93
科学技术的进步极大地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面貌,也极大地改变着人类本身,影响着人类的精神世界。科学技术的创新是否意味着文化的繁荣、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解放,面对人的介入,科技与人、与人生、与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与人类命运之间是否正相关……本文试图从科技进步的人文基础及其社会评价标准的认识和探索中寻找这一系列现实问题之正解。  相似文献   

14.
敖红艳 《前沿》2007,(9):239-241
明朝后期,我国历史上出现了一位可以与徐霞客相提并论的伟大的地理学家和旅游学家王士性。王士性一生进行了广泛的游历,足迹遍及祖国大江南北,对各省的历史、疆域、赋税、物产、水系、山川、风俗、文化等等诸多方面作了大量实地考察。在完全纵情于山水的同时,他还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和亲身感受提出了独树一帜的旅游审美理念。他不仅将自己的旅游审美观划分为"天游"、"人游"、"神游"三个层次,而且在他的游记和诗歌中也处处体现出他独特的审美观。王士性的旅游审美观既是他一生旅游实践的理论总结,也是他一生游历的行动指南。本文试就王士性的生平事迹及其旅游审美观作一简要探讨,以期人们能对王士性及其旅游审美观有一个较为详细的认识和了解,以便从中汲取营养。  相似文献   

15.
人与自然界之间的本然状态是一种审美状态,是人与万物融为一体的境界。《庄子》明确肯定了大自然的审美价值,"与物为春"是对这种审美状态和本真世界的概括,提出了真人"与物为春",真人是自然本性得到保全的人和真实的人,他是人的本然状态或本来面目,超越了实用和认知的束缚,因而能够揭示物的审美意义和价值。物是自在自足的自然物,而不仅仅是人欲求和认知的对象。与物为春即真人与物共生,从而达到一种人与自然界合二为一的审美状态。  相似文献   

16.
《时事资料手册》2008,(1):107-109
2007年10月12日,陕西省林业厅宣布,当年10月3日,陕西镇坪县农民周正龙在镇坪县神州湾,用胶片和数码相机,同时拍摄到两组总共71张“野生华南虎”照片。陕西省林业厅宣布,经专家鉴定,照片是真的,从而宣告:野生华南虎在陕西境内仍存在活体。  相似文献   

17.
正申城七月,骄阳似火。2021年7月15日,一场"树标杆、展样板,促交流、鼓干劲"的信阳市星级人大代表联络站观摩推进暨经验交流会正在进行中。信阳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谢天学、副主任严谨、秘书长孙丽平带领各县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分管副主任和选工委主任及部分受表彰的省、市星级人大代表联络站站长,通过看、比、学、思等方式对星级人大代表联络站工作进行了集中学习、亮点推介和观摩交流,以亮点带提升、以重点促整体。  相似文献   

18.
通过艺术教育,提高当今大学生的审美素质和审美能力,使当代大学生摆脱庸俗、狭隘的观念,使之具有高尚情操。同时,提高学生的判断力,把握美丑的尺度和价值高低,培养正确的审美观,使自身素质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9.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审美观。各个民族由于历史上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不同,以及由于自然环境、风土人情、语言习惯、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差异,他们的审美观也就有着不同的特点。认真地探讨这些特点,对于批判地继承各民族文化遗产,建设社会主义的民族新文化、新风尚,是很有益处的。傣族文学集中地体现了傣族人民的审美观傣族,是我国南方的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民族。他们大都在平坝江边傍水而居。这里气候温和,土地肥沃,风光秀丽。大自然给人们提供了优厚的生活条件,也培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