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1962年秋冬之交 ,《人民日报》军事记者连云山深入深圳边境和香港九龙等地采访考察后 ,以一个新闻工作者的良知和忧国忧民的高度责任感 ,秉笔直书 ,写下4篇内参送交中央政治局 ,最早提出了在深圳边境一带建立“特别政策优惠区”的建议。当我们听到这个“旧闻”时 ,非常兴奋 ,很想立刻就能找到连云山采访他。为此 ,我们经《人民日报》社、《新闻传播》杂志社、《深圳商报》社、解放军总政治部多方帮助 ,终于在茫茫人海中找到了连云山。当年连云山提出的这个“特别政策优惠区”与邓小平的特区思想 ,无论在战略高度、功能效应和历史意义等…  相似文献   

2.
有比较才能鉴别,有鉴别才知发展。1961年的深圳只是一个几十户人家的小村子,到处是低矮的破房子。就是宝安县城,也仅有一座两层小楼。《人民日报》记者连云山某日到此采访,沿着大鹏湾、深圳到蛇口一线的边境,100多个村子全部走了个遍,在方圆一二百里的土地上像经历过一场战火一样,到处呈现破败景象,非常荒凉,村村人迹罕见。几乎整村整村的人携家带口逃到边界,跑到香港新界。有的村剩十来家,也大多是走不动的老人。沙头角到大鹏湾基本没人烟,一派死气沉沉。不走的中老年人几乎都是村干部,他们见到记者,连连说对不起毛主席他老人家,不是不管而…  相似文献   

3.
几年前为《解放日报》写过一篇短文,题目叫《恃才傲物与恃权傲才》。我在那篇短文中这样写道:某权与某才相遇,某才向某权笑着点头示意,某权视而不见或爱理不理,他或许以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但再次相遇时,某才也懒得向某权打招呼了。某权于是愤愤不平,“恃才傲物”云云,也就脱口而出。 近日读史,发现也有相反的情况,这是公元前403年的事,史书这样记载:“子击出,遭田子方于道,下车伏谒。子方不为礼,子击怒,谓田子方曰:‘富贵者骄人?贫贱者骄人乎?”  相似文献   

4.
最近有不少读者来信说在学习《人的正确思想是从那里来的?》时,讨论到人的错误思想是不是对客观外界的反映,大家没有取得一致的意见,要求我们谈谈这个问题。现在,请黎伦祖同志写了一篇短文,发表在这里。来信就不一一作复了。编者  相似文献   

5.
正记者与杨建秋因采访相识,屈指算来,至今已有20余载。最近,他写了一篇长文,名为《走出山村的路》,请记者"审阅指正",又坦言,虽然他人早已走出了山村,心却没有一刻挪移。当年,正是在故乡贫瘠的山路上,他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2019年9月,杨建秋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特别纪念章。同月,《中国记者》杂志在"共和国语文课本里的新闻作品"栏目,  相似文献   

6.
<正>大约十年前,我从《学习时报》读到一篇短文,题目是《我们中国军人》,一篇从美军视角评述中国军人的文章。通常,这类文章难免八股式的官话套话,但这篇文字通篇回荡着一股清新之剑气,读之如孔子闻韶乐,回味久久,当即把这篇文章剪下来,粘贴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里,至今完好保存。从此,牢牢记住此文作者——金一南。这些年来,一直远远近近地关注着金一南,从媒体上看到他先后出版了《苦难辉煌》《浴血荣光》《心胜》等著作。特别是《苦难辉煌》,令大众意外  相似文献   

7.
《湘潮》1989,(11)
对于党的老干部的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我们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我们的子孙后代,都是决不会忘记,也决不应当忘记的。——摘自《中共中央关于建立老干部退休制度的决定》清晨,连云山,白岚缭绕,云蒸霞蔚,瀑布飞泻,鸟语花香。一位老人手拄拐杖,在山路上缓缓踱着步。他满鬓银发,中等身材,腰板硬朗。蓦地,他站定了,抬起头,凝视着对面石岩中挺立的青松,翠竹。  相似文献   

8.
2010年9月11日,《北京青年报》刊载了邵燕祥先生的《华君武的一幅漫画》一文,介绍了华君武《永不走路,永不摔跤》的漫画。这篇不长的文章有一篇不短的《附记》。在这篇《附记》中,邵燕祥先生谈到我的一篇短文《永不走路。永不摔跤》,并问我的短文和华的漫画是怎样的关系,以及华的漫画和我的短文被毛泽东看中在一次中央会议上印发的问题。我觉得,邵燕祥先生这篇文章和《附记》有些史实不够准确.或者错讹。邵燕祥先生说,文章和《附记》中涉及的史实“有待于有历史癖的朋友们考证了”。我虽说不上“有历史癖”,但作为被提到的一个当事人,我想就我所知道的情况作些说明。  相似文献   

9.
新世纪献辞     
你们要我写新世纪献辞这样的短文。这样的短文写过几篇,也接受过一些报刊的采访。说不出什么新意来了。那么我就先抄那些天写的两篇吧。1999.12.29《南方周末》上发表的一段短文的题目是《记住昨天的教训》。内容是:“在二十世纪即将终结、二十一世纪的晨钟即将齐鸣的今天,人类历史上并没有发生震撼世界的事件。但人们正在各自总结以往的经验,瞻望将来的发展,这件事的意义不容轻视。‘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如果不是1978年底参加中央工作会议的代表们认真地充分地、也是无所顾忌地总结党的历史经验教训,哪里会有后来改…  相似文献   

10.
曾真 《党建》2012,(2):61-61
《党建》编辑同志:我是西藏军区山南军分区某边防连3197哨所的哨长曾真。首先感谢《党建》对我们边防哨所的关注:贵刊2011年第10期还刊登过我的一篇短文《把〈党建〉刻在边哨石壁上》,随后又寄来学习资料和生活用品,让我们感受到来自北京的温暖。  相似文献   

11.
今年2月,是马克思、恩格斯著名的《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周年。面对当代共产主义运动的现实状况,应如何认识《宣言》的根本原则和我国现在进行的社会主义实践?为此我们专程采访了中共中央党校王兆铮教授,请他撰写了纪念文章,以飧读者。  相似文献   

12.
正《学习时报》从2019年12月9日到2020年2月19日,连续登载了23篇《习近平在福州》采访实录。通读了这23篇采访实录,我再一次深深地受到感动,受到教育,同时也很有启发。1990年4月23日,习近平同志到任福州市委书记,在福州工作整整6年。这23篇采访实录再现了他在福州市委领导全面工作,在党的建设、经济社会战略规划、宣传、统战、侨台、政研、双拥、招商引资等方面的战略思维和实务工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他思想解放、目光远大、意识超前、敢于担当、开明豁达、爱民亲民、严格自律的优秀品德,使自己对习总书记的成长历程又多了一层了解、平添许多崇敬之情。他在许多方面工作留下了优良事迹和宝贵思想,在此不一一详述,我就从他在城市建设方面的一些杰出范例来谈学习体会,以利我们在厦门当前建设"两高两化"城市、做好"岛内大提升"工作中获取精神动力和思想营养。下面我主要汇报基于他突出事迹的四个方面认识。  相似文献   

13.
正1981年底,《北京日报》内参部记者张志华和北京市经委宣传干部、报社通讯员阎星共同采访撰写了一篇题为《先进人物招架不住"一窝蜂"式的采访》的内参稿件。此稿引起了胡耀邦、习仲勋两位中央领导的重视,他们先后做出重要批示。这篇内参稿件的主要内容是:北京无线电元件三厂车间副主任燕军,全市自学成才的最年轻的工程师,先后获得北京市劳动模范、技术革新能手和全国新长征突击手等荣誉称号。尽管他的事迹已先后在《工人日报》《北京日报》《支部生活》等多家报刊上登载,电台、电视台也进行了播放,但某种"宣传精神"所致,一段时间内,又有许多新闻单位蜂拥而至。这种"一窝蜂"式的采访,让燕军和他所在的单位应接不暇,甚至有些招架不住的难言之苦。  相似文献   

14.
读罢2008年第10期《党员文摘》,“卷首篇”的短文《机会就在脚下》深深地打动了我和同事们,从中受到了不少启示。  相似文献   

15.
《多余的话》是瞿秋白1935年被捕后在国民党狱中留下的一篇特殊文字。没有这篇《多余的话》,以瞿秋白对革命的贡献,以他慷慨赴死、义薄云天的英雄壮举,毫无疑问应牢牢镌刻在共和国的烈士纪念碑上。然而,正是由于这篇《多余的话》,使得瞿秋白身后并不安宁,荣辱毁誉,大褒大贬伴随了他几十年。那么,瞿秋白为何要写《多余的话》?这是“叛徒的供状”吗?它真的多余吗?读罢此文,相信你会对瞿秋白以及他的《多余的话》有更公正、更深刻的解读。  相似文献   

16.
结缘二十年     
要说我向非党员推介《共产党员》的事,要追溯至20年前。那是1982年春天,我在沈阳军区某部当区队长时,在吉林某部当政委的大舅来大连看我,并随手送我两期《共产党员》杂志。 大舅走后,晚上躺在床上翻阅杂志,忽然被《共产党员》1982年第1期的《共产党员应能正确看待众说纷纭的人生问题》所吸引。一看作者是余心言,接着又看第二期,还有余心言的短文,题目是《同志,不要忘记你的理想》,读了这两篇文章,印象极深,教育很大,感觉都是在和自己谈心。周六下午党团活动,我就把这两篇短文念给学员们听。两篇短文在学员中引起强  相似文献   

17.
正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马克思主义在此后历史发展中呈现哪些特点,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也是一个难度很大的问题。列宁在1910年写的《论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中的几个特点》(以下简称《特点》)这篇短文,总结阐发了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为我们  相似文献   

18.
73年前,也就是1933年1月7日,中央苏区的《红色中华》报第三版左下角刊登了一篇题为《追悼张人亚同志》的短文,悼念时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工农检察委员会委员、中央出版局局长兼代中央印刷局局长的张人亚。然而,在过去几十年里,张人亚逝世的讯息却一直不为他的亲属、包括其父  相似文献   

19.
王淦生 《唯实》2011,(11):96-96
杨振宁先生归国后说过不少赞美中国教育的话,逗得教育界某些官员开心无比,甚至以此作为中国教育成功的论据。对此,我曾写过一篇短文《权当客套》,目的是想提醒大伙儿,老人家他"叶落归根",总不至于跟"根"过不去吧?来几句溢美之词我们实在当不得真。  相似文献   

20.
《谈谈辩证法问题》是列宁《哲学笔记》中的一篇短文。写于—九一五年帝国主义战争时期。《谈谈辩证法问题》这一哲学短文,是列宁对新的时代,即帝国主义与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革命斗争经验的重要的哲学概括,也是列宁对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