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牛流行热是由牛流行热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该病在我县5~8年大流行1次。1983年8~10月在我县爆发流行,全县75%的牛发病,达40000余头。我乡发病头数就3000多头。笔者用九味羌活汤(加减)治疗牛流行热1400多头,大多数2剂痊愈。 症状 牛多突然发病,初期体温升高可达40~42℃、高热稽留;皮温不整,被毛逆立,阵发性肌肉震颤;精神沉郁、食欲、反刍减少至废绝;眼结膜潮红、流泪,有的肿胀;鼻腔多粘液性分泌物,呼吸促迫、咳嗽、重者发喘;有的病牛跛行,不愿行走,甚至瘫痪,卧地不起;并发肠炎时,下痢;孕畜若治疗不及  相似文献   

2.
动物转移因子(TF)为免疫活性的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所合成的一种具有能转移致敏信息的淋巴因子。它能将供体(猪、牛等免疫组织)所具有的特殊免疫功能,通过人工将其提取出来,再经注射等途径特异地传递给受体动物(如患乳房炎的病牛),借以动员激发受体动物自身免疫系统,增强其免疫之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目的。我场于1986~1988年试用转移因子(TF)进行治疗奶牛乳房炎60头取得了较好效果。奶牛转移因子的制作方法 ①取新鲜牛脾脏和部分淋巴结。以灭菌生理盐水冲洗干净、剪除脂肪和筋膜,将可用部分充分剪碎。②将剪碎组织块、与  相似文献   

3.
牛流行热爆发的诊治1995年9月我县爆发了以体温升高、流泪、泡沫性流涎、鼻漏、呼吸迫促、后躯活动不灵为特征的牛传染性疾病。流行特点是在多雨潮湿天气大群发生,传播迅速,有明显的季节性,发病率高而死亡率低,诊断为牛流行热。发病情况9月4~12日,天气多雨...  相似文献   

4.
卢戈氏液对牛去势后阴囊硬肿的治疗笔者对33例去势后阴囊硬肿的牛,用卢戈氏液颈静脉注射的方法全部治愈,最多的治疗8次,最少的治疗2次。临床症状去势后3~4周,阴囊切口不愈合,流出带组织残片的不洁分泌液,阴囊渐进性肿大,坚实、无热、无痛,小的似双拳,大的...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牛流行热在天祝白牦牛中的流行状况,本研究从甘肃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的7个乡镇分别随机抽样采集了224头白牦牛的抗凝血和血清,应用间接ELISA抗体检测试剂盒检测血清中牛流行热病毒特异抗体,应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RT-PCR方法检测牛流行热病毒G基因并进行序列验证。结果表明,7个乡镇的白牦牛均存在牛流行热病毒感染,抗体阳性率为45.09%;荧光定量RT-PCR的检出阳性率为37.5%;以RT-PCR扩增G基因3’端420 bp区段测序并构建系统发育树表明,白牦牛群流行的BEFV毒株与中国大陆1976年分离的JB76H毒株亲缘关系较近,为BEFV基因Ⅰ型。本研究首次证实白牦牛在自然状态下可感染牛流行热病毒,可能是重要的牛流行热病毒宿主。  相似文献   

6.
1991年8~10月,山东滨州市尚店乡爆发牛流行热,笔者对病牛每天肌肉注射地塞米松20~30mg,安乃近6~12g。结果从9月1日开始,孕牛陆续发生流产,至9月10日共流产68例,占收诊孕牛的41%。流产的胎儿一般于2~24小时内死亡。经分析初步确定孕牛流产是地塞米松所致。从9月9日开始,对孕牛停止使用地塞米松,流产率显著  相似文献   

7.
牛巴贝虫 (又称梨形虫 )病是由梨形虫目 (Piro plasmea)巴贝科 (Babesiidae)巴贝属 (Babesia)中的双芽巴贝虫 (B .bigemina)和牛巴贝虫 (B .bovis)寄生在牛的红细胞内所引起的一种血液原虫病。牛感染该病后发病和死亡率均很高 ,主要症状为高热、黄疸、贫血及血红蛋白尿等。近年来牛双芽巴贝虫病在信阳市周边乡、镇时有发生和流行。给养牛户造成了一定的损失。笔者根据其流行情况及病理表现 ,采用中西药结合治疗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1 流行情况信阳市牛双芽巴贝虫病呈地域性流行 ,多发生在每年的 8~ 10月 ,病牛多为 2~ 5岁的黄牛和中国黑…  相似文献   

8.
我国已将牛流行热(Bovine Ephemeral Fever,BEF)列为必检的一种进口动物病。但目前对本病尚无统一的检测方法。作者采用微量血清中和试验,对由广州口岸入境的来自澳大利亚等5个国家的7批奶牛中的部分牛只进行了BEF血清学检测。 (一)材料和方法 1.种毒:牛流行热标准毒株BB7721(由澳大利亚农业部兽医研究所ATTWOOD实验室提供),在本所经Vero传代细胞系(美国8703)连续传代两次,常规方法测毒后,用Karber法计算其毒价作为10~(4.1)TCID_(50)/0.05ml,保存于-70℃。以100TCID_(50)作为本次试验用抗原。细胞培养用的生长液为Eagle’sMEM(美国CAT NO 410—1500),其中加5~10%经56℃灭活30分钟的犊牛血清,并加青霉素,链霉素各100单位/ml配制而成(pH7.2±0.1);维持液除减少血清用量(加1~2%)外,其余均同生长培养液。  相似文献   

9.
青海省海北地区牦牛皮蝇的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查清牦牛皮蝇对生产的危害,探索防治方法,我们对青海省海北地区某牧场的牦牛皮蝇流行情况进行了调查,并观察了某些生物学特性。现报告如下: (一)流行地区感染情况 1981年4~7月对流行区3个大队部分牛群的1~10岁牦牛进行了逐头检查记录,重点为1~2岁牦牛。共检查160头,阳性135头,感染率84.3%。其中1岁牛65头,阳性62头;2岁牛50头,阳性49头;3岁牛19头,阳性13头;5~6岁牛14头,  相似文献   

10.
眼明注射液是牛、羊眼活性成分的无菌或灭菌溶液,据称可用于治疗人的视神经萎缩、玻璃体混浊、角膜炎及眼外伤等眼疾。为了探求眼明在兽医临床上的效果,笔者于1988年5月间对山羊的角膜结膜炎进行了治疗试验。 (一)药品与方法 1.药品:眼明注射液,天津市生物化学制药厂生产,批号为870809,每毫升相当于1g牛眼提取物。另备青霉素、氢化可的松注射液及金霉素眼膏等。 2.方法:选择自然发病的3~4月龄患羊28只,依据体质状况及病变程度分为3组。第1组8只,单纯用金霉素眼膏点眼,每日2~3次;第2组10只,用青霉素配氢化可的松液加自家血液混匀,迅速在上眼睑皮下注射2ml,每日1次;第3组10只,用眼明注射液2ml,上眼睑皮下注射,隔日1次。每组在治疗前均用4%硼酸水溶液清洗患眼。  相似文献   

11.
由于目前对牛流行热病尚无特效药物,笔者使用针刺尾段督脉和八字、交趾穴治疗62例,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一)基本情况 笔者所负责业务的三个大队29个生产队有278头牛,1983年7月15日至8月29日,分别在三个大队9个生产队共发生牛流行热病62头,发病率为22.3%。发病对象为6月龄~13岁黄牛,尤以2~7岁多发(49头,占总发病牛的79%)。症状较轻者(尚未瘫痪)44头,占总发病71%;重者(瘫痪)18头,占总发病的29%。水牛未见发病。 (二)临床症状 一般是突然发病,体温40℃以上,最高可达41.7℃,稽留1~2天。患牛精神倦怠,被毛逆立,肌肉有时颤抖,流泪、涕及口涎,体端发凉,皮温不均,鼻镜及躯体  相似文献   

12.
1985年4月间,我们应用已用猪瘟疫苗免疫过的健康成年猪脾脏中提取的转移因子(Transfer Fac-ter,简称TF)治疗23例猪瘟病猪,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材料 1.特异性猪TF,系由金湖县人民医院检验科和金湖县畜牧兽医站从用猪瘟疫苗免疫的健康成年猪脾脏中提取的转移因子。批号:兽TF-840514,制备工艺从略。 2.病猪:来源某农场1985年4月流行猪瘟的架子猪,体重15~25公斤。经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病理剖检,猪瘟酶标记法试验等诊断,为猪瘟病猪23头,供本试验用。  相似文献   

13.
多发性乳头状瘤面积较大,用手术摘除,出血较多,易感染。故不适用。我们利用中药香附、木贼煎剂外用治疗牛皮肤多发性乳头瘤二例,获得满意效果 治疗方法 中药香附、水贼各半两加水3000毫升。文火煎至1500毫升备用。将患处洗净,去硬痂(以不出血为佳)。将上述药液加热到动物能忍受为度,用药棉蘸取药液涂洗患处,早晚各一次,二日更换新药液一次。如有单个较大的肿瘤,洗净后,可用大口瓶盛一半热药液倒扣在肿瘤上20~30分钟。早晚各一次可加速康复。  相似文献   

14.
牛流行热的诊断和防治张友慈,李宝义,马晓光,石伯平,张三珍,赵建平(甘肃省天水市秦城区畜牧兽医站741000)1995年8月我区发生牛流行热,半月内波及全区22个乡、180个行政村,1680头牛发病,1个月后达到高峰,发病牛达3625头。经采取综合防...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用成年健康猪脾制造转移因子应用于兽医临床的治疗已有报道。为了进一步探讨其对家禽病毒性疾病的治疗效果,我们于1986年4月用猪脾转移因子对自然发生的小鹅瘟病雏鹅及人工感染小鹅瘟病雏鹅进行了对比治疗试验。 (一)材料和方法 1.材料:①猪脾转移因子:为作者从健康成年猪脾脏中用超滤法提取的转移因子,批号兽TF—850604;②小鹅瘟强毒:由江苏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微生物教研组提供;③小鹅瘟高免血清:自制,批号850606;④小鹅瘟病雏鹅:来源于本县金南乡某养鹅户饲养的发生小鹅瘟的鹅群,品种属太湖鹅种的本地小白鹅,体重0.1~0.2kg,12日龄,共86只,其中初发  相似文献   

16.
1985年以来,石家庄地区为增加活牛出口,采取集中补饲育肥方法,圈内牛只拥挤,使螨病在牛群中不断传播蔓延,给肉牛育肥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经从病牛患部皮肤取样鉴定,确诊本地区肉牛育肥场流行的螨病病原为牛痒螨(Psoroptes communis bovis)。为控制本病的流行,先后采用敌百虫、敌敌畏等有机磷制剂进行治疗和预防,其效果和安全性均不够理想。因此我们选用了拟菊酯类药物——溴氰菊酯,于1986年10~11月在平山肉牛育肥场对牛螨病进行了疗效试验。在确证药效和安全性的基础上,又于1986年12月~1987年12月在平山、新乐和灵寿3县的肉牛育肥场进行了区域扩大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我们用高锰酸钾生理盐水治疗牲畜蛇咬伤23例,治愈21例。方法如下: 取光洁颗粒状高锰酸钾0.5~1.0克,加于生理盐水530~1000毫升中,溶解后对马、骡、牛一次静脉注射。羊一次注射50~100毫升。局部穿刺排液,伤口周围点注0*%高锰酸钾液。高锰酸钾生理盐水静注治疗牲畜蛇咬伤@付乾元$甘肃省长庆油田筑路处农场兽医室 @郭行才$甘肃省长庆油田筑路处农场兽医室~~  相似文献   

18.
选择自然感染牛痒螨的杂交牛30头,将其分成6组,每组5头,第1~4组分别用阿维菌素浇注剂(阿维必淋)按0.2,0.3,0.4和0.5mg/kg体重剂量在牛背部皮肤1次浇注给药;第5组用阿维菌素注射液(阿福丁)皮下1次注射;第6组为不治疗对照组。通过治疗后不同时间对每头试验牛皮肤固定部位的寄生虫检查和临床观察结果,评估阿维菌素浇注剂对牛痒螨病的疗效。治疗后第7d显微镜检查时,仅从阿维菌素浇注剂0.2mg/kg体重剂量组的2头牛分别查到1和3个活螨(寄生虫指数为1);之后,第14,21和35d显微镜检查时,各治疗组牛都未查到活螨(寄生虫指数为0);治疗后第7d观察,各治疗组牛的临床症状和皮肤病变都有程度不同的减轻,到第21d治疗组牛临床症状全部消失并康复。对照组牛被观察到14d,感染程度较试验开始时更严重。试验结果表明阿维菌素浇注剂体表浇注给药,0.3mg/kg体重剂量对牛痒螨有极强的杀灭作用,与阿维菌素注射液推荐剂量0.2mg/kg体重剂量的效果相同。  相似文献   

19.
牛流行热的病原性诊断梁颖王宝东(吉林省畜牧兽医总站长春130062)(吉林省商检局)本病是由弹状病毒科水泡病毒属的牛流行热病毒所引起的牛的急性热性传染病,以高热、呼吸道和消化道机能障碍及四肢僵硬为特征。国内于1955年在广东发生,以后其他省市相继有报...  相似文献   

20.
头孢噻呋钠是一种专门用于动物的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目前国内暂无对头孢噻呋钠在靶动物牛的安全性相关研究。为了评价该制剂对靶动物牛的安全性和剂量相关的毒性反应,确定合理的安全范围。本试验遴选32头健康牛,随机分为4组,每组8头,设0倍剂量组(空白组)、1倍剂量组、3倍剂量组、5倍剂量组。牛颈部肌肉注射给药,连续9 d,每日1次。试验期间,每日观察牛临床表现及不良反应,记录并分析试验前后牛的体重变化,对试验前后采集所有实验牛的血液和尿液进行检测分析,对5倍剂量组和空白组部分牛实施安乐死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各剂量组牛的采食、饮水、呼吸频率、心率以及精神状态正常,均未观察到与头孢噻呋钠相关的临床变化,粪尿排泄均正常,未有异常表现。与空白组相比,注射用头孢噻呋钠各剂量组牛给药前后体重差异均不显著;血液学检查和血清生化学指标以及尿液指标差异均不显著;大体剖检未有显著的病理变化;与空白组相比,5倍剂量组牛的组织病理学检查也未发现显著的病理变化。每日1次,连续9 d使用5倍推荐剂量的注射用头孢噻呋钠,靶动物牛仍耐受,故注射用头孢噻呋钠在临床使用中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