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60年代,中国文学"轰动一时",形成了中国文学登峰造极的非常时期,从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全面深入,电子信息、大众传媒的广泛普及,中国文学的生存空间日益窄小,进而出现文学边缘化态势。纯文学在蓬勃发展之后渐渐失去市场,在激烈的竞争中让位于通俗文学,这其中具有深刻的历史与现实因素。当代文学作品自身的审美特征、大众电子传媒对纯文学的强烈冲击、当今社会文化风尚和价值多元化的时代特质等使文学的精神与现代社会的价值和文化形成了严重分歧,从而使文学失掉了原来的主流地位。为此,强调文学关注大众社会现实,坚守文学与时代的融合将成为当代文学发展的时代理路。  相似文献   

2.
陈静 《理论月刊》2010,(7):142-144
文学传统和文学经典是文学传承和发展的前提与基础。西方无数理论家和批评家站在时代的角度对此各抒己见,尤其是19世纪以来,以艾略特、韦勒克、荣格、弗莱、布鲁姆等人为代表的文艺理论批评家就此命题产生分歧和争议。本文系统的梳理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有关文学传统和经典的相关理论的流变和发展,以期全面认识文学传统和经典在当代文化语境中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清教主义对美国文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清教主义的价值体系在不同时期的演变,考察其对不同时期美国文学的影响以及形成于17世纪的清教徒文学传统在美国文学的延续与发展。笔者认为,清教主义与其它宗教相比,包含三个层面的价值体系,并对不同时期的美国文学产生了不同的影响,表现出不同时代特征,以清教主义作为参照系,可以说17世纪美国文学是“信仰时代的文学”,18世纪美国文学是“世俗时代的文学”,19世纪美国文学则可称为“宗教批判与宗教道德时代的文学”。  相似文献   

4.
刚刚过去的20世纪,可以说是一个天翻地覆的时代,在精神文化方面亦如此。仅就西方文艺思潮来说,19世纪曾风行一时的浪漫主义、批判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渐成强弩之末,而唯美主义和象证主义等新生流派则为20世纪上半叶现代主义文学的崛起开辟了道路。从世纪初的末来主义开始,各种先锋派文学艺术不断涌现,如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后期象证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小说和存在主义文学等等,文学史家一般将这些有别于现实主义的流派统称为现代主义文学。  相似文献   

5.
<正> 20世纪是科学与科幻小说相得益彰的时代,科学家们在科幻小说中发挥他们的想象,而且科幻小说也激励着他们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科学激发了文学的创造力,而文学与电影又激发了大众的想象力。在20世纪,外星人的概念成为新兴的科幻小说的主题,这些作品以文学和电影的形成不断发展并在深受人们喜爱的影片中达到了顶峰:《2001:太空奥德塞》(1968)、《第三类接触》(1977)、《ET外星人》(1982),以及《独立日》(1996)。  相似文献   

6.
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1949年以后的当代文学,是一个特殊的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出现了统一的作家组织和带有极强的“计划经济”色彩的文学体制,以及“有计划、按比例”的文学生产与消费方式,文学开始接受统一的意识形态规范,遵从统一的理论原则,奉行统一的创作方法,追求统一的时代风格等等。正因为这一阶段的文学存在着这样的特殊性,所以有必要对它发生的思想温床进行一番深入探讨。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的现代性阐释,给当代文学研究带来了新的变化,这一变化不仅表现为对一些具体的文学对象和文学史现象的现代性阐释,更重要的是,当代文…  相似文献   

7.
日据台湾最重要的左翼文学刊物《台湾新文学》诞生于日本殖民统治政策逐步收紧的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此时的政治话语论述要求文学活动同质化并参与政治翼赞,逼迫文学活动适应政权对文化的需要而作出转型。《台湾新文学》在殖民强权所制造的"文化繁荣"中无意助力,只能勉力维持,在有限的文化资源里坚持将左翼理念暗中传递,与读者达到声应一致的目的。通过将台湾20世纪30年代以左翼文学刊物发行为主的文化生产惨淡经营的现状与彼时中国大陆左翼文学生产盛况进行对比,可以体悟到《台湾新文学》作为殖民话语论述强势压迫下的左翼抵殖民能量的难能可贵,并对刊物所达到的左翼文学成就有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在20世纪的中国文学史上,小说占据着最显赫的地位。无论是艺术质量,还是读者数量 ,或者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小说都雄踞各文学体裁之首。小说成就的巨大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以至于文学研究中人们常以小说创作和批评指陈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然而,从80年代后 期开始,文学逐渐失去了轰动效应;90年代,文学进一步由社会文化的中心位置向边缘滑落 。当代小说既不能与流行时尚、通俗文化相抗衡,吸引年青的读者群落;又不断失去中老年 读者,显得像个迟暮美人。世纪之交,更有著名小说史家陈平原先生发表观点,认为在未来 的世纪中,小说在文…  相似文献   

9.
新公共管理研究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世纪 70年代末 80年代初以来 ,伴随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与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西方各国进入了公共部门管理尤其是政府管理改革的时代 ,作为这场改革运动的标签与口号 ,新公共管理迅速成为公共行政学研究领域的新动向。本文试图在借鉴中外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总结新公共管理的主要内容与特征 ,且力图客观认识其成就与问题。  相似文献   

10.
非洲现代文学:种族、环境与时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实主义文论的代表人物法国的泰纳有个著名的文学三要素说,即"种族、环境、时代".①这是解读文学的三个角度.我国非洲文学研究极为薄弱,②自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一批学者先后出版了非洲文化和文学的相关著作和译作,然而,关于非洲文学的专门研究至今仍处于翻译和介绍的初级阶段.长期以来,中国学界把非洲文学界定为东方文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往往从东方文学、后殖民文学、民族主义文学的理论角度去解读非洲文学.  相似文献   

11.
走向新世纪     
《前进》2000,(1)
饱含艰辛与苦难、又创造了辉煌成就的二十世纪离我们而去;充满矛盾与困难、又孕育着无比希望的二十一世纪向我们走来。中国如何走向新世纪,是一个严肃的时代课题。新世纪是个充满机遇和希望的时代。20世纪虽然创造了空前的成就与辉煌,但也留下了无数的遗憾和问题,尤其是...  相似文献   

12.
温潘亚 《长白学刊》2006,(3):104-108
波澜壮阔、纷繁复杂的20世纪中国文学已渐行渐远,但学术界对其进行科学全面的总结与回顾却做得远远不够。作为一个与旧文学有着很大截断性的文学系统,它的发生、发展、兴盛、危机、变革的诸般演进与托马斯.库恩关于科学发展的范式理论有着强烈而鲜明的对应关系。其质变之点是:前科学时期(19与20世纪之交至1937年),常规文学阶段(1937年抗战爆发到文革结束),反常与危机(1976年至1985年),嬗变与革命即新的文学范式的孕育、产生与发展期(1985年以后)。如今,把握其不同时期文学范式的主要特征及演进轨迹,以揭示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内在机制与逻辑进程,进而为21世纪中国文学走向繁荣提供借鉴是极为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中国现代性爱文学理论与批评是一个重视不够而又十分有意味的话题。就其发生而言 ,得益于中西文化尤其是性爱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为代表的性爱理论的揭示 ,使中国现代性爱文学及其理论批评以迥异于中国古代同类题材文学与理论批评的面貌横空出世 ,这就使它具有了崭新的时代特征 ,即与精神分析学形成了较为紧密的联系 ,重构了性爱文学与人生、文化、时代、主潮美学等的关系 ,形成了从影响借鉴到消化发展的不可切分的共生历程。从二者五四时期的激情遇合到三、四十年代的磨合与离合 ,再到八、九十年代及世纪末的重构发展 ,形成了 2 0世纪这一独特的文学奇观。  相似文献   

14.
艾略特是20世纪活跃在世界文坛上的伟大作家、诗人和重要的文学批评家。他所倡导的传统观和非个性化的批评理论开创了文学批评的一个崭新时代。本文从艾略特对17世纪两位著名诗人约翰·邓恩和约翰·弥尔顿所持的截然不同的观点着手,从正反两个方面诠释他的批评理论,即在对待传统与创新的问题上提倡的是一种有古有今、传统与创新共存的文学观。  相似文献   

15.
张晏 《求索》2013,(1):162-164
弗洛伊德是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家,他创立的精神分析学派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的无意识概念、性本能理论、俄狄浦斯情节以及关于梦的阐说对欧美现代小说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作为欧美现代作家,茨威格在采纳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基础上,博采诸多同时期著名作家的写作技法,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和被称作心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并由此成就了茨威格作为现代世界文坛心理现实主义作家的文学地位,对世界文学心理现实主义文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6.
塑造英雄可以说是西方文学的伟大传统,一部西方文学史其实是一部抒写英雄心灵的历史,从英雄形象的第一个原型“半神”在古希腊文学中诞生,英雄母题就一直支配并主宰着西方文学的人物塑造:从中世纪的骑士英雄,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英雄;从17世纪的古典主义英雄,到18世纪的启蒙英雄;无论是19世纪的拜伦式英雄、撒旦式英雄,还是20世纪的海明威式英雄,甚至是的现代主义文学中的“反英雄”,他们都可以看作是古希腊的“半神式英雄”母题在不同时代的“变体”.正是这些英雄形象汇成了西方文学多姿多彩的河流.  相似文献   

17.
贺仲明  雷鸣  张丽军 《探索与争鸣》2024,(3):131-144+180+2
<正>现当代文学史中常有“断离”,当新文学成为现代文学,当代文学即告别了新文学,1980年代文学更以一种新的姿态与20世纪50—70年代文学断裂,而在不断的“断离”后,学界亦有尝试重建“20世纪中国文学”之整体面貌或逻辑的工作。进入21世纪第三个十年,我们发现当面对新的事物、事件,漫长的20世纪仍是我们不断回望并与之对话的对象,事实上我们依然习惯于在与20世纪的不断对话中命名、树立坐标以定位那些“新”。乡土文学即是如此。“乡土”在当下语境不仅包含一种社会行动的命意,而且其在文学上的展开更具有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8.
论林白小说的边缘性书写及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秋菊 《湖湘论坛》2009,22(1):71-73
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学走向多元化,涌现出大批有鲜明特点的个性化书写。作为女性私人化书写的代表作家,林白以坦然面对女性各种爱欲的姿态彰显其边缘性书写身份,并以独异的对象选择、话语系统建构和镜像叙述等具体策略成就其边缘性书写和言说。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是各种文学理论和文化理论层出不穷的时代,比较文学在这个理论浪潮中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如何面对现实、迎接挑战并探索未来的发展方向,成为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围绕比较文学的“再生”和发展进行分析,认为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学研究必须要超越文学的疆界,但超越文学不是为了逃离文学,而恰恰是回到文学,其结果不是为了消解文学而是为了发现文学的新的成长点——即建立一种与文化研究相结合的新的比较文学.这种比较文学将会逐步发展成为疆界扩大、内容丰富、开放性的世界文学.在进一步详细探讨比较文学的发展策略的基础上,作者认为比较文学研究终将为全球的文化繁荣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20.
马晓华 《前沿》2005,(1):177-178
20世纪中国文学对欧美文学思潮的借鉴与融合服务于文学的功利性目的 ,是主动的、有意味的选择 ;与中国特定的文化语境相结合 ,欧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对中国文学形成的影响也就发生了质的变异。 2 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主义是对西方现代主义的借鉴 ,是现当代文学现实主义主潮中的一种变奏 ,它的消长起伏隐喻着独特的民族文化心理和现代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