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学理论》2015,(27)
道法自然是中华文化之根,形而上思维是中华智慧之髓,道生一是中华宇宙观之魂。阐释"三生万物"宇宙图景,揭示宇宙内在的同一性统一性,对提升中华文化自信力、凝聚力、影响力,构建中国话语体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紧迫的现实价值和深远的战略意义。宇宙的同一性统一性有三重境界:存在之道的同一统一、存在之为存在之道的同一统一、存在之道和存在之为存在之道的同一统一。宇宙的一切皆有空时自然形态,一切皆遵循空时对应法则和空间决定论三定律。宇宙万物之间的空间异同决定时间异同、时空异同,从而主宰、统驭宇宙的一切。  相似文献   

2.
    
《求知》2017,(2)
<正>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孟子(《孟子·离娄上》)【释义】诚,真实无妄的意思。天之道就是自然的规律。自然界的一切,宇宙万物都是实实在在的,所以说诚是天之道。人之道,是指做人的道理或法则。人道本于天道。真诚是上天的原则,追求真诚是做人的原则。极端诚心而不能感动人的事不曾有过,不诚心能感动人也是没有的事。  相似文献   

3.
    
《求知》2017,(2)
<正>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孟子(《孟子·离娄上》)【释义】诚,真实无妄的意思。天之道就是自然的规律。自然界的一切,宇宙万物都是实实在在的,所以说诚是天之道。人之道,是指做人的道理或法则。人道本于天道。真诚是上天的原则,追求真诚是做人的原则。极端诚心而不能感动人的事不曾有过,不诚心能感动人也是没有的事。  相似文献   

4.
杨席宇 《学理论》2014,(23):48-49
老子之"道"内涵丰富,内含规律性,形而上之"道"造就万物,形而下之"道"为"德",循"自然"法则,行"无为"之治,关照社会,关注黎民百姓,此乃"道"之理想之真谛也。  相似文献   

5.
刘小刚 《学理论》2009,(31):110-111
道、德、理是韩非哲学思想中的基本范畴。韩非哲学思想的显著特点是将道与德、理联系起来考察,论证了道与德、理的关系。韩非之道归于黄老但有所发展,集中体现了道的政治性和实用性;德指身全,乃道之功,神不淫于外物而安于自身即为德;理是物之质,以道为根,是道在具体事物中的显现。  相似文献   

6.
笔者曾在若干论文中提出,中国古代哲学本体论的基本模式为“一体二元”。我们通过进一步的考察发现:“一体二元”作为世界本体,不仅决定华夏文明和人类文明的发展,而且对种种自然现象起主宰支配作用。“一体二元”乃是真实、科学的宇宙模型。就这个意义可以说,它是宇宙之魂。中国古代哲学本体论的基本模式为“一体二元”。所谓“一体二元”,是指统一的世界本体;所谓“二元”,是指在统一的世界本体中,包含着相反的两个方面、要素、单元。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往往用太极、道、易、太一、玄、太素、元、天、自然等来指称世界的本体。本体中包…  相似文献   

7.
雷环捷 《理论导刊》2023,(12):96-102
元宇宙在当下有诸多相关问题尚待阐明,其中“元宇宙是什么”和“元宇宙为何成为热点”,都指向元宇宙概念的社会建构。为此,既应梳理概念的语义脉络、回顾其思想渊源,也要回应概念何以流行、是否具有生命力、指向怎样的未来等问题。元宇宙概念的流行其来有自,可能并不具有生命力,但锚定了人类社会正朝着沉浸、互动、持续、去中心化等方向发展的数字未来。各类新兴技术将对人类思想传统提出挑战,虚实交融的世界需要人文精神的浸润和滋养。对于元宇宙概念应当透视交织其间的追捧与质疑声音,厘清技术与生俱来便共存的迷人与危险之处,找寻人类在数字未来下的美好生活之道。  相似文献   

8.
论道     
吴琼 《学理论》2013,(7):46-47
"道"是老子思想的基础,他把"道"作为世界的本体。《道德经》以老子的"天道观"为出发点,进而推及人道观和治道观,使其成为一部探索宇宙、人生、国家治理方面的书。从天道、人道、治道三方面对老子的"道"的思想进行浅析,以更好地去理解老子的这部大作。  相似文献   

9.
<周易>的"象",是以符号为表征的天人之道.一部<周易>,就是以阴阳两爻所形成的"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符号体系.它是我们远古祖先为后人留下的"心灵与宇宙玄机互动"的符号系统.<周易>之"象",蕴涵着宇宙的创生与演进的逻辑过程,万事万物的生灭兴衰之道,天地人"三才"的互动之理,人生祸福的交变之机,吉凶判断和人性教化之本.这种"象",通过"文化之象"、"心理之象"、"思维之象"、"伦理之象"、"数理之象"、"占卜之象"与人的心灵互动,能给后人以无尽的启迪和人性进化.  相似文献   

10.
传统价值观与当代社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然与人伦合一、知识与道德融合、宇宙法则与治世规范统一、“必然”原理与“应然”判断贯通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运思方式,这种运思方式的终极理论指向就是探讨价值问题和建立价值观念。从而使价值论成为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也成为中国哲学相异于西方哲学的重要标志。中国传统哲学的价值论视界,主要不在于探讨价值的一般原理,如价值的本质、特性、分类和评价等等,而着重于论述人应该追求什么价值,人应该怎样生活才有意义,即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为思考的重点。中国古代的儒、墨、道、法各派哲学都提出了自己独特的价值观念。由此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