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整顿吏治     
整顿吏治风潮又起!在中央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培训县级纪委书记、开始完善干部问责法规……面对舆论对于被问责官员复出潮的责难,执政党中央不能不作出反应。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5月22日主持政治局会议,审议并通过《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  相似文献   

2.
邱建国和苏建国都复出了,一年多以前,正是他们主政下的江西宜黄县因为政府强拆民房而酿成了举世震惊的"宜黄钟氏自焚事件",彼时,二人分别担任县委书记和县长,事发后,在舆论的声讨中二人均被免职。一年多过去了,他们又携手复出,出任抚州市金巢(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和市公路局局长,一时间舆论哗然。一种所谓的"公众焦虑"开始在"被问责官员复出"问题上形成定式,就如同近几年来"被问责官员复出甚至擢升"几成官场定式一般。从"跨省追捕"的当事人重新上岗,到重大矿难责任人低调履新等"悄然复出"都曾引发过公众这种"满腹狐疑"的焦虑。  相似文献   

3.
陈和午 《南风窗》2011,(26):26-26
邱建国和苏建国都复出了,一年多以前,正是他们主政下的江西宜黄县因为政府强拆民房而酿成了举世震惊的"宜黄钟氏自焚事件",彼时,二人分别担任县委书记和县长,事发后,在舆论的声讨中二人均被免职。一年多过去了,他们又携手复出,出任抚州市金巢(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和市公路局局长,一时间舆论哗然。一种所谓的"公众焦虑"开始在"被问责官员复出"问题上形成定式,就如同近几年来"被问责官员复出甚至擢升"几成官场定式一般。从"跨省追捕"的当事人重新上岗,到重大矿难责任人低调履新等"悄然复出"都曾引发过公众这种"满腹狐疑"的焦虑。  相似文献   

4.
问责有点乱     
官员财产申报,有关方面说在研究,以后会怎么样还难说,让老百姓"先脱"的高官倒是被"人肉搜索"了。一波未平,被问责官员复出又成了民众议论的焦点。比如因为"豆腐渣"工程遭免职的陕县交通局局长,5个月后又要  相似文献   

5.
政策法规     
3种情形北京:问题官员将被问责尚未违法违纪,但存在决策失误、不作为等问题,对于此类问题官员如何处理?6月8日,北京市委常委会通过了《北京市行政问责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各级公务员和公职人员均纳入问责范围,被问责者,轻则责令道歉,重则免职。  相似文献   

6.
看了贵刊2005年12月上发表的《公共舆论时代的问责革命》一文,颇有几番思索。当上级官员赶赴出事现场并严厉责问下级官员的场面令很多传媒深受感动之际,该文作者却从中看出这是“自古以来的君王问责制习惯”;总结历史经验,作者认为,这种“上级官员对下级官员问责而非公众对政府问责的所谓‘问责制’,其实还不是什么严格意义上的问责制”。只有真正达到“天权自我民权”的境界,亦即权力来自人民的授予,那么,“权力由谁授与,就应由谁来问责”的问责制才可能切实产生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功效。鉴于近代西方的社会变革都是从“公共舆论”的出现而…  相似文献   

7.
全面从严治党责任制度,是全面从严治党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从严治党责任制度设计的目的,不是针对普通党员行为失范的情况进行责任追究,而是针对党组织和党的领导干部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管党治党职责的行为进行重点追责问责。基于身份的关键少数、集中统一的组织秩序、直面问题的自我革命是全面从严治党责任制度生成的三重根源。全面从严治党责任制度包括五个支点:规定问责主体、划定问责对象、明晰问责情形、规范问责方式、完善救济渠道,五者需要有机统一。任何制度都是有制度边界的,全面从严治党责任制度也存在一定的制度边界。这种从法理学视域中对全面从严治党责任制度进行的规范审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随着中国行政体制变革的推进,现代意义上的官员问责和监督制度正逐步建立起来,做官的风险越来越大。最近几个月,执政党连着发布多份与党政领导干部有关的规定,包括《关于建立促进科学发展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的意见》、《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试行)》以及《国有企业领导人廉洁从业若干规定》等。  相似文献   

9.
周占伟 《工会博览》2008,(11):91-92
今年以来,我国重特大安全事故屡屡发生,相关的责任人也受到了党纪政纪和国法的惩处,为何此类事故屡屡发生,为何对官员进行惩戒的行政问责效果不佳,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行政问责出现困境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大以来,伴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党政领导干部环境责任追究机制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制度探索,实现了从行政问责到政治问责的机制演变.与之前行政问责不同的是,政治问责不仅扩大了问责对象的范围,还进一步调整了责任追究的依据.政治问责机制以党内法规为主要制度遵循、以党的政治建设和组织原...  相似文献   

11.
“问责”一词,近年屡见,大概是从“问罪”一词衍生而来。“问罪”太锐,“问责”舒缓,对那些并非直接肇事而负有领导责任的官员,听来比“大兴问罪之师”一类语言容易接受。  相似文献   

12.
问责是现代公共管理的一个基本概念和基本现象,关于问责的实践和研究更是中国社会的热点和难点,而以往的研究缺乏对问责理论整合性的理解。本文从多学科的视角对问责的理论内涵、研究层次、研究框架、概念测量以及问责的前因后果进行了广泛的梳理,指出了以往研究在概念阐释、问责机制分析、聚焦中国问题和实证研究方法运用等方面的不足,以期为进一步研究当代公共管理实践中的问责现象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很多西方学者根据自己的理解或研究需要对问责进行定义,导致问责研究的概念和框架有所差异。对西方问责理论进行梳理有助于我们分析其理论脉络和研究趋势,为研究中国的问责问题提供理论借鉴和新的研究视角。本文主要从政治学的视角出发,系统阐述西方学术界在问责的定义、基本理论和机制方面的研究成果及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14.
石勇 《南风窗》2012,(20):9-9
著名"表哥"、原陕西省安监局局长杨达才被陕西省纪委调查出存在严重违纪问题,官帽已被拿掉。但他不会被遗忘。舆论会继续关注,"表哥"的"违纪"到底有多深;风头过后,有机会"复出"吗?回过头来看一下,"表哥"被网民盯上,其实是官员财产不公开惹的祸,奢侈品那么多,直觉上已经超出"合法收入"的范畴了。如果民众知道了官员的财产状况,就不会有这么多事。这件事,也在提醒政府和公众:《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已经实施4年多了,但仍然不被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当回事。有一个问题是:官员的工资,在信  相似文献   

15.
西方国家的行政问责法治化以主权在民、权责统一、责任政府、行政法治为理论基础,重视公众参与,强调权力规制,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法律体系,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我国应当立足国情,合理借鉴西方国家行政问责法治化的成功经验,加强问责立法,注重异体问责,积极推进政务公开,进一步完善社会监督.  相似文献   

16.
政府问责是责任政府的必然要求。西方国家的选民通过直接路径、间接路径和复合路径三种方式来向政府问责。这三种问责路径与西方国家的选举活动和选举制度密切相关,选举对政府问责有着很大的影响。西方国家的选举与政府问责的关系对我国的选举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府问责制度的完善有可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7.
容错纠错机制具有促进问责精准化发展和激励探索创新的双重目标导向,一方面,容错纠错机制应对基层干部避责不为的问题,通过与问责制度的有效结合,促进问责精准化发展,打消“怕问责”的顾虑;另一方面,容错纠错机制响应改革发展要求,能够激励公职人员探索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当前存在容错偏向于一般性失误的问题,容错纠错机制的激励作用并未凸显,容错程序偏重于事后容错等问题影响容错纠错机制的运行实效,对此本文提出健全容错纠错防错全流程衔接、采取事前容错与事后容错双路径并重、建立容错纠错横向“1+N”制度体系等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8.
谁来问责官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官员问责,现在成了大家共同关注的焦点,从2003年SARS席卷全国导致前卫生部长张文康、北京市长孟学农以十分隐晦的方式辞职,开我国政治生活中官员引咎辞职的先例,到2004年中石油总经理马富才、北京市密云县县长张文、吉林省吉林市市长刚占标等人的明确去职,2005年则有中国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局长解振华因松花江环境污染事件提出辞职,人们发现官员不再是仅仅因为直接责任才会免职,以往一般以所谓“领导责任”为由就轻易过关的领导  相似文献   

19.
于婷婷 《法制博览》2023,(8):157-159
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保障,食品安全问题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近年来,很多食品安全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层面关注,导致全社会对食品究竟是否安全,以及监管力度是否到位等问题越发重视。本文从食品安全立法、监管体系、监督协作、问责制度以及食品回收溯源等方面入手,研究食品安全市场监管的法律体系和问责机制的现状,以便于市场监管部门在保证食品安全的同时,能更好地对食品安全进行监督和管制,出现问题时可以使用完善的体系减少损失,维护人民安全。  相似文献   

20.
“大部制”有利于问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军鹏 《南风窗》2007,(19):22-22
对官员问责的日趋普遍是本届政府施政的显著特点之一。这是由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建设目标与体制性障碍的矛盾日益突出决定的。不久前闭幕的全国住房工作会议把市县政府作为"辖区内住房保障、住房供应和房价稳定工作"责任主体,便是典型的例子。可以预计,随着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问责的进一步加强,会促使地方政府在政府机构设置上与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需要相协调。中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部门的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和人员编制比较薄弱,出现了"缺位"或"不到位"的现象。改革最大的挑战将来自于在充实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