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利 《中国减灾》2003,(1):53-53
由中国国际减灾委员会、国家环保总局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联合上报的“灾害与环境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系统”于2002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立项研发。此项目已被纳入中国“十五”期间民用航天发展计划,是我国航天计划中五大卫星系列(气象、资源、海洋、灾害与环境、科学技术实验卫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系统的建成必将大大提高我国灾害与环境监测、预报及评估的水平。项目第一阶段,2006年前,由东方红小卫星公司负责,先发射两颗光学小卫星和一颗合成孔径雷达小卫星,地面接收及应用系统由中国国际减灾委员会和国家环保总局负责组织实施。系统全部…  相似文献   

2.
由国际自然灾害学会(NHS)和国际海洋物理学会(IAPSO)的海洋自然灾害学会共同发起的“灾害91——发展中国家地球物理灾害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国际讨论会,于1991年8月4日至9日,在意大利佩鲁加市召开。37个国家和地区以及联合国有关机构和组织共120  相似文献   

3.
刘洋 《中国减灾》2004,(12):61-61
11月16日至18日,由科技部、国家航天局主办的国际卫星对地观测委员会(CEOS)第18届全会在北京召开。世界各地负责对地观测的相关机构、国际科技组织的官员和专家600余人,带着各自的研究成果来到北京进行展示,交流探讨全球对地观测技术及其应用的最新进展。国际卫星对地观测委员会(CEOS)成立于1984年,是国际上对地观测领域权威的非政府组织。目的是对民用星载对地观测任务进行协调,使世界上负责对地观测卫星管理和计划的空间机构和政府间的用户群体以及国际科技组织联合在一起,来共同解决关于地球的重大问题。本届全会期间,适逢CEOS成立2…  相似文献   

4.
2008年9月6日,我国自行研制的减灾卫星星座(全名为"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中的A、B两颗光学卫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以一箭双星的方式发射成功。由此,我国民用卫星大家庭中又增添了一颗耀眼的新星。目前,减灾卫星星座已稳定运行了两年多时间,在浩瀚的太空中,两颗卫星就像一双关注地球冷暖的千里眼,日复一日地为人类获取灾害信息做出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GPS是英文GlobePositionSystem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 )的缩写。特指目前正在运行的美国“导航星”系统。该系统是美国防部于1 973年投资 1 0 0亿美元研制的供军方使用的第二代导航系统。由分布在距离地球表面 2万多公里空间轨道上的 2 8颗卫星组成 ,其中 2 4颗为工作卫星 ,4颗为备用卫星。这些卫星连续向地球表面发出无线电信号 ,包含授时、导航等信息 ,覆盖了地球表面。在地球上任何地方都能同时接收其中四颗以上卫星的信号 ,通过接收点的计算 ,就能确定出接收点的准确位置图 1 卫星定位示意图(见图 1 )。美国政府对这个资源向全球有限制…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太空技术的发展,太空安全问题愈来愈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与重视。美国重新启动“星球大战”计划;日本正在完善其间谍卫星监视系统;印度、韩国不甘人后,也在为各自的卫星监视系统摩拳擦掌。往日宁静的太空变成了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  相似文献   

7.
李京 《中国减灾》2004,(1):31-34
卫星遥感技术在减灾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突出。中国减灾委、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与国家航天科技集团共同提出“环境与灾害监测小卫星星座系统”计划,于2000年列入“民用航天‘十五’计划和后10年规划思路”,并纳入《中国航天白皮书》民用卫星发展重点,2002年9月国务院正式同意立项。国家减灾中心是民政部直属的社会公益型事业单位。减灾中心的主要工作是承担减灾救灾的技术服务、信息交流和基础研究,为政府减灾救灾工作提供政策咨询、技术支持、信息服务和辅助决策。从“中心”的职能定位可以看出,信息是“中心”业务运转的驱动力,建立健全中心…  相似文献   

8.
2008年9月6日11时25分,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二号丙火箭顺利将“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A、B卫星送入太空。这是我国减灾工作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家减灾委主任回良玉第一时间发来贺信,对卫星成功发射表示热烈祝贺。  相似文献   

9.
正临沂玻璃桥摄图网/图地球观测组织(GEO)成立于2005年2月,是地球观测领域最大的政府间国际组织。其目标是制定和实施全球地球综合观测系统十年执行计划,建立一个综合、协调和可持续的全球地球综合观测系统,以更好地认识地球系统,为全球决策提供从初始观测数据到专业应用产品的信息服务。地球观测组织的  相似文献   

10.
灾害移民的未来动向:从“因灾移民”到“因险移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洪建 《中国减灾》2011,(21):38-39
2011年9月14-17日,"亚太气候移民的政策响应"地区会议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亚洲发展银行总部召开。会议围绕气候变化背景下亚太地区气候(灾害)移民的政策响应现状、存在问题和下一步计划进行了专题讨论。旨在呼吁政府、国际组织等各方关注气候(灾害)移民,提升将移民纳入适应气候变化策略的意识,降低区域脆弱性与面临的灾害风险。会议由来自中国、孟加拉、菲律  相似文献   

11.
发生在地球上的许多灾害(如暴雨洪涝、旱灾、地震、台风、病虫害等),除了与地球本身各种因素关系密切之外,还与星球、空间环境有一定关系,特别是大灾大难。在京举行的首届灾害事件与空间科学研讨会提供的几十篇报告引起了广泛的兴趣。这次研讨会由中国空间学会召开,10月31日至11月2日举行。会议介绍了空间科学技术在减轻自  相似文献   

12.
女士们、先生们: 值此“国际热带气旋灾害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之际,让我代表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向大会表示热烈的祝贺。并转达田纪云副总理对大会的致意和对各位朋友们的欢迎! 这次大会由国际科联(ICSU)、世界气象组织(WMO)、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合会(IUTAM)、国际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联合会(IUGG)、海洋研究(政府间)科学委员会(SCDR)、国际理论物理中心(ICTP)和国际工程学会联合会(WFEO)等七个国际组织  相似文献   

13.
苑迪 《中国减灾》2008,(9):F0002-F0002
2008年9月6日11时25分。我国首个用于灾害监测预报的“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A、B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从1991年到2008年,“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经过17年的建设.凝聚了无数人的努力和汗水.终于初战告捷。成功发射“环境减灾”A、B星,是提升我国综合减灾能力、构建灾害监测预报体系的重大举措,它具有大范围、全天候、全天时、动态的强大灾害监测能力,为建立“天-空-地”一体化的减灾救灾技术支撑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完善灾害监测、预警、评估、应急救助指挥体系提供了良好平台。  相似文献   

14.
(2 0 0 0年 1 0月 1 1日 )我们的世界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容易受到灾害的伤害。灾害造成死亡的人数在不断加大 ,灾害的经济损失也迅猛地增长。作为一个国际社会 ,我们相当被动。我们正在认识到 ,所谓“自然”灾害并不是它们所出现的自然现象所致。减灾专业界如今已完全省却了“自然”这个词。这些专业界人士的忠告是十分明确的 :“损失增加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在许多情况下 ,人类活动正改变着地球上自然界的平衡 ,影响了大气、海洋、极地冰盖、森林覆盖等 ,这些影响在以往是没有的。有时 ,即使不是很明显 ,但却非常危险 ,那是我们把自己置…  相似文献   

15.
2003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正式立项。根据国家计划,小卫星星座系统拟采用分步实施战略:“十五”期间,采用“2 1”方案,即发射两颗光学小卫星和一颗合成孔径雷达小卫星,初步实现对灾害和环境进行监测的能力;“十一五”期间,实施“4 4”方案,即发射4颗光学小卫星和4颗合成孔径雷达小卫星组成的星座,实现对我国及周边国家、地区灾害和环境的动态监测。“十五”期间的两颗光学小卫星和一颗合成孔径雷达小卫星,载有宽覆盖多光谱可见光相机、红外相机、超光谱成像仪、合成孔径雷达四种载荷。星座轨道为太阳同步轨道,宽…  相似文献   

16.
2003年7月,日本博宣株式会社策划制作NHK(日本广播协会)的电视节目《地球漫步》,在我会的协助下,在北京、上海、大连三地进行了实地采访拍摄。 《地球漫步》是在NHK第一卫星(BS-1)向全球播放的节目,旨在介绍当今世界  相似文献   

17.
2010年9月26日至10月16日,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的张妮娜和王磊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参加了由韩国国际合作局(KOICA)举办的"灾害预报与预警系统"培训。该培训是韩国政府在2010年技术合作计划框架下设立的国际合作交流培训计划之一。培训中所涉及的韩国灾害预报与预警系统的相关知识,对我国的灾害预警体系的完善颇有借鉴。  相似文献   

18.
建立综合减灾机制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科技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人类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与此同时,资源开采过度、人口大量增长、生态环境恶化等种种问题也日益凸显。工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导致了大量温室气体(二氧化碳)进入大气,造成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各种气候环境恶化,暴雨、台风、强对流天气、高温干旱等气象灾害又通过地球各圈层(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的相互作用,继而引发洪涝、山体滑坡、泥石流、火灾、流行病等灾害。为了有效防御和减轻自然灾害,20世纪的最后十年,联合国号召开展“国际减灾十年”活动,提出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减灾力量,形成高效的综合减灾应急反应机制,以提高各国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我国由此成立了“国际减灾委员会”,在建立综合减灾机制方面迈出了第一步。  相似文献   

19.
为了实现全天候、全天时的灾害实时、动态监测,逐步建立国家防灾、抗灾、救灾技术支撑体系,不断提高我国综合减灾能力,国家计划发射“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以下简称:减灾卫星),并建立减灾卫星地面应用系统。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中国国际减灾委员会和民政部的有关专家和技术人员经过10多年的研究和论证,目前已经进入了实施阶段。本文将简要介绍减灾卫星论证和申请国家立项的过程,以作回顾。减灾卫星的由来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多、损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生产规模持续扩大、社会财富不断积累。…  相似文献   

20.
中国航天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具备为防灾减灾提供服务的能力。国防科工委作为中国航天行业主管部门,积极推动航天技术为防灾减灾服务。五年来,我国相继发射了气象、海洋、资源三个系列共计5颗卫星,主要用于防灾减灾的“环境与灾害监测小卫星星座”(第一阶段共计3颗卫星)也在立项,并在紧张的研制之中。为保证这些卫星的成功发射和正常运行,以满足我国防灾减灾对航天技术的需求,在过去五年里国防科工委做出了不懈努力。充分发挥现有气象、资源、海洋卫星潜力,积极为防灾减灾服务目前,用于防灾减灾的卫星主要是对地观测卫星。1998年在长江和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