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隆隆撰文指出,世纪之交,在国际关系中综合国力的竞争日益增强。综合国力是一个主权国家生存和发展所拥有的,包括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在内的全部实力及国际影响力。精神力量的实质是文化实力。在国际关系的变化中,文化作为软国力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新世纪国际关系中软国力的竞争将与日俱增。 冷战结束后,以文化力为焦点的综合国力较量已成为一个重要现象。在新的时代里,这种软国力的较量是一场世界性的文化博弃。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政治、经济、军事和科技的强大优势,推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极力把西方文明变成其他国…  相似文献   

2.
理论与实践的力量分别是以内在和外在形式呈现的独立存在,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就会转化为巨大物质力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伟大成就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魅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魅力在于抓住事物的根本、代表人民的利益、坚持与时俱进、产生巨大的物质力量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中华民族凝聚力也是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泽民主席在1999年政协会议期间看望香港地区政协委员时指出:“任何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一个主要是经济实力。……二是要有一定军事实力。……还有一个是中华民族凝聚力,我认为这是一种了不起的精神力量,这是一种国力。”①他不仅指出了中华民族凝聚力是一种了不起的精神力量,而且把它纳入了综合国力的范畴,揭示了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地位,这就为进一步从理论上进行研究和从实践上增强综合国力指明了方向。一、综合国力是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总体实力,其中民族凝聚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和组成部分任何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都是由物质力量…  相似文献   

4.
原理是某一领域、部门或科学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规律。新课程背景下的思想政治课,突出生活逻辑,淡化学科逻辑,但不等于不要学科知识,特别是学科的基本原理。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曾经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这就要求我们在思想政治  相似文献   

5.
《观察与思考》2018,(2):43-48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国家的精神旗帜,文化兴盛是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标志。走进“新时代”的国家实力较量,其高端形式是文化与文明的较量;文化建设的品质关乎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实现中华民族全面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更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改革发展向前推进,既需要文明自觉的不断反省,更需要文化自信的精神引领。新时代的中国亟需通过制度正义、体制调整与实践创新等充实中华文化的实力和提升中华文明的水准,以构建新的社会平衡并培育更加良性的发展机制与文化生态。整合全社会的精神资源,凝聚人心并团结民众,推动一个强有力的、具有最大程度文化认同与文明共识的中华民族的真正形成,这是“中国梦”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兴盛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6.
革命理论,是指导革命工作和建设事业的重要武器。没有理论上的成熟,就很难有政治上的清醒与坚定。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列宁早在1897年也明确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当前,我国己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如何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在错综复杂的形势面前,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战胜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与挑战,加快经济、社会的发展,是摆…  相似文献   

7.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人民群众,成为人民群众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精神动力和物质力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必然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厘清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想基础、本质要求、根本动力、现实路经、重要使命、目的和归宿等基本问题,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掌握人民群众,成为人民群众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精神动力和物质力量。  相似文献   

8.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国家的精神旗帜,文化兴盛是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标志。走进"新时代"的国家实力较量,其高端形式是文化与文明的较量,因此文化建设的成色与品质关乎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更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改革发展向前推进,既需要文明自觉的不断反省,更需要文化自信的精神引领。中国在全球化遭遇前所未有的阻力和挑战时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符合全球化良性发展的时代潮流,体现了携手同行、共赢共享、造福世界的天下情怀、中国智慧和文化自信,也向世界传递了对于人类文明走向的中国判断。新时代的中国亟需通过制度正义、体制调整与实践创新等充实中华文化的实力和提升中华文明的水准,推动一个强有力的、具有最大程度文化认同与文明共识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真正形成。  相似文献   

9.
"多难兴邦"乃中国古训,是历史经验的总结,蕴含着历史的辩证法.温家宝总理在汶川考察时给"多难兴邦"这一古训赋予了新的内涵."多难兴邦"蕴含着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将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战胜各种灾难.中国必将以更文明、更强大的姿态展现在世界舞台,中华民族必将以崭新的精神风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相似文献   

10.
军事天才拿破仑曾经说过:在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中,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的比是3比1。  相似文献   

11.
郑丽芳 《传承》2008,(18):94-95
"多难兴邦"乃中国古训,是历史经验的总结,蕴含着历史的辩证法。温家宝总理在汶川考察时给"多难兴邦"这一古训赋予了新的内涵。"多难兴邦"蕴含着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将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战胜各种灾难,中国必将以更文明、更强大的姿态展现在世界舞台,中华民族必将以崭新的精神风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相似文献   

12.
传统文化传承大众化就是一个强化大众的文化自主意识和主体精神的过程,是通过强化提高大众自主选择文化能力的过程.它包括三个重要环节:一是传统文化话语表达的日常化;二是大众的普遍认同性;三是物质力量转换的自觉性,即把传统文化变成大众认识和改造世界、指导生活活动的强大物质力量的过程.传统文化大众化这三个辩证统一的环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促进传统文化传承大众化的实现.  相似文献   

13.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综合国力,主要是经济实力、技术实力,这种物质力量是基础,但也离不开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精神力量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观点,在一定条件下,精神可以变物质,精神的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的力量。强大的精神力量不仅可以促进物质技术力量的发展,而且可以使一定的物质技术力量发挥出更好更大的作用。中华民族有着自己的伟大民族精神。这个民…  相似文献   

14.
陈静波  李保林 《创造》2011,(11):62-63
在新的时代里,根据时代的要求对少数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取其精华、推陈出新,使之成为现代化建设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是一件极有意义的事情。  相似文献   

15.
<正>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揽全局,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指引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在举旗定向、正本清源中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在守正创新、开拓进取中展现新气象、迈向新征程。  相似文献   

16.
理解“正义必胜”的哲学意蕴,要从战争性质、人类大历史观及实现“正义必胜”的条件性和对“胜者正义”批判的角度出发。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正义必胜”的论述表明了战争性质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揭示了抗日战争的正义性、胜利的必然性和维护正义的道德性。“正义必胜”是一种大历史观,是历史的必然趋势,表明了正义战争的内在价值、人类的价值取向,赋予了人们以坚定的信念。“正义必胜”并不否定正义战争胜利的曲折性,战争的胜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正义的一方也需要实力的支撑。因此,我们要在斗争中争取正义,通过宣传、教育等方式将道义的力量、精神的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同时,要谨防强者对正义的利用,“赢者通吃”的模式会被历史所淘汰。  相似文献   

17.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即物的因素和人的因素,其中,人是生产力的中心和主体要素,是生产力发展的基础,而劳动工具和劳动资料仅仅只是人的不同器官的延伸和扩展。人的主体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构成推动社会发展的物质力量,人的思想觉悟、生产经验、科学文化知识等因素一经运用于生产过程,就会转化为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表现为劳动的创造性,通过使用劳动工具和加工劳动对象过程的工艺方法,物化于新的  相似文献   

18.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犹在耳畔回响。党的十八大以来,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培养时代新人,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深入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不断将精神文明建设推向更高水平,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9.
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与我们的对策探析张建生产力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这就是它的继承性、加速性和国际性。一、生产力发展的继承性生产力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力量,它的发展不能跳跃,不能以等,而是形成一个一环扣一环的链条。人类在社会生产的发展过程中某一历史阶段已经...  相似文献   

20.
李占江 《淮海论坛》2007,(1):11-12,17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我们推进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科学发展观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只有运用到实践中,才能真正转化为推进各项事业科学发展的巨大物质力量。联系实际、解决问题、推动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