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战后初期美国对台湾政策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美利坚合众国建立了外交关系。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至中美建交整整经历了30个年头。这一过程之所以如此艰难,主要原因之一是由于中美关系正常化中一直存在着“台湾问题”这个障碍。中美建交之后,台湾问题并没有消失,而是时有起伏,继续干扰中美关系的正常发展。  相似文献   

2.
1990年7月21日,钱其琛外长访问沙特阿拉伯并签署中沙建交公报。至此,中国同所有阿拉伯国家都建立了外交关系。这是90年代初我国外交工作的一项新突破。我当时任亚非司司长,有幸陪同钱外长访问沙特。沙特早在1946年即同中国国民党建立了“领事关系”,1957年又同台湾当局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双方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有合作。中沙建交前,沙特是台湾在中东地区唯一保持“外交”关系的国家,也是台在海外重点经营的阵地。1988年7月,沙特外交大臣费萨尔曾致函钱外长,提出两国互设商务代表处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美经济相互依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之前,在中美经济相互依赖关系中,美国在双边贸易、贸易结构以及投资关系三个方面占有相对优势,中国只在国债购买领域具有一定优势。因此,美国拥有中美经济相互依赖的不对称权力。但是,由美国2007年8月爆发的次贷危机而引发的经济危机,使中美相互依赖关系出现了新动向,中美之间至少在经济领域形成了某种程度的“命运共同体”。为此,中国应当借金融危机深化两国经贸关系,提高美国政府利用对华贸易为政治或安全服务的相对成本,进而达到校正中美相互依赖中的非对称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危机一缓和一发展是中美建交以来两国关系运行的基本规律 ,中美之间综合国力对比悬殊及美国的称霸战略和冷战思维 ,是美国在对华关系上不断制造麻烦、危机的根源 ,中美两国利益上共同点大于分歧点 ,决定了两国关系冲突而不对抗 ,危机而不破裂。  相似文献   

5.
“和平解决”是美国进攻性政策渐次破产后的衍生物,自1979年中关建交以来,是否符合这一政策即成为美国是否介入台海以及是否继续对台军售的先决条件和唯一借口。在这一政策框架下,华盛顿既最大程度上约束了大陆在两岸事务上的自主性,又主动限制岛内的“台独”倾向,“双管”的目的意在维持美国在台海地区的权力与利益。  相似文献   

6.
1964年中法建交曾震动了整个世界。在当时世界两大阵营严重对立,美国竭力孤立、敌视新中国的背景下,作为资本主义大国的法国不顾美国压力与中国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对美国的反华政策不啻为一沉重打击。中法建交这一行动本身,又是战后世界政治力量分化、改组的一个重要标志,对战后国际关系两极格局产生了巨大冲击,对缓和世界紧张局势,维护世界和平,改善中国的国际处境,都产生过积极作用。值得注意的是,新中国建立之初,法国曾是西方大国中追随美国最紧、一直拒不承认新中国的国家,由紧密追随美国拒不承认新中国到与美国  相似文献   

7.
美国宪法军事条款按照三权分立制衡的理念从横向分割、纵向分割和相互制衡的角度对军事问题在宪政层面进行了设计。"9.11"恐怖袭击发生后,美国政府在宪政的框架内,通过国会立法授权向恐怖分子动用武力、改组政府机构、立法限制人身自由等措施,以维护其国家安全和全球军事利益。面对失衡的"权力——权利"格局,联邦最高法院进行了"有限平衡",但这种平衡最终演化为"昙花一现"。美国的国家军事和安全利益成为国会、总统和法院行动坚守的最终准则。  相似文献   

8.
1906年清廷宣布预备立宪后,梁启超积极参与立宪运动,他对于立宪之初中国政体的规划是一种"二元体制",在国会参与政权的同时君主也保留相当的权力。民国建立后梁一方面反对民权激进派极力扩张国会权力、强硬坚持政党内阁制,主张保留总统一定实权;另一方面又反对袁世凯无限制扩大行政部门权力、甚至不惜帝制自为。梁启超强调立法与行政两部门之间的平等地位与权力平衡,他依然坚持着其二元政体设计。  相似文献   

9.
针对美国新政府咄咄逼人的对华政策,根据中美建交20多年来两国关系演变发展的三大规律及其成因,与美国打交道的相应对策是:反霸而不争霸,“作为”而不“当头”,“结伴”而不结盟,强军而不搞军备竞赛,斗争而不“破裂”。  相似文献   

10.
经济民主问题一直是影响美国对华经贸政策的重要因素。中美建交以来,美国国内围绕中国最惠国待遇的年度审议以及长达数十年之久的中美WTO谈判,乃至当前美国对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否认,其根源之一即美国认为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民主,不符合其所倡导的以私有化和自由化为核心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原则。中国应积极寻求中美双方的合作点,在加快自身经济民主建设的同时,加大对建设成果的宣传力度,以推动中美经贸关系与中国经济民主进程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1.
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历史是国家和人类的传记。”宫力博士的新著《跨越鸿沟—1969~1979年中美关系的演变》(近期已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就是一部颇具新意的中美关系史论著。 中美建交,在中国对外关系史以及现代国际关系史上,都具有重大意义。再现、分析、评价这一段历史,是史学工作者面临的  相似文献   

12.
甘钧先在《2010年(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评析》(载《现代国际关系》2010年第6期)一文中指出,《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是美国政府向国会提交的安全报告,主要目的是分析美面临的安全环境并提出应对战略。美从1989年开始发表这类战略报告,克林顿政府时期其发表了7次,即1994—2000年每年一次;小布什政府时期共发表了2次,分别在2002年和2006年。从历次报告内容分析,  相似文献   

13.
中美自建交以来,两国间的贸易有了很大的发展。然而近年来,在两国贸易中出现了一种新的情况,即美国方面频繁地对中国输美产品进行反倾销调查,并且已对其中一部分中国产品征收了反倾销税,这一情况影响了中美双边贸易进一步发展。了解和研究美国反倾销法的有关问题,对于我们在对美出口中采取合理的对策,维护我方利益,促进两国贸易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试就这些问题作一介绍和探讨。  相似文献   

14.
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国南京政府在外交上一方面对日退让、妥协,一方面求助西方大国干预。本文着重搞清中国向美求助的经过,并分析这项外交政策失败的原因。 (一) 九一八事变后的中美交涉大致分三个阶段。 (1)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到1932年1月7日美国政府发布所谓“不承认主义”声明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中国政府不仅求助于国联,并且向非国联成员的美国发出了呼吁。9月19日,中国派驻国联的代表就向美国驻日内瓦总领事发出求助呼吁。21日,中国政府正式要求美国政府按照凯洛格条约的  相似文献   

15.
卡特政府 1979- 1980年曾考虑向台湾出售一批先进武器 ,其决策过程与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过程同时进行 ,影响了美方在建交谈判中在这一问题上的立场。卡特政府的决策过程为此后美国向台湾出售武器确立了模式 :售台武器是作为美国对华政策的一个重要工具而被使用的 ;其决策过程是一个官僚政治斗争过程 ,总统在这一过程中具有最大的和最终的发言权 ;国会具有很大的影响能力 ,但并不参与决策本身。  相似文献   

16.
一、 申请与会   1 998年 6月 4日至 1 0日 ,非洲统一组织第六十八届部长理事会暨第三十四届首脑会议在布基纳法索首都瓦加杜古举行。会议主要议题是解决非洲冲突和经济一体化问题 ,是世纪之交非洲国家的一次重要会议。布是台湾在非洲的“邦交国”之一 ,这是多年来非统峰会首次在台“邦交国”召开。1 994年 2月 2日 ,布基纳法索受台“银弹外交”诱惑 ,宣布与台“复交”( 1 973年 9月布与台“断交” ,与我建交 ) ,我国于同年 2月 4日中止与布外交关系。布台“复交”后 ,关系日趋密切。台以增加经援、高层频繁互访等手段千方百计巩固与布的…  相似文献   

17.
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应美利坚合众国总统吉米·卡特的邀请踏上了访问美国的历程。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领导人第一次访问美国。  相似文献   

18.
在“冷战”的背景下,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日起,美国政府就顽固奉行敌视中国的政策。朝鲜战争的爆发,更使得中美两国在战场兵戎相见。那么,这两个“不共戴天”的宿敌又是怎样开始其最初的接触的呢?本文将就此作一历史的探索。一、日内瓦会议中美官员的首次接触19...  相似文献   

19.
60年代末70年代初,尼克松主义形成。这是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一次大调整。1970年2月尼克松总统向国会提出了《美国对外政策:争取和平新战略》这一纲领性文件,把“伙伴关系”、“实力”、“淡判”作为对外政策的三项原则。1973年初,美国刚从长期的侵越战争中脱身,就着手改善它与西欧盟国的“伙伴关系”。4月23日,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恪在美联社新闻年会上发表演说,宣布1973年为“欧洲年”,并提出  相似文献   

20.
日本的统治体系现在处于混乱状态.2007年在众议院和参议院中,执政党和在野党的势力分布出现了变化,也即产生了“扭曲国会”,之后便经常出现“扭曲国会”的现象.因此从目前日本的政治体系出发,以“政权更替”为突破口,对日本国宪法采用的“议院内阁制”进行研究,同时考察“议院内阁制”和“国会运营”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